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席到回归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研究

2021-12-15 08:42闫丽颖
山西农经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农村

□闫丽颖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380)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1]。从提出“三农”问题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们认识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2]。

青年作为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社会群体,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说,青年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

1 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青年作为未来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承载着许多社会期待。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乡村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意义重大。

1.1 推动解放乡村生产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而推动解放乡村生产力是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关键因素是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更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开阔的视野、更先进的思想,可以帮助农民理解和掌握他们难以把握的现代化工具并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1.2 带动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结构、农民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为乡村社会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由此可见创新乡村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民大多学历较低且忙于养家,没有额外的时间与精力关注乡村建设治理。与之相比,青年的政治觉悟高、学习能力强,能及时学习并贯彻国家方针政策,对基层农民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因此,创新乡村治理体系,需要富有活力、具有创造性的青年人才积极参与,发挥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优势,走乡村善治之路。

1.3 引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许多农民迫于生计的压力选择进城务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大部分由老年人组织,缺少活力与先进性。而青年可以利用较高的政治素养,配合生动的讲解,提高先进文化的感染力,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青年党员还可以带头成立乡风文明宣传团,及时向村民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2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广大青年的积极参与,但结合现实情况来看,目前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还存在种种问题。

2.1 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数量不足

2020 年5 月22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乡村常住人口流失已经成为事实,其中青年人口流失更为明显,而造成农村青年人口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青年群体长期在外求学接受教育,其乡土意识相对淡薄。多数农村户籍青年作为“农二代”,从小就跟随在外打工的父母生活在城市,也有一部分出生在城市,因此,这些青年基本没有乡土意识,较低的乡村认同感使他们对乡村产生了隔离感,形成了不同于父辈的“城市观”。

其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青年存在“逃离农门”的想法,认为走出农村才是真本事。因此,很多来自农村的学子努力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回报家乡,而是希望借此改变命运,脱离农村。

再次,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资源分配不平衡,青年在乡村发展的空间小,一般都会选择在社会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的地方就业。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就业环境相对较差、发展空间较小,交通、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抑制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

2.2 高校对青年农村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容易受市场就业的影响,会优先考虑引导学生去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高的岗位工作,对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青年大学生去乡村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上,除涉农专业外,其他专业缺乏专业系统的农村就业基础知识教育和相关政策宣传,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乡村工作实际不匹配,有时还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不强。在高校的机构设置上,缺乏专业的管理机构关注乡村发展,无法引导教师进行乡村研究以及激励学生参与乡村振兴。

2.3 社会舆论的关注度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5 年来,粮食生产能力跨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新步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民生全面改善,……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人们对农村的刻板印象,多数人认为农村条件艰苦、设施落后、资源紧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众媒体对乡村振兴的引导力不够,导致社会舆论关注度不足、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氛围不浓厚。社会舆论作为引导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一把双刃剑,若发挥不好,会对农村引进青年人才产生不利影响。

2.4 国家政策对青年的吸引力不足

青年就业不仅重视自身精神价值的实现,也重视自身物质需求的实现,尤其对于临近毕业走向社会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出于生活的压力,在这一阶段物质上的需求往往高于自身精神价值的实现。从现有政策看,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青年参与乡村振兴,财政投入较以前也有较大提升,但是青年服务基层的工资和补贴与青年的期望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区可能还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比如建档、落户、五险一金等服务保障跟不上。除此之外,选择回乡创业的青年由于不能及时得到当地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保障,再加上缺少创业交流平台、创业资金,极大地限制了青年去基层工作的热情。

3 吸引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吸引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一起发力、认真谋划,提高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

3.1 营造乡土情怀,激发青年内生动力

2013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9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老城前门东区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说:“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中国人自古就强调落叶归根、安土重迁。乡愁,是中国人对故乡的悠长眷恋,乡村文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明的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生活的历史回忆。通过营造乡土情怀,激发青年群体渴望改变乡村面貌的诉求,让更多的青年主动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首先,以乡情、乡愁为主题,举办丰富多彩的家乡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振兴中出现的模范青年典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支持,引领高校毕业生、城市务工青年回乡创业。

其次,各乡村主要负责人要提高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开通乡村与青年之间直接对话的线上交流通道,如微信、微博、短视频公众号等,并正视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再次,随着近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许多来自乡村、扎根乡村的农民纷纷进驻短视频、直播APP 等,成为了乡村的代言人、乡风文明的传播者。他们通过直播乡村生活,展现了慢节奏的田园乡村生活,促进了家乡旅游业的发展。

3.2 加强高校对青年“三农”教育,提高青年农村工作能力

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应如何支持乡振兴战略?关于这一问题,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支持地方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很多高校已经制定了针对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方案,比如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增加了和“三农”有关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引导学生从乡村志愿者做起,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乡村、服务乡村,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加强了乡村基层工作实践能力,为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在机构设置上,已经有高校设置了“三农”研究院,例如,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普惠金融与‘三农’经济研究院”,贵州大学的“三农发展产学研示范基地”为其他高校提供了经验,助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青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涉农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临近毕业的青年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会面临个人志向与现实困境的激烈碰撞,一些大学生志在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贡献,但可能会被恶劣的乡村就业环境、低于预期值的工资等现实问题打败,最终会选择到就业机会更丰富、晋升空间更宽广的大城市就业。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要积极承担起对青年大学生到乡村基层就业的宣传、动员工作,解决他们的顾虑,回答他们的疑惑,营造健康向上的乡村基层就业氛围。结合乡村生活实际和国家相关政策实际情况,既不刻意夸大乡村基层就业的好处,也不一味贬低乡村就业环境恶劣,而是要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让想要服务乡村基层的大学生“知己知彼”。

3.3 健全青年农村就业保障体系,提升政策吸引力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每年都会发布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指引,也为青年服务基层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比如政府加大对农村地区就业环境和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提高薪资和工作福利吸引青年群体。对已经选择留在农村服务的青年教师、青年医生、青年干部及返乡创业者,不仅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上升空间,还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定期派负责人回访,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上的难题。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等具体惠民政策。具体到返乡创业者,根据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需求问题,政府可根据创业风险评估给予创业者一定金额的创业资金补贴;根据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场地问题,政府可以将荒废的田地提供给创业者使用,或者将闲置房屋以低于市场价的租金租给创业者;根据创业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困难,政府成立专门的高科技知识普及中心,统一对创业者进行培训和指导。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要设置专门的监管部门,保障国家下达的各项优惠政策能在各乡村落到实处,让选择留在基层的青年可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真正激发青年乡村就业的热情。

中国青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青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理应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发光发热,同乡村振兴事业同呼吸共命运,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历史使命,把乡村建设得更新更美。

猜你喜欢
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各地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6亿元 农村水利建设再提速
新农村活跃新一代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让“繁荣的农村”与“繁华的城市”交相辉映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