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皮下免疫治疗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疗效及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2021-12-26 14:21李论尹佳杜志荣刘美玲余咏梅王学艳黄南
关键词:变应原脱敏免疫治疗

李论,尹佳,杜志荣,刘美玲,余咏梅,王学艳,黄南

近30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已成为广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2006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的33个国家的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在近14亿人口中,约22%(3亿)患有某种形式的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1]。特异性诊断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基础是变应原制剂,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 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可以改变过敏性疾病的自然进程,唯一可针对病因治疗过敏性疾病并产生长期疗效的手段”[2]。根据给药方式的不同,AIT包括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 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目前认为SCIT比SLIT更有效[3-4]。北京协和医院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通过SCIT治疗过敏性鼻炎及哮喘,在对单种或多种变应原致敏的鼻炎和哮喘患者进行单一或多重变应原免疫治疗方面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解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皮下免疫治疗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患者的真实疗效,笔者通过对使用协和变应原制剂进行SCIT治疗的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患者做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真实世界研究,希望以此评价协和变应原制剂治疗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于 2020 年1月至12月对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的11家医疗机构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承德市中心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松江诊所。纳入标准:(1)符合过敏性鼻炎和/或过敏性哮喘的诊断标准[5-6],且在各医院经变应原皮试和sIgE检测证实其患病诱因并已接受协和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的患者;(2)年龄6~75岁(含6岁和75岁),<18岁的患者问卷由监护人填写;(3)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正在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进行免疫治疗且治疗疗程≥1年的患者;(4)同意进行问卷调查并可配合医生完善问卷。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并通过问卷星平台设置问卷,由临床医师向门诊就诊患者发放问卷填写链接二维码,回收问卷后调查人员通过患者病历号查询病例或通过联系方式核实问卷信息。问卷共分为4个部分。

1.2.1 一般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医院、病历号、居住地、联系方式。

1.2.2 基本情况

包括所患疾病、患病时间,变应原免疫治疗处方、脱敏治疗时间和方式。变应原免疫治疗处方包括常年性过敏原:室内尘土、屋尘螨、多价真菌Ⅰ(产黄青霉/黑曲霉/康氏木霉/毛霉/匐枝根霉)、多价真菌Ⅱ(匐柄霉/弯孢霉/大孢芽枝菌/蠕孢菌/面包酵母)、多价真菌Ⅲ(好食从梗孢/玉米黑粉菌/禾谷镰刀菌/麦散黑粉菌/头孢菌)、猫毛、狗毛、多价昆虫(豆象/家蝇/象鼻虫/蜉蝣)、蟑螂、枝孢芽枝菌、互隔交链孢等;季节性过敏原:春季花粉Ⅰ(柳杉/杉木/杨树/榆树/柳树),春季花粉Ⅱ(桦树/槭树/栎树/胡桃/油菜),春季花粉Ⅲ(桑树/构树/银杏/菠菜/香蒲)、圆柏、白蜡、臭椿、法国梧桐,夏秋季花粉Ⅰ(向日葵/苍耳/灰藜/大麻)、夏秋季花粉Ⅱ(玉米/高粱/莎草/蓖麻)、大籽蒿、葎草、豚草、地肤等。

1.2.3 脱敏治疗有效性评价

1.2.3.1 主观疗效评价:患者主观评估脱敏治疗对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的整体改善情况,将改善程度分为:无改善,轻度改善,中度改善,明显改善,并主观评估脱敏治疗多长时间后出现症状改善。

1.2.3.2 鼻结膜炎症状及用药评分:患者评价脱敏治疗前后的鼻结膜症状,包括4个鼻部症状(喷嚏、 流涕、鼻痒和鼻塞)和2个眼部症状(流泪、眼红/眼痒)。采用“四分法”对治疗前后的单个症状评分和用药情况进行评价[7]。患者根据症状严重程度按0~3分进行评价,0分为无该症状;1分为轻度症状(症状轻微,易于忍受);2分为中度症状(令人厌烦, 但可以忍受);3分为重度症状(不能忍受,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日均鼻结膜炎症状评分为上述6个症状的平均值。药物评分如下,0分为未用任何药物,1分为口服或局部应用抗组胺药,2分为应用鼻内激素类药物(用或不用抗组胺药),3分为口服糖皮质激素(用或不用鼻内激素或抗组胺药)。

1.2.3.3 哮喘控制问卷:根据患者既往4周内症状及日常生活状况进行哮喘控制测试(asthmacontroltest,ACT)评分[8],包括以下5项:(1)哮喘影响日常活动的时间;(2)呼吸困难的发作频率;(3)因哮喘症状(如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或胸痛)造成夜间觉醒或比平时早醒的频率;(4)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的使用频率;(5)对自己哮喘控制状况的评价。每项得分范围由重到轻分为1~5分,根据总分将哮喘依次分为完全控制(25分),部分控制(20~25分),未控制(<20分)。

