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中的反讽艺术
——以《芝加哥》为例

2021-12-18 02:41陈秉浩
河北画报 2021年24期
关键词:虚幻芝加哥现实

陈秉浩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这部影片是以1927年发生在芝加哥的真实犯罪故事背景进行创作的,故事背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芝加哥的城市背景切入,影片中除了采用了音乐剧里歌舞叙事的风格,在电影情节的编排、语言的运用、叙事风格的设计包括人物的刻画方面都极为成功。而贯穿这部影片自始至终的都是反讽手法的运用,这也使得这部影片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现状有着鲜明的批判性。

反语最初出现在语言学中。其表现为所言与所指相互对立,它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所言层次的实际意义与它所指层面的表面意义相互矛盾,在此基础上,还具有嘲讽内涵。而在电影视听语言的表现手法当中反讽修辞手法的运用除去能为电影进行叙事表意,更能够使观众对电影中所展现的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使得电影更具张力,将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从而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感染力。

影片中整个的叙事风格分出了“虚假”的舞台和“真实”的现实舞台,一方面采用音乐剧中歌舞表现手法进行叙事,由影片中的人来讲述;另一方面则是以“真实”的场景表意,由镜头来阐述。现实舞台的镜头风格、颜色运用、包括场景设计都更偏向于阴暗灰色,而“虚幻”的舞台镜头中,人物场景色彩丰富绚丽,在色彩的运用层面就已经不难看出鲜明的对比。这两条故事线相互补充,现实世界里女一(洛克西)和女二(维尔玛)的谋杀案都是发生在晚上,从女一房间里的镜头不难看出整个狭窄凌乱的空间。在其丈夫回来后给予警察解释的几个镜头里我们也能看出虚幻舞台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个对比,尤其是在谎言被揭穿后,对女主角的形象塑造更加鲜活。而在洛克西被送进监狱之后,阴暗冰冷的牢房、脚步声的特写以及水滴声的剪辑手法,更是将整个影片的压抑、阴暗的气氛抬到了故事的第一个高潮。这时虚幻世界的监狱探戈以歌舞形式阐述了六个女人杀害自己丈夫的理由,画面风格以动感、浮夸,令人动容,在这个镜头中导演也给后面唯一一个处以绞刑的女囚犯做下了铺垫——前五个人都是给予了相同的红色灯光(包括红色的丝带,也是鲜血的象征),而最后一个无辜的人给予了冷色的白光(台词设计也是一直强调自己无罪)。这里导演的反讽手法运用的更是淋漓尽致,将原来丑陋无比的罪恶、杀死自己丈夫的故事用歌舞的形式表现,色彩鲜艳的画面来表现本应是无比罪恶的行径,一方面对观众而言更具感染力,另一方面则是对当时社会状态的展现与无奈。舞台与现实鲜明的色彩对比结合交叉剪辑的手法,也反衬出了当时的真实社会。

图1 电影《芝加哥》

在这个唯一无辜的女囚犯被处刑的这场戏中,导演也是也非常巧妙地将这场戏与匈牙利著名的大变活人“消失的魔术相结合,现实中绞刑架下的观众与舞台中她的表演令观众们起立鼓掌呐喊。更是赤裸裸地揭露出了人们其实对绞刑架上的人的冷漠,虚幻舞台上的观众才是人们内心真实的表现——猎奇的心理、盲从以及冷漠看客贪婪流量才是杀害这个女囚犯的凶手。如果说这场戏还没有能够表现出导演对反讽手法的运用,那么在“木偶戏”这场戏中一定能够感受到导演如何通过舞台表现的手法把对现实世界的嘲讽表现的活灵活现了。比利为了给洛克西摆脱罪名给她精心策划了一出表演,为了防止出现状况,他们精心准备了这次演出。场景变成了舞台,女主和记者们都被比利任意操控,这些人都变成了比利的玩偶,女主的媒体会变成了一部木偶剧,另一方面随着苏珊娜为主的主流媒体带动着其他人的加入,整个案件的曝光率也越发的高涨,媒体舆论也同比利心中设计的趋势发展。在这场表演中,虚幻与真实技术进行交叉模糊,人们以及难以分清界限,这里导演将对新闻界的嘲讽与舞台剧中的木偶戏相结合。反讽手法的运用更是将这现实与舞台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在整部影片的情节设计中也留下了导演对当时“芝加哥”的社会现状讽刺的影子。整个故事中所有人都知道洛克西是有罪的,洛克西杀死出轨男友,并且在律师的操纵下引导舆论,博取大众的同情,逃脱制裁,并且运用在监狱中学到的手段变成明星。这些情节看似荒谬绝伦,不合情理,但是仔细一想又似乎合情合理,导演在影片中对现实的讽刺通过这些细小的情节设计一步一步引导观众,串起整部影片的情节,而最后这个令观众感觉不可思议的结局更是将反讽的效果凸显得奇妙无比。导演没有直叙两者之间矛盾的激化,但是运用其他的手法戳穿了现实与舞台之间这条界限。看似荒谬,却更引人深思。

