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时代价值的多重探析

2021-12-24 01:58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农村发展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1.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伟大探索

人民伟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论点。社会构成、物质资料生产、精神文明的源头都是人民实践的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召开后的见面会上曾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朴素表达,也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党派,既继承原有的理论成果,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该思想使之不断深化。

革命与实践两个属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属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大利益群体——人民的代表,这就决定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决定了我们党在任何时刻都必须把人民至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底色,这决定了人民利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就是其行动的指北针,人民利益所在之处,就是中国共产党奋斗之所。

建国初期,我们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从农村抽取资源支持国家重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加上自然原因、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教育落后等因素,农村地区落后始终是老大难的问题。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脱贫攻坚的使命方针。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就是解决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未来提出规划:要在2035 年前后使得人民对生活质量上一个台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升之前在绝对贫困线上挣扎的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使得数亿群众在脱离绝对贫困之后,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进一步保障人权;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导向,这就必然要求发展成果能惠及全体人民,任何一个群体都不能掉队。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是践行承诺,补足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短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让人民迈向小康,共享发展成果。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彰显我国的制度优势

首先,乡村振兴是与脱贫攻坚是一体两面,是农村发展大计在不同阶段的体现。脱贫攻坚主要解决的“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解决的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是乡村发展的基石。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农业产业结构、社会矛盾的缓解、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的问题,是从多个角度激发乡村活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塑造农村新样态的战略,是乡村的提升。其次,农村对农民具有兜底作用,当农民城市化失败无法留在城里时,可以选择回农村生活,帮助农民重新获得就业的机会。因此,农村是中国维持稳定的定海棒。但是这种退路与城市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2035 年前后使得人民对生活质量上一个台阶。中国有着漫长的农业社会历史,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极其不均衡。矛盾普遍存在,相互依存,我们既要看到乡村发展的劣势,也要看到乡村发展的优势。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乡村,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有待提升、大量劳动力外流、乡村养老困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所要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乡村产业结构可延长产业链,打通销售、流通等环节可助推其发展。这些是重塑乡村发展的抓手,给乡村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借鉴;再次,乡村振兴衔接脱贫攻坚,是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谋求农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农村改变衰落颓势、重塑生机与活力;农民能通过劳动合理增收,走向共同富裕。一方面,要贯彻新经济思想,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与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要守好生态环境这个底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同时,及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已有的扶贫成果,有效降低返贫风险,提供一定的就业吸纳能力,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乡风朝着清正的方向发展,为基层治理提供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3.乡村振兴为世界缩小发展不均衡差距贡献中国方案

为世界缩小发展不平衡做出榜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戮力齐心,历经八年奋战,使得9899 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率先十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大推进了世界减贫战略的进程,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镜鉴的方案。

为世界缩小发展不均很提供了中国智慧。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脱贫攻坚之后所勾画的宏伟蓝图,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延伸和完善,是反贫困反发展不均衡的重要遵循。其具有丰富内涵: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的党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到取得后续一系列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因为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有了主心骨,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成果。扶贫的成果充分显示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因此,要想夺得乡村振兴的胜利,同样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二,坚持把乡村振兴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接棒精准扶贫的战略,一方面要承担着防止返贫的重担,稳定乡村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要肩负全面提升乡村建设的作用。这就需要凝聚全党智慧、统筹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用好政策这个工具,打组合拳,多管齐下。第三,坚持从严治党;乡村振兴势必会导致国家投入海量的资源。这些资源如何不被挪用、乱用,就需要严格约束党员干部,把好钢使在刀刃上;第四,重视人力开发。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要开源和扩流相结合,要有机结合外在输入和内在培育。可通过党员下乡、选调生招录下放基层锻炼等方式对人才进行外在输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培育乡村经济能人,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

为世界缩小发展不均衡注入强大信心。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下大力气对发展不均衡宣战,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头做出了表率,也为其他国家向发展不均衡宣战注入信心,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了借鉴。中国倡导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努力缩小本国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情况下,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尽自己最大可能帮助各国积极发展自身、惠及各国人民。尤其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大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消除贫困联盟”项目,大幅追加“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资金,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战略,通过亚投行等机构向欠发达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积极免除非洲兄弟国家的债务等措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会以积极的姿态和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贫困和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贫困和发展不均衡不是单个国家的问题,全球普遍存在该问题。因此,必须推行多边主义,共同力克改问题。我们相信,中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仍然会积极向世界各国分享经验、设立经济组织、设立相关项目积极帮助各国缩小本国人民生活之间的差距。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意义,才能在全党、全社会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基础。所以,我们要深刻全面看待探索乡村振兴的时代价值,既要参考乡村振兴带来的直接效果,又要参考由此其带来的外部性效应,还有其深远的历史、政治意义;既要探索其对激活乡村活力的贡献,又要看到其为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既要看到乡村扶贫对人权的保障,又要看到其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所开创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