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

2021-12-15 08:42周光华
山西农经 2021年24期
关键词:村民民族建设

□周光华

(贵州拜兹门窗科技有限公司 贵州 贵阳 550002)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此同时,逐渐凸显出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增大,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困境,为了使治理工作得到突破、缩小贫富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希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效解决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难题[1]。

1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

1.1 治理情境的特殊性

从整体层面上看,一些民族地区乡村较为偏远,不利于乡村产业升级,使资源难以得到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由于供给范围大,致使公共服务不能实现均衡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提高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重视度,推动民族特色文化现代化发展,使其早日实现乡村振兴[2]。

民族地区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通常以农牧业和加工业为主,因此在乡村治理中应招商引资,鼓励企业参与其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

1.2 治理主体的民族性

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活动中,治理主体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民族地区居民人数较多,容易产生族群意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乡村地区除了继承中国乡土文化基因之外,还应加大治理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2 制约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因素

2.1 政治建设方面

在进行乡村治理时,民族地区乡村基层党组织的参与力度不够,组织力量不强大,村两委对乡村治理工作缺少足够的重视,综合素质不高,缺少正确的发展理念。村两委对乡村治理起着重要作用,但因其综合素质较低,没有充分掌握相关的知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难以引进先进的方法,不能全面分析问题,无法从长远的角度思考,不利于打造出优秀的队伍,难以发挥出村两委的作用,进而不能与治理主体保持密切联系[3]。

2.2 经济文化建设方面

从经济建设层面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会受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经济文化因素和历史因素。一些民族地区乡村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运用的模式不够丰富。多数民族地区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以种植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为主。部分乡村会种植一些桑树,但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较低。

从文化建设层面分析,民族生产乡村发展缺乏人才,要想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就要组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乡村治理队伍[4]。

2.3 社会建设方面

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受相关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乡村村民还没有意识到乡村治理的重要性。在实施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元主体的职能,导致治理工作混乱。要想促使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工作顺利实施,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应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注重民主协同,不断提高多元主体之间的凝聚力。

2.4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从生态文明建设层面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水平较低,村民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综合素质较差,环保意识不高。部分村民认为环境保护工作应是政府来做,所以对治理工作的热情不高[5]。

3 乡村振兴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模式

长时间以来,协同共治模式是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这种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治理工作。为此,多元治理主体应在共同治理下,制订共同的目标,形成良好的治理共同体,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

另外,还需多种机制共同支撑。若没有建立治理机制,治理共同体就难以有效实施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为此需以良好的机制作为支撑。共同体之间要保持密切联系、主动参与,全面落实相关工作[6]。

4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措施

4.1 抓治理,共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格局

加强法制乡村建设,注重依法治理,重视法治建设,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展现道德教化作用,将德治落实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整个环节中,增强村民的文化底蕴认识,寻找相关案例并向村民渗透,培养村民的爱国精神,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对民族地区乡村自治体系的构建,注重管理,打造优秀的基层队伍,合理配置村两委领导班子,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引导作用,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加强对村民的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开展相关培训活动。定期培训村干部和支部委员,为村干部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促使干部在学习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7]。

充分运用以上措施,强化党组织能力,保障村干部工作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应加强远程教育和扫盲教育,帮助村民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促使村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

4.2 促产业,共奔民族村庄全面小康之路

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完善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向农民强调使用先进技术模式的重要性。种植时提倡以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为主,并注重荒山的改良应用,使民族地区乡村优势得以发挥。在种植等方面应不断提高村民参与性,激发村民的种植热情,促使村民转换以往的单一种植模式,增强村民发展意识[8]。

要想充分体现民族地区乡村的优势,促使民族乡村在农业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应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重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结构,加强产业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提高收入。此外,还应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建立良好的农业产业体系。

4.3 净乡风,共筑民族村庄传承文化阵地

乡风文明就是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村民文化教育的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村民素质。需要加快民族地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建设水平,从民族地区村民传统道德教育等方面提炼出相应的资源。注重民族地区村庄优秀文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建设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文化。以文明村镇为主题进行一系列活动,在民族村庄中打造相应的阵地,实现文化传承。

4.4 引人才,打造优秀队伍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促使民族地区乡村更好地发展,应注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展现村民主体作用。加强对民族地区乡村特色就业渠道的重视度,积极进行扩展,吸引更多人才。

与农业技术院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其储备更多人才,为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提供活力,在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等方面打造高素质队伍,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发展[9]。

4.5 守生态,进一步推动民族村庄绿色和谐发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应注重生态环境。民族地区乡村生态环境与村民生活水平存在密切联系,应在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给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应向村民强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规范村民的行为[10]。

首先,在政府主导下,应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度并给予高度重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增强各方对乡村的认识,不断提高各方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其次,应向村民灌输绿色兴农理念。将绿色农业方面的知识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以微信或者是电视方式向村民宣传,加大宣传力度。邀请农业科技人才开展宣传讲座,将有关于绿色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内容分享给农民。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养,进而更好地引导村民注重科学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和谐发展。

4.6 开发和应用符合民族实际的数字技术

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农民的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乡村治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数字技术,结合乡村的实际情况推动乡村治理工作开展,寻求乡村治理内部和外部整合发展路径。

从治理的领导人员和监督人员的角度来看,应摒弃以往传统、落后的理念,树立新的理念,在现有的乡村治理方法上不断创新,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而确定治理的主要方向。具体来讲,应结合相关的数据信息,加强乡村治理的顶层设计,全面分析各个治理主体和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乡村和社区以及人口治理数字平台的构建。

推动乡村电商发展,加强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构建,积极开展农业的相关活动,使手机直播销售成为农民生产生活常态。通过云计算保障乡村治理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实施水平。与此同时,加强对自动化和小型化以及人工智能农业机器人的研究,全面推进远程医疗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对于数字技术的治理协作系统进行分析,运用数字技术有力约束治理主体的行为,进而实现乡村治理数据库构建,促进乡村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基层治理水平较低,给乡村治理工作带来一定考验。应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危机预警,针对地区的真实舆情,及时了解、甄别有价值的信息,跟踪分析社交信息,确定信息传播方法,帮助部门制订相应的方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技术作为发展和运用区块链重要的一方面,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并增强村民自治意识,进而使其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主体。基于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向村民积极进行宣传,不断提高村民参与度,从而实现村民自治,加快乡村数字建设的进程,实现乡村振兴。

5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想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更好地发展,早日实现发展目标,必须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并采取有效的构建方式,促使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工作顺利开展,形成良好的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治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村民民族建设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MINORITY REPORT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