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助力文化产业振兴的现状、困境与对策分析
——以喀什地区T县K村为例

2021-12-15 08:42胡宝红
山西农经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农牧民第一书记驻村

□王 英,胡宝红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2021 年2 月21 日,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接续推进脱贫攻坚地区乡村振兴”,并“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擎画了蓝图。要清醒地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不意味着深度贫困地区不存在返贫风险,而应在现有基础上巩固脱贫成果,“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因此,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派驻的驻村第一书记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责任人[1]。如今,深度贫困地区已完成脱贫摘帽的任务,接续进行乡村振兴仍需驻村第一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

1 驻村第一书记助力文化产业振兴的现状

T 县位于新疆西南边陲,守护着祖国的西大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当地人口80%以上是塔吉克族,与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汉族等13 个民族生活交融在一起。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少数民族集中分布,使T 县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派驻第一书记以来,第一书记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农牧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迈上了新台阶。通过实地调研,T县K 村第一书记助力文化产业振兴呈现如下特征。

1.1 党委领导,村乡共建

在党中央的领导与部署下,自治区党委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和需帮扶地区,选派优秀干部进驻到贫困地区和软弱涣散地区,致力于多途径发展经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T 县K 村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交通条件极不发达,长期闭塞、落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派驻优秀的年轻干部任第一书记,与当地县、乡、村三级协同配合。一方面为第一书记在该村踏实工作、有所作为提供资金、薪酬、生活等各方面保障;另一方面为第一书记在民族村落更好地开展工作扫清了不少障碍。例如,党支部书记和领导班子与第一书记存在利益冲突;第一书记未能熟练掌握民族语言,与当地农牧民交流存在很大障碍,融入当地农牧民生活较困难,适应当地气候与生活需要较长时间等现实问题。在各级党委的协同配合下,T 县K 村第一书记逐步克服了上述困难,很快融入当地生活,为该村的全面发展寻特色、谋新路。

1.2 特色鲜明,因地制宜

T 县K 村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第一书记进驻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深入挖掘与培育当地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依文化创收,依文化脱贫,依文化育人。

首先,K 村是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采风地,现在仍完好保留着两位创作者当时居住的房屋和创作场景。该村第一书记依托这首民歌及其创作地,深入挖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塔吉克文化,成立村文艺演出队,向来自各地的游客娓娓道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花儿就是这样红”和“花儿永远这样红”。

其次,K 村完整保留了一座300 年的塔吉克老宅,一件件陈旧的生活物品真实展现了塔吉克村民的生活状况。据此,游客能够更直观深入地体验塔吉克族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

再次,K 村自然风光旖旎。第一书记进驻以后,充分尊重客观规律,挖掘、开发了一系列自然景观,如龙池、杏花沟、仙人谷等。同时,通过成立旅游公司,开发了3 条景区环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文化产业,切实有效地推动了当地脱真贫、真脱贫。据统计,K 村集中打造3 座园林、3 座群众活动艺术馆、3 座农家院等20 多处景点,修建42 顶旅游蒙古包、22 间标准化宾馆。2019 年共接待游客6 000 人次,实现村集体收入近20 万元,使农牧民群众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1.3 多措并举,共谋发展

T 县K 村海拔约3 000 m,是距离所属直辖县城最远的村落,需翻越一座座连绵的雪山才能到达。路途遥远,地形崎岖,交通极不便利,鲜有人踏足,使这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完好保存。第一书记入驻该村后,深入挖掘与开发自然文化景观,根据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积极开发与整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以塔吉克民俗文化为底蕴,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曲为背景,成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K 村艺术团,并组织撰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大幕剧本。多管齐下培育文化产业,走特色旅游道路,促进当地农牧民早日踏上乡村振兴之路,过上物质富足和精神充实的生活[2]。

1.4 增产增收,成效显著

为进一步了解当地农牧民的真实生活状况和收入情况,调查组走访了K 村几户农牧民,在翻译的帮助下,与农牧民进行深入交流。调查组了解到,除了从事放牧、种植等传统职业以外,该村农牧民中有从事护边、护林工作的人员,也有从事村文化旅游业管理者、安保等人员,基本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有谋生职位,人人有增收来源”。通过人岗相配,当地经济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增加,尤其是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切实助力该地增产增收,实际成效非常显著。

2 驻村第一书记助力文化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

T 县K 村特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保存完好,加之驻村第一书记干劲十足,宣传、组织能力突出,竭尽全力挖掘与开发当地特色文化产业,成效十分显著。但是,通过调研不难发现,该村在文化产业振兴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筹措资金困难,回报周期长

任何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都需要各级政府财力、物力支持。如果没有资金兜底,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寸步难行。T 县K 村呈现如今的村容村貌,不论是通水、通电、通网、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已有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发展,都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多方筹措资金。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虽大力支持各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大量财政投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但限于这块“蛋糕”本身就不大,想要“多分”难度更大。尽管该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方、多次筹集资金,但是资金短缺问题还是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文化产业属于投资大、建设耗时长、回报周期长的一类产业,建设完成后能不能吸引游客前来消费、能引来多少游客量等,都需要着重考虑与规划。鉴于多种因素,很少有企业或个人投资文化产业,这就给政府财政带来了不小压力。K 村第一书记助力文化产业振兴也存在此类困扰。

2.2 气候环境恶劣,游客进入受限

T 县K 村距离县城55 km,路途遥远且海拔高,容易导致缺氧,这无形中增加了游客,尤其是一些年龄偏大的游客进入旅游景点的难度。目睹该村原始的自然风光、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充满了生理挑战。换言之,适宜此地旅游消费的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但年轻人易受时间、精力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时候旅游意愿只能止于心底。

