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启示

2021-12-21 05:28徐承栋
决策探索 2021年22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法治化依法治国

徐承栋

【摘要】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启示我们,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本质上而言就是要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通过政府整体运用法治思维,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公平正义,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民法治意识,这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国家治理;法治化;以人为本;依法治国

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推动法治建设、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议题。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要义

(一)以善治为核心

善治,是就国家治理能力而言的。追求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就是在寻找一种善治的最佳状态。现实语境下的善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仁政”,善治体现着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确切要求,同时,也离不开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二)强调国家治理而非国家统治

国家治理与国家统治在权利主体、权力性质、权力来源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治理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即,将治理作为规范权力和维护秩序的手段。重视国家治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正在引领新时代的政治改革,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推进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运用法治化实现治理,治理法治化是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二者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有別于传统的人治,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将法律作为根本宗旨,通过法律运用去解决存在的纠纷,保障社会的平稳运行。法治体现着人民的利益与意志,是一种“规范之治”。而治理现代化亦是从“统治”走向“治理”的转变,不仅仅将民主、公平、参与、人权等美好社会价值融入其中,更是在通过规制权力、维护秩序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化、体系化,意在形成一种民主之治、科学之治,这在内涵层面上与治理法治化所追寻的“良法善治”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上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使治理朝着规范、民主、科学的方向前进。在国家治理中,现代化必然法治化,而法治化本身又需要现代化。

(二)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是党引领改革、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仍然存在重重阻碍,例如,短时间内过度寻求经济效益,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改革可能诱发“失灵”风险。因此,在以党为领导核心的改革进程中,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各项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优化中发挥主体作用;另一方面要以法治化为手段,注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等一系列目标。

(三)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切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目标就是让政府权力在法治轨道上有效运行。因此,推动国家治理法治化,要把法治原则贯彻到治理的方方面面,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在公开化、透明化中促进政府转型,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进程稳定前进,保障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三、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对现实道路的指引

(一)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马克思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强调“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看来,人才是一切事物发展的主体与起点,法治的根本在于人,法律也不可能离开人而单独存在。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本质上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一方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确立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法治原则不动摇,严格规制公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同时从法律上确认和保障私权利,维护公民的正当权利不受侵犯。

(二)弘扬公平正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平正义自古以来都是人类追寻的美好价值观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原则,更是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理论根基。马克思认为:“法律只是在自由的无意识的自然规律变成有意识的国家法律时才起真正法律的作用。哪里的法律成为真正的法律,即实现了自由,哪里的法律就真正地实现了人的自由。”因此,要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诉求。一方面,“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秉持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去解决现实存在的诸多利益纠纷,处理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上确立追求正能量的信念不动摇,让美好的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使之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懈精神动力。

(三)注重法治思维的整体运用

马克思指出:“法律应当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认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同时应该得到社会的普遍遵从。从现实角度出发,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从整体把握法治思维的运用,将法治思维贯彻到国家治理领域的方方面面。首先,应加强政府的权力治理,实现权力的公开化、透明化,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要确保政府治理能力法治化,防止在治理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出现权力滥用,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最后,注重对公民法治意识、法律素质的培养指导,在解决日常纠纷中完善诉讼机制,依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利,始终将法治精神贯彻落实到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张文显.法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中国法学,2014(04):5-27.

[3]胡建淼.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与法治化[J].行政管理改革,2014(9).

[4]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法治化依法治国
家庭教育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信访法治化中的权利义务配置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国企改革法治化的“知”与“行”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