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井冈精神 坚定教育信念

2021-12-16 17:49潘定学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1年9期
关键词:井冈井冈山信念

潘定学

7月1日的早晨,风轻云淡,我怀着喜悦的心情观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天安门广场红旗飘扬,《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经典歌曲在耳边回荡,直升机、战斗机如雄鹰翱翔,百发礼炮响彻云霄,护卫队英姿飒爽,《义勇军进行曲》雄劲嘹亮,团队代表“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表担当。

最让我感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振聾发聩的重要讲话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用历久弥坚的信念撑奠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风雨历程。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在教书育人中笃行信念。

信念是一种坚定的想法,也即一个人对自己从事某种活动的不渝信心,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统一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每个人的信念都会不断发展变化: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人生信念;不同的人生信念,会有不同的人生结局。

信念是一种人生追求。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领导者毛泽东,在儿童时代,就不愿做井底之蛙,心中充满破除旧思想、迎接新曙光的抗争精神;少年离家走出韶山,到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工作,在欣然接受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和耳闻目睹旧军阀割据的混乱时局后,心中燃起了强烈的革命救国信念;步入革命之道后,他审时度势,判断时局,寻找志同道合的革命者,积极发动处于水深火热的广大劳苦民众,坚持不懈通过革命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过上了新生活。观其一生,从意气风发的一介书生最终成为世人敬仰的一代伟人,无论是在革命浪潮暴涨的巅峰时刻,还是在革命力量遭受摧残的低谷时期,他心中的革命信念始终坚定不渝,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建设永不停息地奋斗,直至生命停歇。

信念是一种无畏牺牲。无数立志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而砥砺前行的仁人志士,终其一生,始终追求着自己不渝的革命理想,哪怕付出宝贵的生命,依然表现出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建立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期,红军生活条件极为艰苦,革命力量极为弱小;而国民党麾下的湘军和赣军,装备精良,队伍庞大,不时向罗霄山脉的井冈军民发动围剿,企图全面消灭井冈山的革命力量。小井医院来不及转移的130余名伤病员,信念坚如铁,任凭敌人百般拷打,坚决不泄露红军的去向信息,宁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被敌人活活枪杀。年仅30余岁的莲花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刘仁堪,临刑前痛斥敌人,被割去舌头,血流满地,他用脚蘸鲜血书写“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后,英勇就义,革命必胜的信念令敌人心惊胆寒。夏明翰慷慨就义的壮举,毛泽东牺牲6名至亲家属依然坚持革命的凛然大义,可谓家喻户晓;还有更多无名英雄,为坚守革命信念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鲜为人知。

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革命圣地井冈山,破“先城市后农村”的世界革命路线之惯例,创“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之先河,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引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引领和驱动着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壮大。无数红军战士虽武器简陋、缺衣少粮、瘦弱憔悴,但心储革命救国的洪荒之力,一旦上阵打仗,精神抖擞,勇往直前,舍身杀敌。广大贫苦农民从红军队伍的身上看到了新生的希望,积极参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红军队伍的坚强后盾,尤其是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更加彰显了军民合心闹革命的精神力量。

信念是一种民众情怀。毛泽东一生为中国革命辗转奔波,是因为胸怀百姓的为民情怀,终生为民,受人景仰。朱德身为军长,为保障军需物资,与士兵一道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道挑粮,是因为心中有兵,官兵平等,“朱德的扁担”成为故事佳话。早期革命家曾志,为投身革命,毅然将刚出生的孩子送人抚养,新中国成立后升任中组部副部长要职,仍让失散23年之久的儿子留在老家务农,婉拒孙子“农转非”的低要求,看似不近人情。在生命弥留之际,她心怀故土,写下遗书——生命熄灭的交代,读来令人动容落泪,部分骨灰被送回井冈山,埋放在小井医院烈士墓旁的一棵树下,实现了她“魂归井冈”的生前夙愿,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深厚宽广的井冈情怀。

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是我默默坚守的人生信念。

猜你喜欢
井冈井冈山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
围墙的信念
毛泽东首用“井冈山”之名
红杜鹃
信念而非执念
井冈山十里杜鹃
《井冈学习有感》
井冈行吟等
信念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