1.2.3.4 哮喘急性加重次数:根据近1年因哮喘急性加重急诊就诊的次数分为:无急性加重、1~2次/年和3次以上/年。

1.2.3.5 药物应用情况:包括脱敏治疗前后应用抗组胺药、激素类药物、茶碱类和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种类和时间。可选择药物种类:口服抗组胺药、抗组胺喷鼻剂、抗组胺药滴眼液、激素类喷鼻剂、激素类滴眼液、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口服茶碱类药物。根据用药时间进行评级:0分(未用该药)、0.5分(0~2周/年)、1分(2周~1月/年)、3分(1~3月/年)、6分(3~6月/年)、9分(6~9月/年)、12分(9~12月/年)。并填写脱敏治疗前后发病季节应用吸入激素类药物的种类和频率。过敏性哮喘患者,根据吸入激素用药剂量将其分为未吸入激素药、吸入低剂量激素、吸入中等剂量激素和吸入高剂量激素组[9]。即12岁及以上成人和青少年,日吸入布地奈德200~400 μg或丙酸氟替卡松100~250 μg为低剂量;日吸入布地奈德>400~800 μg或丙酸氟替卡松>250~500 μg为中等剂量,日吸入布地奈德>800 μg或丙酸氟替卡松>500 μg为高剂量。6~11岁儿童,日吸入布地奈德100~200 μg或丙酸氟替卡松50~100 μg为低剂量;日吸入布地奈德>200~400 μg或丙酸氟替卡松>100~200 μg为中等剂量,日吸入布地奈德>400 μg或丙酸氟替卡松>200 μg为高剂量。

1.2.4 脱敏治疗安全性评价

1.2.4.1 局部不良反应:评估脱敏注射部位是否出现风团及风团的大小(直径<5 mm、5~10 mm、>10~20 mm、>20~30 mm和>30 mm);评估出现局部不良反应的时间(注射后30 min、1 h、2 h、3 h、6 h、12 h、24 h、48 h和72 h),以及出现不良反应后的处理方式(局部冷敷、口服抗组胺药、外用药物、未处理)[10]。

1.2.4.2 全身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是指注射部位以外的组织和/或器官出现症状,包括注射后全身皮肤瘙痒、全身皮肤风团样皮疹、全身皮肤潮红、打喷嚏、流清涕、咳嗽、憋气、胸闷、眼痒、眼睑水肿、颜面水肿、呼吸困难、窒息感、晕厥、腹痛等全身不良反应记录。出现何种全身不良反应的症状、发生时间(注射后10 min、30 min、1 h、2 h、3 h、6 h、12 h、24 h、48 h)和处理方式(应用抗组胺药,吸入药物治疗、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肾上腺素等)。根据全身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分为1~5级[11](表1)。

表1 世界过敏组织全身过敏反应分级系统[11]Table 1 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systemic allergic reaction grading system[11]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Q1,Q3)表示,两组比较采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已通过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S-K1489),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共收集问卷340份,去除重复问卷28份以及脱敏治疗不足1年者66份,共有246份问卷符合纳入标准进入统计分析。其中男性130人(52.8%),女性116例(47.2%)。居住地分布为北京市65例(26.4%),山西省49例(19.9%),河北省49例(19.9%),山东省12例(4.9%),其他省市及自治区71例(28.9%)。94例(38.2%)患者诊断过敏性鼻炎(不并发哮喘),148例(60.2%)患者诊断过敏性鼻炎并发哮喘,4例(1.6%)患者诊断过敏性哮喘(不并发鼻炎)。鼻炎中位患病年数为6(3,11)年,哮喘中位患病年数为3(1,6)年,纳入研究时的年龄中位数为28.5(14,41)岁。开始SCIT治疗的年龄中位数为25(11,38)岁。SCIT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8(1.8,4.3)年,维持剂量的中位时间为1.5(1,3)年。

246例患者中,仅接收花粉类变应原制剂脱敏的患者95例(38.6%),仅接受屋尘螨(联合或不联合屋尘)变应原制剂脱敏患者55例(22.4%),仅接收霉菌类变应原制剂脱敏患者10例(4.1%),屋尘螨联合花粉脱敏患者44例(17.9%),屋尘螨联合霉菌脱敏患者12例(4.9%),花粉联合霉菌脱敏患者9例(3.7%),屋尘螨联合霉菌和花粉脱敏患者4例(1.6%),其他脱敏方案患者17例(6.9%,包括猫狗毛、蟑螂、昆虫及其联合脱敏方案)。

2.2 主观疗效评估

238例(96.7%)患者经SCIT治疗后自觉临床症状改善,其中43例(17.5%)自觉有轻度改善,47例(19.1%)为中度改善,148例(60.2%)为明显改善。SCIT治疗的中位起效时间为1(1,2)年。8例(3.3%)患者自觉症状无改善。

2.3 鼻结膜炎症状及用药评分

对242例患者做过敏性鼻结膜炎症状评分,SCIT治疗前平均症状评分为1.8(1.3,2.5),治疗后平均症状评分为1(0.5,1.3),症状改善率为4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2)。治疗前鼻结膜炎药物评分为2(1,2),治疗后药物评分为1(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2 SCIT治疗前后鼻结膜炎症状评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symptom score of nasal conjunctivitisbefore and after SCIT

