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及适应情况分析

2021-12-16 11:56丁文昊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志愿心理专业

文/丁文昊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一些大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往往会因为一些潜在因素与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我国的高考制度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一考定终身”制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转专业制度也就在高校中应运而生。随着转专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和修改,近年来,大学生申请转专业的人数急剧上升[1]。为了解高校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发现他们的适应问题,为学生发展提供有效的适应性指导。笔者对本校的在校转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10份,收到了200份有效问卷,对此笔者团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可以给想要转专业的学生,或者是正在考虑转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一、学生转专业前动机的分析

(一)理想专业的追求

在高考志愿的填报中,大多数学生往往遵循着“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原则,但又不得不为了避免滑挡而选择服从调剂,从而导致了大批学生在以最低分数线进入第一志愿高校的同时,也与第一志愿专业失之交臂。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5%的学生在转专业考试前所被录取的专业非第一志愿,仅有10.5%的学生是第一志愿。对其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原专业是否为第一志愿录取

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自身并不适合学习该专业而选择其他专业,而大多数学生转专业的目标都是之前填报的第一志愿。

(二)就业前景的吸引

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共计收到了有效问卷200份,从图1数据中,可看出在200位参加转专业考试的学生中,有167名学生选择优异的就业方向及前景,其占比更是高达惊人的83.5%。通过对其中一些人的询问,了解到大部分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毕业之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高考时学生被就业前景不理想的专业所录取这成为了学生选择转专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与转专业推行制度的初衷是改善大学里学习和研究的质量形成了—个无法调和的矛盾[2]。

(三)深思熟虑的结果

转专业考试不仅是学生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而且在多数高校中也是学生唯一一次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这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63.5%的学生在进校学习一段时间后做出转专业的决定,21.5%的学生是在刚进校后就决定转专业,甚至10.5%的学生在查询到录取结果后就想好参加转专业考试,总计95.5%的学生对转专业的决定花费了一定时间来考虑,仅有4.5%的学生是临时起意,跟风行事,可见大部分学生做出转专业的决定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二、对学生转专业后适应情况的分析

(一)预期与转专业后的现实差距

据调查结果显示,有47名学生认为与自身预期得非常符合,其占比达到23.5%,可见这部分学生对转专业前的专业了解工作是比较全面的,对他们的第二次专业选择结果是非常满意的。占比最多的是对专业预期感觉比较符合的学生,占比达到48%,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学生对专业也是比较满意的。但剩余的学生则对新专业感觉一般,甚至有些许不适,也许他们在转专业前也做了深入了解,但依旧无法消除客观存在的主观偏差。如果转专业后发现与预期差距过大,这对学生未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的影响[3]。

(二)学习压力大并且不能很好适应新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转专业后的部分学生对学习有着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也有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甚至可能陷入焦虑。学生要想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就必须快速地适应陌生的新环境,完成新的人际关系网的构建,使自身在班级中拥有一定的存在感。人际关系交往作为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由于新转入的学生与老生住宿分离,导致了许多同学间存在联系不便等客观原因,也就更加严格地限制了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4]。与此同时,高强度的学习也使转专业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承受更大的压力。

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中,75.5%的学生认为其学习压力相较之前大幅增加,通过深入调查发现,转专业的学生不仅面临着新专业新知识重新学习的阻碍,而且还要完成专业补修考试以获得毕业学分,学习压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其适应新环境的巨大阻碍。

(三)转专业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问题

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转专业后都面临着一定的心理问题,从侧面也反映了他们对转专业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现如今,绝大多数学生不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他们的情绪状态正常与否往往会受到学习生活状态的影响,如果不能将这些问题调整好,会导致学生情绪状态的不断恶化,在适应能力和心理方面,学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转专业后的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告别了熟悉的环境,亲近的同学,学习与之前专业毫不相干的新知识,这些负面影响都需要转专业的学生自己慢慢消化。但是,大部分学生稍微不舒服,其情绪就会产生波动,对学生的正常学习产生阻碍,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调整不力而出现抑郁等症状。因此,转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三、提高转专业大学生适应性的措施

(一)注重学生的专业认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专业

学生进入大学后,可能对所学的专业不太了解。由于缺乏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学生可能会盲目地更换专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每一所大学都应该开设导论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的专业,以及本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与发展前景,做出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使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意识到本专业的独特性与唯一性,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地转专业,同时深入了解转专业同学的想法与意愿,给他们做出理性的分析,避免学生因为盲从而草草转专业。

(二)优化转专业的政策

随着我国高校转专业工作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切实认真地解决好转专业制度存在的问题,各高校要在遵循教育部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存在的各类问题妥善解决,如转专业前学生对自身实际情况和所学专业的认识不足,高校对学生的转专业意愿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转专业过程中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化,往往是唯成绩论,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考评;在转专业后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对转专业学生有效的跟踪反馈机制等[5]。虽然给学生提供了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但转专业政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不断优化政策。坚持以人为本,以同学的实际意愿为重,对原来存在的不合理的政策进行优化改革。

(三)关注转专业学生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抗压能力也不强。转专业后的大学生可能会因为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存在困难等而造成情绪的压抑,难以排解。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将转专业的学生汇集起来,让他们在群体中诉说自己的问题,教师的加入可以启发成员来解决这些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鼓励,增加对方的自信心。高校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转专业的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必须认真分析,高度重视其心理素质教育,实时把握他们的心理发展动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重视学生心理工作,认真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发展构建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志愿心理专业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我志愿……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心理感受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