图2 电影《芝加哥》

在律师与洛克西上法庭之前,比利将陪审团形容为马戏团,从影片的整个部分我们可以鲜明地观察到整个影片对当时社会法律的耻笑以及对媒体腐败的嘲讽。那个时候的芝加哥看似十分繁荣,背地里其实都是罪犯,腐败的环境。人们其实根本不会去关心影片中这些女人的命运会怎样,人们只享受感官的刺激——对新事物的猎奇。而舆论导向也是迎合人们的猎奇心理,丝毫不顾事情的真实与否,而大众的舆论最后竟然也能够影响司法决策,才发生了这件杀人犯最后被无罪释放的故事。在这些看似闹剧的镜头前能够让观众引起对社会的思考才是导演真正想通过影片所传递出来。

另一方面,该片中对每个角色的塑造也十分生动,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人物设定都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同时又具有现实性,所以这些人物角色也极具反讽。

洛克西本身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坏人角色形象。自私,虚荣,可以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无所不用。谋杀了自己的男友,被判入狱却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更是利用能利用的一切手段来说服律师帮助自己。女主和律师利用舆论的同情,对大众进行蒙骗,帮助自己逃脱牢狱。然而导演在塑造女主形象的时候却给了她一些优秀的品质与优点,这些优点使得影片中女主的形象塑造更为真实,对比更强,这种强烈的对比反讽也更具迷惑性。这种饱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与她内心的行为价值造成的对比,更能引起大家的反思,达到对社会更加深层思考的目的。

比利律师是一个对金钱名誉更加在意的人物角色,他的出发点从来都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对于法律置之不理,他通过自身的手段为客户解决问题,他了解媒体舆论,更能够对舆论进行导向。导演通过这样一个坏透了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的塑造,最后却能够得到舆论支持,更能够达到自己的利益,这更是导演想通过这样的案例反思对社会的嘲讽。

女一号的丈夫是整个影片中最为善良、忠厚的人物形象。善良的汤莫斯为了挽回女一受到法律制裁,承认是自己的杀人罪行,却不曾想是欺骗,它能够不计较女主的出轨,甚至当知道自己妻子怀的是他人的孩子的时候,虽然生气,仍想着怎么挽回女主。在法院宣判女主无罪,媒体也对她失去兴趣后,他是唯一一个耐心等待妻子回来的人,想和妻子从头开始。这个时候,他所遭受的,更多的是嘲笑、愚蠢和软弱,这使得汤莫斯只能自己离开,他的形象塑造一方面让人觉得可悲,另一方面却又善良诚实。他被 roxy 欺骗了好几次,但他总是选择相信她。在虚幻世界里,汤莫斯的小丑形象就是对他整个角色最鲜明的表现,一方面受人忽略,另一方面却又自艾自怜。相对于现实而言,原本受人歌颂赞扬的一些美好品质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却无关紧要,如小丑一般嘲笑,给人一种十分荒唐的感觉。

另外,影片中唯一真实的匈牙利女人,本来没有罪,最后却因为语言不通、没有钱被处死。没有罪过的人却被处死,这是影片中对当时社会环境最大的讽刺,她的形象就是告诉观众当时的社会是一个荒谬至极的社会。

