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校企协同的机电专业群分类分层培养研究探讨

2021-12-16 11:56邹振兴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生源分层课程体系

文/邹振兴

2019年,全国两会提出了“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同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重点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在此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问题愈加突出,学情进一步复杂化,这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生源情况,根据学生学习个性化、职业发展多样化和区域产业需求等全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推动精准就业,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研究的关键。因此,开展因材施教、分类分层培养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符合改革与发展趋势,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一、机电人才培养现状

传统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偏向于“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具有大班制、集中线下教学的特点。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少考虑学生不同层次、不同学习背景、不同学习兴趣、不同的发展需求等因素,教师往往备课、教学、考核和评价中采用同课程同模式,并应用于所有的学生、专业和年级。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吃不了与吃不饱”的情况。这种同质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在教学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更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的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智能制造的发展与升级促使机电类专业建设大交叉、大融合。在高职扩招背景下,基于专业群方式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不仅符合多样化生源特点,而且可以更好地满足智能制造产业链各层次岗位的需求,也可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全方位匹配。

“分类培养、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可追溯到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原则。但目前对高职院校分层教学的探讨中,以公共基础课程的研究居多专业课居少,在机电专业中的分类、分层培养实际研究和实践就涉猎更少[2]。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广东省佛山市。珠江西岸城市具有丰富完整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对机电类人才有着复合化、多样化需求。学校围绕智能制造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入选了广东省第一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面对生源结构多元化,专业群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不能满足基础素质不一的学生发展的愿望,以及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因此专业群探索依据生源类别,将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制定了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施教对象的差异性也对应探索实施差异化的分层教学。

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以建设专业群的思维,面向智能制造从设计、制造、应用与服务等完整产业链,以岗位需求整合专业群课程资源,强调课程模块化建设,构建共基础、多方向、能拓展、分模块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有利于专业群进行复合人才培养;设计了基础课程模块通用可共享,专业课程模块设立可融合,特色课程模块拓展可互选,进行专业的分类分层教学,构建出课程体系分层、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内容分层、训练分层、考核分层等多层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人才培养;坚持以产教融合的方式,立足校企多样育人平台,实行校企协同分工教学,按岗位能力需求培养,利用智慧课程平台统计分析和支撑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以适应不同生源需求、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方式,进而实现培养模式的灵活多元、标准不降、质量保障。

三、实施措施

(一)针对生源开展统计分析,形成学情分析报告

进行分层教学分类培养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愿景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实施过程中,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利用数据平台,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技术技能基础、学习目的和心理预期等深入调研,开展测评,形成学情分析报告,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和论证分类分层培养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供依据。

(二)探索以“产教融合、分类分层、能力递进、个性发展”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情分析基础上,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建设围绕珠江西岸智能制造产业开展,培养学生适应不同产业岗位,满足产业链人才供给侧需求。

(三)重构完善了“通基础、重岗位、强拓展、融证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专业群面向智能制造从设计、制造、应用到服务的全产业链,整合课程资源,进行了模块化建设。按照“产业需求—能力技能要求—专业方向—课程组合支撑”的路线设计,对接产业链中17个典型工作岗位,协同企业进行资源融合,形成5大专业模块(每模块含3个课程模块)、15个课程模块(每模块有3-5门课程)、6大拓展资源模块,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拓展资源模块课程体系

根据图1所示,实现了基础课程模块的通用可共享、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立可融合、特色课程模块的拓展可互选,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四)灵活创新教学模式,设计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施了校企协同教学,探索了集中与分散教学相结合、在岗与在校交叉灵活管理、送教下企面授及线上直播同步开展等教学模式;利用专业资源库等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实施技能与证书相融通的弹性学分制,设计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评价方式。采用教学一体化课程评价、实践教学评价、企业评价及第二课堂学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利用智慧课程平台,记录统计学生课程访问情况、材料自学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在线讨论情况、视频学习情况等学习考核指标,并形成统计分析。教师、学生根据即时反馈情况改进教与学策略,实现过程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性。

四、结语

随着“职教20条”“中国制造2025”“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在扩招的背景下,机电专业群基于校企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实施“精准教学”,进行分类培养与分层教学,将技能教育、学历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很好地帮助目标不同、起点各异的各类学生完成学业,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或毕业证书,能培养学生精准适应机电工程及智能制造产业岗位技能向复合、创新、高端的转变,满足产业链人才供给侧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生源分层课程体系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