2.3 领导长效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驻村第一书记在村民眼里属于“外来人”,临时工作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可能被调走,流动性较大,易引发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如果驻村第一书记管理村里事务过多、过细,村民逐渐产生了外向依赖性,内生发展动力逐渐弱化。相反,如果第一书记对村里的事务管理过少,与农牧民的交流会减少,融合就会越来越困难,甚至会遭到排斥。另一方面,驻村第一书记如因各种原因不能胜任此工作岗位,需调回或调整工作岗位,前一任第一书记建立起来的人脉、发展起来的产业,下一任第一书记不一定会沿着前一任的道路发展,势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观之,如何建立健全驻村第一书记领导长效机制,让驻村第一书记真正融入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是当务之急。唯有如此,才能迎来第一书记即使调整岗位,也能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更比一任好的良好政治生态[3]。

2.4 考核频率高且烦琐

T 县K 村属于深度贫困村落,但近几年驻村第一书记在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中取得了卓越成绩,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中央和地方对此高度重视,多次派专家、学者和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来到当地学习脱贫经验,调研脱贫成果。驻村第一书记为了迎接来自各方的考察,不得不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撰写并整理相关检查材料、统筹安排检查事宜等工作上。其中,很多检查工作内容重复,十分烦琐,所要检查的材料极其细致,这无形中耗费了驻村第一书记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挤占发展文化产业的时间和精力,拖延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进度,影响了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进度与实效[4]。

2.5 村民普通话水平低,无法实现有效沟通

T 县K 村属于塔吉克族长期居住的村落,世代以农牧业为生,很多村民一生都没离开过雪山深处的山坳,日常接触的只有周围的村民,多用民族语进行交流,普通话水平整体较差。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多是汉族人,与村民交流存在很大障碍,需要配备同时精通塔吉克语和汉语的翻译协助其开展工作。

3 驻村第一书记助力文化产业振兴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突出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针对K 村第一书记依托文化产业振兴存在的问题和村落自身的特殊性,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以期助力文化产业振兴。

3.1 广泛宣传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

K 村文化产业发展筹措资金难的问题长期存在,在短期内未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来解决这一难题。

首先,驻村第一书记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干部,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可组织带领村文艺工作队赴国内外进行文艺演出,展示独具民族风情的节目,有助于外界了解当地的文化及文化产业,争取更多筹集资金的机会。

其次,驻村第一书记可以充分借助网络平台,适时发布本村农牧民独具特色的生活状况、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等真实信息,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吸引个人、企业、组织等前来投资,以助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5]。

再次,驻村第一书记可以与有关高校合作,成立“文化产业教育基地”。一方面,利用高校资金挖掘与开发特色文化产业,适当缓解筹措资金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借助高校信息传播平台扩大宣传,吸引有意向的个人及团体前来投资,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游客安全

针对K 村海拔高、易缺氧等恶劣的气候环境,若要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就要克服影响游客进入此地的不利客观因素,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在宾馆、大巴、景区等游客聚集区,提供充足的氧气设施,以保证游客出现不适时能随时随地呼吸氧气,最大限度保障游客生命安全。另一方面,针对该村距离县城遥远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

3.3 建立健全领导长效机制,一任接着一任干

针对当地农牧民担心的驻村第一书记任期短和调动频繁问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驻村长效机制是有效应对之策。

首先,在选拔驻村第一书记时,要依据人岗相配原则,因村制宜,挑选与派出足以胜任该地乡村振兴工作的最佳人选,并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培训合格方能上岗[6]。

其次,建立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对驻村第一书记保留原岗位薪资与待遇,并对其生活、家庭、就医等各方面建立一系列保障体制,切实有效解决第一书记的后顾之忧,使第一书记“留得住”。

再次,第一书记因个人或组织安排等原因调离此地,应将工作全部交接给下一任第一书记,并详细说明下一步工作计划,一任接着一任干。此举既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能避免引起村民的不满,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切实推动该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助推乡村振兴[7]。

3.4 优化考核机制,节省时间办实事

驻村第一书记每年需要应对来自各方频繁、重复的评估、考核,其中不乏原单位和现单位的年中、年末考核。针对这一现象,有关部门应优化考核机制,降低考核频率,将内容和性质相似的考核评估合并起来,建议原单位和现单位的工作考核每年最多且集中进行一次考核,以减轻第一书记应对考核的压力,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上来[8-9]。

3.5 加大普通话培训力度,促进有效沟通

针对驻村第一书记与当地村民交流沟通存在障碍的现状,第一书记自身在学习简单的民族交流语言的同时,也需加大对村民的普通话培训力度。目前,K村适龄青少年全部在县城接受义务教育,普通话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针对世代生活在村里的中老年人普通话水平低下的情况,可以通过夜校培训、提倡多讲普通话等举措加强对中老年人的普通话教育与培训,帮助其掌握日常生活用语,与第一书记、游客能进行日常沟通和交流。

4 结束语

T 县K 村第一书记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为振兴乡村作出了显著成绩,在当地获得了一致赞誉,但突出问题和矛盾还有很多,在短期内未必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但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驻村第一书记定会更加高效、踏实肯干,带领村民齐奋斗,逐一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和困境,逐步走上更高水平的小康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农牧民第一书记驻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驻村第一书记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新疆吉木乃:“三平台”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远教“三结合”服务“农牧民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