该片中台词的设计与影片整体的艺术风格相匹配,影片中很多的语言的所言与所指都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一开始的监狱探戈六个不同形象的角色进行歌舞表演,嘴里念叨着他们进来的原因的台词等等,他们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也有只是爱吹泡泡糖的丈夫把这个女人惹生气了就被杀死。如此这般便被妻子杀害,而舞台上的这六个女囚犯的结局却是如此地让人感到荒谬。因此在我看来“他们自作自受”台词的设计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嘲讽,唯一的无辜的一个匈牙利女囚犯不会说英语,唯一会说的一句也是“我是清白的”这和她最后被带上绞刑台处死的命运也是反讽意义的体现。

律师比利上台,伴着音乐入迷地唱着与内心完全相反的想法的台词,不爱钱。但实际上,他根本不认人,只认钱。这个时候的虚幻和现实仍然在交叉剪辑,但他依然唱着违背内心想法的台词。这一部分的反讽是对这个角色非常重要的塑造部分。监狱的典狱长 morton 太太,利用她的职位从女人那里收受贿赂,为她们开门。然而对于牢房里毫无作用的人物角色则是完全不关注。“问问圈里的鸡,它们会告诉你我是老母鸡”“我爱每一只鸡”影片中,她把自己当作一只老母鸡,爱护着其他的每一只。并且她还在台词中唱: “只要你对嬷嬷好,嬷嬷发现一定也会对你好。”这句台词更是暴露出了这个人物形象内心的想法,自私、贪婪。在木偶戏的舞台上,记者的布偶化妆也反映了当今记者的本质。这些媒体如玩偶一样,机械记忆,不会思考,只会被摆弄。在舞台上,不论女主说了什么,这些记者都用相同的话语进行恢复,然而正是这些毫无逻辑的思考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颠倒,好的变坏了,坏的变好了。

整部影片的节奏都是以“虚幻”舞台与镜头前“实际”世界的两个时空的剪辑来进行叙事的,“虚幻”舞台中的场景、语言、人物都是丰富而又立体的,而在真正的“实际”世界中没有了前者的虚伪。冷漠、贪婪、猎奇、腐败充斥着整个世界,这两个时空的对比充满了反讽的意味,“虚幻”的舞台世界中明明表现的都是肮脏、丑陋的行径,却被以美好、繁荣的表象所遮盖。而在真正世界中无罪的女人却被这个世界冷漠的处死。这不也是导演对这个社会谋杀、欺诈、压抑、贪婪、腐败等众多元素的一种讽刺吗?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芝加哥,腐败、暴力、无耻、罪恶充斥着整个诚实,然而怀揣梦想的女主却被现实啪啪打脸,遇到问题以暴力解决,这些角色的形象塑造个性鲜明,文化突出,包括整体色调的设置对比,更是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荒谬、腐朽、黑暗。

影片中,美好的品质变成了可耻的事情,苦难与罪恶却毫无惩罚,人性的争执更加冷漠。整个社会充满了腐朽、罪恶,人们不再保存那些美好的品质。然而当他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他们却是更加麻木不仁,毫无底线。反讽手法的运用使观众在观看这部影片之余不得不去思考这部影片到底是一部喜剧还是一部悲剧。该片中与歌舞剧的结合给人的感觉更加真实与诱惑,但这更多的是想让我们对影片背后所表现的社会背景的思考以及每个观众独立的批判意识,去思考,去批判。

最后的结局虽然荒谬,但也在情理之中,曾经最看不惯彼此的两个女人成为了姐妹花,更离谱的是他们虽然杀了人,但却仍然逍遥法外,而最善良无辜的人却被处死。影片最后他们以枪做道具进行表演,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台下的观众知道他们有过罪过,反而以这为噱头,吸引舆论,台下观众的神态,表情更是表明了对当时社会的冷漠。该片最后通过歌舞剧的形式对社会状态的反讽,一方面展现出了一种悲剧的现实,另一方也让观众通过喜剧的情节思考这悲剧的现实。

猜你喜欢
虚幻芝加哥现实
雨中(外二首)
流年似水
春天越来越虚幻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谢寿光:中国版芝加哥手册之梦
漫画:现实背后(下)
文艺范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