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机制研究

2021-12-19 09:15王珊珊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应对机制中国共产党

王珊珊

[摘要]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历经磨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洪水、抗地震、防疫情,在应对诸多重大突发事件中不断成长,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党的领导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根本保障,人民力量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核心要素,制度优势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法宝,精神力量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思想动力。在四者的有机互动下,形成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推动国家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12-0029-06

重大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灾害或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严重社会危害性三个特点,主要包括四大类:自然灾害,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特大地震等;事故灾难,如2003年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5年松花江重大水污染、2015年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等;公共卫生事件,新中国成立初的血吸虫事件、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等;社会安全事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09年乌鲁木齐“七·五”恐怖袭击、2014年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2019年香港暴乱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发展过程中的磨难和挑战,提升了执政能力、增长了执政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和完善,应对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灾害能力不断提高,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1]198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磨砺进取,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

一、党的领导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根本保障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提到,“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有力应变局、平风波、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1]242。在百年的磨炼中,中国共产党提升了强大的应急处置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组织动员能力、科技攻关能力。

(一)中国共产党具有较高的应急处置能力

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在长期应对此类事件中,党的应急处置能力大大提升,形成若干应急处置特点。一是反应迅速。“灾情就是命令”,无论发生何种重大突发事件都能做到第一时间快速反应,进行及时果断有力的处置,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伤亡或损失。汶川地震后,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六小时内抵达震中指挥救灾,要求尽最大努力、采取任何手段、付出任何代价、用一百倍努力来抢救生命。二是把握重点。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力减少人民的健康、生命、财产和利益损失。在繁杂混乱的状态下,始终坚持把握处置问题的关键,尽全力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减少损失。三是准备充分,在磨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类型的重大突发事件都充分准备,2005年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18年成立应急管理部,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努力做到应急处置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灾难来临时不慌乱,高效推进应急处置。

(二)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统筹协调能力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心中形成了极高的威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协调各种力量、统籌各种资源,做到政令统一、步调一致,并迅速建立运行高效的统一协调指挥体系。一是党领导重大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准备、事中处置救援、事后恢复重建和调查评估等全过程都要坚持统筹协调领导。二是党统筹协调领导应急处置的各个方面,包括生命财产救援、新闻媒体宣传、物资供给保障、道路运输畅通等。三是形成上中下三层统筹协调机制: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制定有效的应对政策,指挥应急事件处置;党中央派出的中央指导组会同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中央意见,并制定具体措施,推行贯彻落实;基层党组织和一线人员执行具体措施,实施处置救援等具体任务。落实党的统筹协调体系,做到上下联动,统一协调,把党中央的政令、要求直接贯彻落实到处置救援实际中,保证重大突发事件的科学、高效、迅速救援处置。

(三)中国共产党具有高效的动员组织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2]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基层三层组织优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群众、军队、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从中央到基层,从集体到个人,对全部力量进行统一整合、统筹安排、科学调度,形成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有效合力。尤其在应对涉及全国人民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共产党能够把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发挥到极致。坚强有力、执行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成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排头兵”。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动员组织下,全国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疫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组织、统筹、协调疫情防控功不可没。

(四)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科技攻关能力

党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强调只要“我们更多的懂得自然科学,我们的革命工作和建设工作是一定能够达到目的”[3]。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攻关成果。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新时代,科技更成为变局之中地位不变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174。为科学救治患者,我们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协同,不断更新诊疗方案,实施科学的隔离防治措施,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率先分离出病毒株并分享给全世界,加快有效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最有效手段,而违背科学规律,坚持以“反智”行为对待疫情防控,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二、人民力量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核心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413,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坚持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就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依靠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5]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依然要发挥人民群众的核心力量。

(一)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核心力量。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要学会向人民群众学习,因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6]。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必须发挥运用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面对重大传染病,中国共产党调动群众的力量,大搞爱国卫生运动,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抗击疫情中的具体落实,也是阻断病源的最有效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血吸虫的严重危害,是群众想出各种消灭血吸虫的办法,做到“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最终“纸船明烛照天烧”;面对暴恐袭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筑起铜墙铁壁,使暴力恐怖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1]182。坚持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动员群众,这是最终制胜的底气所在。实践一次次的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核心力量。

(二)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中流砥柱

“党指挥枪”,是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和制度的形象表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锻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来自人民,是应对各种艰难险阻、冲锋在前、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中流砥柱,是为人民群众阻挡灾难的铜墙铁壁。抢险救灾,解救人民群众于水火危难之中是党和人民赋予人民军队的光荣使命。广大官兵牢记宗旨、不辱使命,在每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不畏艰险,第一时间冲锋在前,与死神赛跑、与病魔较量,无愧党和人民的重托。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全军共计10万多名战士参与抢险救灾;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洪水,共计36万名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手挽手以血肉之躯阻挡洪水进犯;2003年“非典”时期,全军3.7万名战士协助消杀工作,18所部队医院投入救治病患,并率先分离出病原体,研制出检测试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14.7万重兵挺进汶川,转移受灾群众140万人,救出3338人,投送救灾物资157.4吨;2020年除夕夜,450名軍医大学医护人员星夜驰援,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是最早支援武汉的医疗队伍,为武汉缓解武汉医疗资源匮乏,最终抗击疫情胜利发挥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应急救援队伍提出要求:“国家消防救援队伍要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雄奋斗。”[1]196实践证明,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人民军队是一支冲得上、打不垮、可信赖、能依靠的重要力量。

