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13 13:24杨志勇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管理者安全管理高校

摘要:高校安全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是影响我国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安全管理主要存在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参与和评价机制、安全宣教成效不高等问题,对此高校安全管理者需要通过提高安全风险意识、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强化安全宣教等方法来提高安全管理效能,推动建成平安高校。

关键词:安全管理;高校;管理者;问题;对策

一、引言

保障校园安全是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作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安全状况既关系着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心理健康,也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成效。近年来,我国高校频繁发生安全事故,如在2021年10月24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生一起实验室爆炸事故,造成多名正在实验的学生伤亡[1]。高校安全又一次響起了警钟。高校安全管理者是校园安全管理的主要决策者和首要责任者,其安全工作是保障校园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高校安全管理者必须要全面把握当前校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校实际实行有效安全管理措施,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打造安全环境。

二、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工作被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进入风险社会,高校在校园治安、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建筑物安全、后勤设施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实验室安全[2]等方面都面临更多的考验。很多高校管理者习惯于重视“当前”事件的应对,而对待安全工作或潜在风险,特别是在学生心理、新兴安全风险以及突发事件处置方法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管理模式的形成。同时,虽然我国多数省份已出台其行政区域内的高校隐患排查相关指导意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很多高校对安全隐患排查不重视,走过场,导致隐患排查不彻底,直接或间接造成多起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2.缺乏参与和评价机制

高校安全管理不是单纯依靠管理层的决策即可实现的,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高校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都应是安全管理的参与者。目前,多数高校的安全管理决策由校长牵头的校委会或安全管理小组完成,在安全制度建设过程中,缺乏安全管理参与者共同保安的参与机制和评价机制,导致校园安全管理过程缺乏广大师生参与,管理成效大打折扣。

3.安全宣教成效不高

从形式上看当前我国高校安全宣教主要以“输出”为主。有高校通过建立自己的校园安全网站,如辽宁大学等高校建立的安全教育平台,以保卫处为依托,主要发布安全相关新闻、安全知识以及安全相关校内规定等。还有一些高校利用学生会或社团成员在如假期、节日等主要时间节点来临前发放安全手册或者组织观看案例视频等方式进行安全宣教。这种输出型宣教方式显然即不够常态化,又缺乏互动性;同时由于宣教手段单一,缺乏针对大学生年龄和偏好特征的宣教方式,致使很多学生对安全宣教态度冷漠,对安全问题的理解仍停留在自认自知阶段。

三、高校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安全风险意识

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有校园的安全环境。当前我国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社会化、网络安全威胁、校园安全隐患加剧等[3]状况要求高校安全管理者“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安全工作摆在教育强国建设更突出位置,时刻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4],不断加强安全管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汲取先进实用经验,持续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安全管理规范,明确各级安全管理者的安全责任,使安全问题的解决过程有据可依、有人可报、有责可查。其次,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参与机制。高校管理层要注重吸纳师生、教辅人员及学生共同参与管理过程。在制定安全相关规章和实施方案时充分考虑其他参与主体的安全诉求和安全管理效用,同时广纳谏言,综合研判,扩充安全管理力量。再者,建立科学的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安全管理评价是高校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和可靠性的保障。我国高校应逐渐建立健全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校安全委会、校师生团体和安全评测机构共同参与的安全评价机制,以提高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安全管理制度有效实施和精准落地。

3.加大安全投入

高校安全管理者应不断加大安全投入,以提高院校自身安全能力。一方面加大安全科研投入。为校园安全提供技术更新、成本更低的安全产品或者适用性更强的安全管理方案。另一方面加大安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安全设施是实现校园安全的客观屏障。加大安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有利于安全隐患的排查和安全风险的有效管控,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突发事件发生时,可靠的安全设施能够为减少事故损害,及时阻断事故风险蔓延,提高应急处置成效。

4.强化安全宣教

安全宣教是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对校内学生进行安全宣教是增长其安全知识,激发个人安全意愿、安全责任和安全热情,提高个人及群体安全能力的必要过程,也是形成安全管理群体共性心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安全宣教要有明确目标。高校安全宣教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安全素质,使其针对日常生活中可能遇见的诸多风险,能以正确的心态和科学方法进行合理应对。再者,安全宣教要有多种方式的结合。在实施安全宣教过程中要课上课下结合,网上网下结合,管理层规定与教师熏陶结合,教辅人员辅助和同学相互学习结合。不仅使安全宣教成为学生增长安全知识,提高安全能力和素质的过程,也要促成其成为个体间和个体与群体间交流互助的过程。

高校安全管理是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安全管理问题,高校安全管理者需要提高安全风险意识,多视角总结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安全投入,积极探索科学、适用、高效的安全管理工作方法,以不断提高校园安全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燃致2死9伤[EB/OL].http://js.people.com.cn/n2/2021/1025/c359574-34972798.html,2021-10-25

[2]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安全风险点查找指导手册(试行)[EB/OL].http://jyt.ah.gov.cn/public/7071/39979848.html,2020-5-29

[3]方正泉.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刍议[J].江苏高教,2017(8):34-37

[4]教育部.把安全工作摆在教育强国建设更突出位置[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3/t20180301_328396.html,2018-3-1

作者简介:杨志勇(1983-),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安全管理、应急管理。

猜你喜欢
管理者安全管理高校
窗口和镜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论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浅谈现代汽车检测技术与安全管理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