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最好的”导写

2021-12-18 12:47唐惠忠
初中生学习指导·作文评改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钓者阿海金奖

唐惠忠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有一个毛病,就是总想找一个“最好的”专业,学一门“最好的”学问,然后设计一个“最好的”学习方式,这样就可以直接、简捷地达到“最好的”效果。

其实,这种想法未免太简单。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谁能界定呢?请以“什么才是最好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

此题带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求就一种错误的想法,围绕“什么才是最好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谁能界定呢”这个设问句很有启发性,它意味着“最好”是很难界定的。作文立意参考:一、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角度切入话题,论述学无止境、艺无止境的道理。二、好与不好没有绝对的标准,往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可以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三、某种情况下,最稳妥的也就是最好的。

【时文启思】

什么是最好

见   风

一次和朋友玩“争上游”的扑克游戏,这种游戏的规则是:每开一局时,前一局的负者要把手中最好的一张牌上缴给胜者,以示奖罚。有一局我输了,手上的“大王”给朋友拿走了,这可是最大的一张牌了,我想朋友得到这张牌应该很高兴。但朋友接过牌时的神情并未如我想象中的那样开心。我不解地问他为什么,朋友笑着叹口气说:“‘大王’是不错,但我宁愿和你换一张小七。”原来朋友已经摸了三张“小七”,再多一张就可以凑成“炸弹”了。

一件小事让我心生许多感慨,一些在自己眼里认为是最好的东西,换到别人的眼里或许就不屑一顾了。由此想到我们在生活中经常易犯的一些错误,诸如送给孩子高级的玩具,送给恋人昂贵的钻戒,送给父母高级补品或者更直接的货币……然后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我已经给了你最好的东西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吗?而事实上,或许带孩子一起游玩公园,给恋人一个真情的拥抱,陪父母聊聊天、拉拉家常……这些在他们看来才是最好的。

在一届很权威的生活摄影大赛上,阿海从千千万万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当他被簇拥上台谈及获奖感受时,阿海开口便说:“那不是我最好的作品……”台下一片哗然,都以为他很张狂,谁知他讲的是实情。半年前,阿海家中失火,照片、底片全部被烧光,而参加评比的那幅是相册中夹不下淘汰下来、被妻子拿到丈母娘家中去才得以幸存的。众人大为感叹,都折服于阿海的才气,想象在大火中化为灰烬的那些“最好的”,不知要好到怎样。一个金奖让阿海信心倍增,在下一届大赛前,他精选又精选,送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却没有获奖。再下一届、再再下一届……每回阿海都憋足了劲,却终究没有再获奖。日子久了,便有聪明人想到,獲金奖之前阿海也曾数度参加评奖,均空手而回。他唯一的那个金奖也许正是因为“那不是最好的”。要是没有大火的淘汰,要是总是按他自己那个“最好”的标准,他也许永远与金奖无缘。

每个人的思维或审美总是有一个固定模式,而且不愿打破,所以,很多时候,埋没天才的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一个搏击一世却未获成功的人,会不会是因为他生命中真正精粹的部分被自以为“那不是最好的”,而从未得以展示呢?

一个人在岸边垂钓,只见他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足有三尺长的鱼,可是钓者却取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围观的人一阵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钓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是条两尺长的鱼,钓者仍然将它扔进海里。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钓上了一条一尺长的小鱼。围观的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丢进海里,不料钓者一收鱼竿,小心地将鱼取下,放到自己的鱼篓中。围观者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钓者说:“哦,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太大的鱼钓回去,盘子也装不下呀。”

追求不是坏事,但只有适合自己才是最好;学会做自己的主宰,才能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品评】

三个富有意蕴的小故事,每一个都很耐读;故事后的感慨,文字相当简洁。统观全文,形散神聚,作者关于“什么才是最好的”的观点非常明确,而且很能引发读者的同感。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李   愚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在其专著《教育的秘诀是真爱》里谈到成功的秘诀时,说成功在于选择。他讲了自己的经历:1971年,孙云晓初中毕业,开始在社会上流浪谋生,先后干过泥瓦匠、纸箱装订工、监狱看守等杂活儿,但他最迷恋的是写作。他疯狂地写过诗,也写过故事和小说,虽然发表过,却说不上成功。直到1978年闯荡北京,在《中国少年报》当记者时,他才重新思考了自己的选择。无论是内心的渴望还是现实的出路,选择文学作为自己的发展之路都是明智的。但就个人阅历与气质而言,写诗写小说写童话不会是一流的,而报告文学却可能独树一帜,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思辨型的人,眼睛比较“毒”。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这一选择果然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自1980年以来,他采访了各类人物,并跟踪报道了一批少年——最长的已跟踪20多年!陆续出版了《少年巨人》《16岁的思索》《成功的秘诀》《青春阶梯》等多部个人报告文学集,并以真实人物为基础,创作了《赖宁的世界》《孩子,抬起头》《握手在十六岁》《金猴小队》等4部长篇小说,其中报告文学《英雄少年赖宁》和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目前,他一边做青少年研究,一边主编《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干得有滋有味儿。

文学如阳光般照亮了孙云晓的生活,创作的经历给了他人生的真谛。当100多个城市邀请他去演讲时,他谈了这样一个观点:“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他的事情;什么是蠢才?蠢才就是选择了最不适合他的事情。人间许多悲剧都是错位的结果。对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说:“写小说写诗我不是一流的,但写童话我是一流的,而且写起来得心应手,干嘛不选择童话?这叫选择最佳才能区。”

每个人的生命开始的时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功者,他是父亲体内最健康的精细胞与母亲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并且赢得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新生命诞生的战役,成为宇宙间最伟大的生命之星。每一个生命之星都是独一无二的。人有千差万别,就有千万条成功之路,何必挤在一条路上失去自己呢?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教授研究发现,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与智慧是不一样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种或几种才能。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每个人都可以走向成功。许多人虽然渴望成功,但却在成功的路上徘徊太久,因为他们的选择离自己的最佳才能太远。

儿童文学家陈伯吹不仅是位著名的作家,还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的父亲。其子陈佳洱在科学方面卓有成就,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之所以走上科学道路,与父亲当初对他的启发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回忆起童年的生活,陈佳洱感慨地说:“爸爸作为一个儿童作家,当然希望我能继承他的事业。我上中学时,他曾不断鼓励我翻译儿童故事、创作儿童小品,期望我长大能成为一名作家。但当他发现我对科学更感兴趣时,便更加重视少儿科学文化的教育与创作。凡是有好的科技文艺作品,他都建议我去阅读或观看。记得有一次,上海电影院放映《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片子,爸爸知道后立即放下手头工作带我去看。还有一次,他竟冒着大雨把我从寄宿学校接出来,就为了带我去看电影《居里夫人传》。”

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但对每个人而言,仅有一条最佳的路,成功者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而失败者则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路。

【品评】

本文论点集中,专谈“成功者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读来很有启发性。作者叙孙云晓之例时,有“行”又有“言”,用例可谓典型;接下来引“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进行事理分析,增强了文章的理性色彩与说服力;然后择取了“陈伯吹与陈佳洱”的论据,论述角度转向“父母助力儿女选定一条最佳的路”之上,进一步丰富了论说的层次。篇末段合理总结、有机归纳,可以说是顺理而成章。

猜你喜欢
钓者阿海金奖
阿海的车技
顺势
第十三届厦门国际动漫节“金海豚奖”揭晓
乞讨伴侣
逻辑思维
鹿柴
顺势
沉静
羊信
钓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