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市场营销”下农产品销售与发展之路

2021-12-15 08:42冯雨晴
山西农经 2021年24期
关键词:品牌化网络营销商家

□冯雨晴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1)

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而言,农产品的营销效果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也直接体现着农产品的营销价值,关系到农产品整体产业链的发展。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购物兴起并迅速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的购物更加便捷,这也大大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但各地区的商家竞争程度也越来越激烈。同时,我国相关文件中也明确指出:要落实数字乡村战略,大力开展和推广“互联网+农业”和农业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建设,利用“互联网+”让农产品走出乡村,进入城市[1]。

基于上述背景,农户需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对“互联网+市场营销”新模式进行充分利用,找到更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最终为农户带来更多的收益。

1 “互联网+市场营销”下农产品销售的意义和价值

1.1 提高农产品销售量

针对农产品的销量与销售类型,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与季节性,也就是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农产品销售类型与数量存在差异。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生产出的农产品可称之为特产。在以往的农产品营销模式下,大多数农产品仅仅在某一区域内销售,市场非常狭隘。而在“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下,农产品销售打破了时空限制,只需要通过电脑、手机上的客户端,就能把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显著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范围,故而农产品销量也就显著上涨[2]。

1.2 提高农产品营销效率

基于“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农产品的营销效率,互联网技术具有信息传播迅速的优势,充分利用该技术,能够实现对农产品上架、推广、销售等方面随时随地进行更新,不仅能让消费者更加信任农产品,还能够调动其购买的欲望,最终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营销效率。

1.3 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

在以往的农产品营销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展广告宣传活动,而在“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下,能节省这一方面的支出,这就实现了营销成本的降低[3]。

同时,在以往的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是通过“中间商”进入市场,在这一过程中中间商会收取相应的差价,但在“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下,农户可以通过网络营销上架自己的农产品,以实现自产自销,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农户的利润,也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购买产品。

2 “互联网+市场营销”下农产品销售的现状

2.1 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率低

据相关调查显示: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的覆盖率达到73.1%,但在农村的覆盖率只有26.9%。现阶段我国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整体并不平衡,有些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覆盖率非常低,加上网速很慢,缺乏相应的资金和设备投入,也缺少硬件和软件设施[4]。另外,很多农户对先进科技了解较少,也缺乏对互联网的了解,这就导致农户无法对“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进行有效利用,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销售的发展。

2.2 缺乏完善的物流体系

对于任何产品的销售而言,物流体系建设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尤其是对于农产品销售而言,其非常依赖冷链等特殊物流方式,这对农产品的保鲜保湿、冷藏等有很大的需要和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依然属于探索阶段,故而缺乏完善的物流体系,这就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损坏问题,最终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大大影响了农户的收益。

2.3 农户缺乏网络营销意识

尽管当前我国已大范围应用网络,很多农户也开始使用网络,然而大部分人依然只是通过网络进行购物和娱乐,未有机结合网络与农业生产,农户比较欠缺网络营销意识,而专业网络营销人才却非常缺乏农业生产知识,正是两者的错位,造成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比较单一和被动,进而导致“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价值得不到发挥[5]。

2.4 互联网销售平台监管缺失

在“互联网+市场营销”模式下,商家与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淘宝、拼多多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是通过商家提供的图片、文字、视频或是直播等方式了解产品信息,然而有的商家为了提高销售率,则会过度美化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发给消费者与图片信息不符的产品,以次充好,生鲜农产品很难保存,这就加大了线上交易的风险。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关键在于淘宝等平台对商家的信息核实不够全面和充分,也缺乏对产品售后的监管,欠缺完善的规章制度等。

2.5 品牌化建设比较滞后

当前我国各区域农产品市场的终端普遍存在品牌化的营销相对不足,这就导致消费者不能了解到农产品品质与其他农产品品质的区别,导致有的商家为了提高销量,而一味打价格战,忽视产品质量和品牌化建设,这就会严重影响到自身的长远发展。

基于此,农产品商家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化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最终实现农产品的特色化与差异化。

3 “互联网+市场营销”下农产品的发展路径

3.1 提升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建普及率

要想切实提高市场化的农产品销售效果,必须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建普及率。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颁布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并从多个渠道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或是积极引入第三方组织,从而为各农村地区构建起更加完善的互联网与信息销售网络体系,为提升建设系统化工程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从而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建普及率。

3.2 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为确保“互联网+市场营销”下农产品销售顺利进行,必须积极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强化当前的农产品销售生产与运输环节,构建一个全流程闭环的农产品交易系统,以此来切实提升整个农产品的物流水平,在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基础建设中融入物流人才化、物流规范化,大规模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的配置[6]。同时,通过强化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管理办法,保障农产品及时有效运输。

3.3 提高农户的互联网营销水平

针对当前农产品网络营销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采用提高相关岗位的待遇条件和具备发展路径的方式,从而吸引更多的网络营销专业人才进入农村就业。

同时,政府部门需加强与各大院校的联系,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新型农户,或是在农村地区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方面的知识培训,从而切实提高农村地区的互联网营销水平[7-9]。

3.4 加大互联网销售平台监管力度

针对互联网销售平台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一系列关于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措施,严格把关农产品的质量,明确农产品的质量等级规范划分要求、违规违章行为的惩处办法等,以此让农户和商家从根本上认识到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性。

同时,淘宝、拼多多等网络购物平台需要明确提出消费者消费与售后保障的规章制度,严格核查商户的信息,并对其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严厉监管,严禁虚假信息发布和传播出去,是为了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3.5 强化农产品品牌化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农产品销售的长远发展,农户或是商家应注重农产品品牌化管理,既要充分利用本地的独特资源,把农产品进行统一的特色经营,健全农产品的现代化产业链,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平台,使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和认可自己的农产品平台等。

4 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提升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基建普及率,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农户的互联网营销水平,加大互联网销售平台监管力度以及强化农产品品牌化管理,充分发挥出“互联网+市场营销”的价值,为当地农户带来更大的利益。

猜你喜欢
品牌化网络营销商家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互联网背景下房地产网络营销模式分析——以HD“线上购房”为例
岚县“土豆宴”迈上品牌化发展快车道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No.4 快手电商:已帮助至少50万线下商家恢复生意
电子商务模式下Z公司网络营销渠道分析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保险网络营销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春节黄金周陕西省商家揽金二百一十亿元
主持人品牌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