三、制度优势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成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1]197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制度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发挥社会主义优势的经济制度。尤其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之中,国有企业在党的领导之下,本着“生命第一,救援为先”的原则全力发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排头兵”的作用,保障水、电、交通、通信、物资、能源等优先救援工作。地震发生后,电力部门第一时间恢复通电,通信企业全力抢修尽早恢复通信,交通部门实行限行保障救援车辆通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国有制造企业勇担重责,紧急转产生产急需的公共卫生物资,缓解物资匮乏的燃眉之急;公立医院当仁不让,及时清空病房、设置隔离区,收治救治感染患者;国有建筑企业一马当先,建隔离医院、方舱病房,为处置工作提供一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所有的国有资源或企业第一时间参与到事件处置中来,提供必要及时有效的资源,这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体制的独特优势。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核心,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集中力量办大事。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党中央的命令能够快速、直接傳达到基层,并有效的贯彻落实,做到“一竿子插到底”,实现政令畅通、执行有力、落实充分,确保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力,采取各种举措,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相互协作,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援助模式。对口支援模式源于汶川地震,为支援汶川灾后重建,全国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个市县,为灾区的迅速恢复重建发挥重要作用。与西方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松散甚至敌对的政府间关系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也是我国能够出色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制度优势。

(三)统一战线制度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制度是党的重要制度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最终胜利的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对推进改革发展建设依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我们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运用“举国体制”应对“急重险难”事件。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党组织、全军动员、全民参与、全国行动,坚决打好生命救援战、物资保障战、人力组织战、资源调度战,尽全力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抢险救援之中去,努力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汶川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协调组织各种力量,从党内到党外,从军队到地方、从全国到全世界,积极开展震后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党内外人士、全国各族人民、全世界各地汇集起强大的力量,共同应对地震造成的巨大创伤,尽力把损失降低到最低点。

(四)法律法规体系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制度保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保证法律法规在国家治理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尤其要坚持运用法治方式和法律手段进行处置和处理,为及时、快速、有效处理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可靠保证。1989年,邓小平围绕社会安全问题指出:“要注意方法。特别要抓紧立法,包括集会、结社、游行、示威、新闻、出版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违法的就要取缔。”[7]此后,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和法规逐步出台,如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年《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等。实践反复证明,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依法依规科学有效预防处置,是最终获胜的有效途径。

四、精神力量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撑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强大精神力量在面对和处理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8]在面对重大突发灾难中,中国共产党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指导应急处置工作向前推进。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疫精神等等,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处处展现了生命至上、团结一心、不畏艰险等精神。

(一)人本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底线思维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创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9]无产阶级政党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推动历史发展的中心地位。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并贯彻落实人本精神。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共同利益作为应对处置的根本原则。在唐山大地震救灾中提出的“优先救人、先重后轻”,在汶川地震救灾中提出“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救治生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提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些都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重大疫情面前,我们一开始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1]165-166无论是在非典、地震、新冠肺炎疫情中,所有患者免费治疗、免费救治、全民免费接种疫苗,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二)团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力量源泉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马克思在总结第一国际的经验时指出:“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切国家的一切工人中间牢牢地巩固这个富有生气的原则,我们就一定会达到我们所向往的伟大目标。”[10]团结是我们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讲团结既是核心组织目标也是重要工作方法,既是明确纪律要求也是鲜明政治文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源泉。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组织下,举国同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是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在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灾难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死考验,面对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巨大身心压力,广大人民群众生死较量不畏惧、千难万险不退缩,或向险而行,或默默坚守,以各种方式为疫情防控操心出力。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迅速集结,‘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誓言铿锵,丹心闪耀。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8]洪水、地震、火灾、疫情,任何困难也打不倒团结一心的中国人民,这是党带领人民应对各种艰难挑战的最大底气所在。

(三)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从苦难中走来,一路披荆斩棘、流血牺牲,在重重苦难面前,本着顽强的斗争精神,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不懈抗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磨炼了钢铁般的意志,形成了打不垮、斗不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斗争精神是我们党赢得过往胜利的重要法宝,也必将是我们党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的有力思想武器。中国越前进、党的事业越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好斗争精神,敢于迎难而上、动真碰硬,善于攻坚克难、善作善成。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1]217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迎难而上、不畏艰险,本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与灾难赛跑、与病魔较量,敢于吃苦、甘于奉献、不怕牺牲、顽强拼搏、敢于勝利,为最终成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成功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克服各种重重困难,最终走向胜利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6.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2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6-287.

[8]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0(2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80.

责任编辑:籍雪梅

猜你喜欢
应对机制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构建普通高中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危机事件应对机制分析
校园突发性暴力事件的应对机制研究
分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及其法律应对机制
新旅游法实施对旅游企业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