2.4 ACT评分评估哮喘控制情况

152例接受协和变应原制剂进行脱敏治疗的哮喘患者,在SCIT治疗前ACT评分为(16.0±4.6),治疗后ACT评分为为(21.4±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图1)。SCIT治疗前,有115例(75.7%)患者的哮喘未控制,37例(24.3%)患者哮喘部分控制,无达到哮喘完全控制的患者。SCIT治疗后, 有94例(61.8%)患者达到哮喘部分控制,22例(14.5%)患者哮喘完全控制,哮喘未控制的患者有36例(23.7%)(图2)。

图 1 SCIT治疗前后患者ACT评分比较Fig 1 Comparison of ACT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SCITSCIT:皮下免疫治疗;ACT:哮喘控制测试;*P<0.001

图 2 SCIT治疗前后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比较Fig 2 Comparison of asthma control before and after SCITSCIT:皮下免疫治疗

2.5 哮喘急性加重次数

接受协和变应原制剂SCIT治疗后,无因哮喘急性发作需要急诊治疗的患者数从治疗前的70例(46.1%)增加至133例(87.5%),比治疗前增加了63例,增加率为90%;急诊就诊1~2次的人数从SCIT治疗前的52例(34.2%)减少到17例(11.2%);近1年因哮喘急性加重就诊3次以上的患者人数从治疗前的30例(19.7%)减少到2例(1.3%)(图3)。SCIT治疗前后哮喘患者因急性加重急诊就诊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图 3 SCIT治疗前后患者近1年哮喘急性加重次数比较Fig 3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asthma in the preceding year before and after SCITSCIT:皮下免疫治疗

2.6 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用药情况

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SCIT治疗前和治疗后,口服抗组胺药、抗组胺喷鼻剂、抗组胺药滴眼液、激素类喷鼻剂、激素类滴眼液、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口服茶碱类药物用药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表3)。

表3 SCIT治疗前后用药时长评分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medication duration score beforeand after SCIT

SCIT治疗后,未吸入激素的患者数从治疗前的52例(34.2%)上升为72例(47.4%);吸入低剂量激素的患者人数从治疗前的70例(46.1%)降至64例(42.1%);吸入中等剂量激素的患者从20例(13.2%)降至13例(8.6%);吸入高剂量激素患者从10例(6.6%)降至3例(2.0%)(图4)。

图 4 SCIT治疗前后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剂量比较Fig 4 Comparison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 dose before and after SCITSCIT:皮下免疫治疗;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2.7 安全性评价

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进行脱敏治疗的246例患者中,89例(36.2%)出现过注射局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红肿和风团,局部冷敷、口服抗组胺药物或无需处理可缓解。局部注射部位风团直径<5 mm为11例,5~10 mm为32例,>10~20 mm为22例,>20~30 mm为7例,>30 mm为17例。出现局部不良反应的时间,44例患者发生在注射后30 min以内,16例患者发生在1 h,4例患者出现在2 h,4例患者发生在3 h,4例患者发生在6 h,5例患者出现在12 h,9例患者发生在24 h,另有1例患者发生在48 h,2例患者出现在72 h。出现局部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5例未予处理,11例通过冷敷处理,9例通过口服抗组胺药治疗,3例同时应用局部冷敷和抗组胺药,1例应用外用苯海拉明软膏处理。

24例患者共出现27例次全身不良反应(表4)。入组患者共接受脱敏注射次数约77 000次,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035%(27次/77 000次)。22例次在注射30 min内发生,5例次在30 min至3 h内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分级:1级占11.1%(3/27),2级占3.7%(1/27),3级占66.7%(18/27),4级占11.1%(3/27),5级占7.4%(2/27)。SCIT致全身不良反应中,92.5%(25/27)与注射花粉变应原相关,7.4%(2/27)与注射尘螨变应原相关。88.9%(24/27)发生于注射变应原1∶102原液浓度期间,11例次注射0.5 mL,2例次注射0.1 mL,2例次注射0.4 mL,2例次注射1 mL,1例次注射0.3 mL,1例次注射0.6 mL;1例次注射0.7 mL,4例次不详。另外3例次中,2例次发生于注入1∶103原液浓度期间,分别为0.4 mL及0.6 mL,1例次为注射1∶105原液浓度0.1 mL(蒿草+夏秋花粉+春季花粉),该患者在秋季花粉季注射前即有憋气等不适,注射后加重,考虑全身不良反应与季节性花粉暴露增加后症状控制不佳有关。全身不良反应的治疗,20例次患者在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后治疗并好转,7例次未治疗后自行好转。14例次在30 min内症状改善,12例次在1~3 h内改善,1例次在5 h左右好转。

表4 全身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Table 4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adverse reactions

续表4

3 讨论

中国过敏性哮喘和/或过敏性鼻炎最主要的致敏原为尘螨[12]。除此之外,霉菌也是重要的常年性过敏原,其中交链孢霉和枝孢芽枝菌为最主要的种类。根据南北方地区差异,交链孢霉在过敏性鼻炎的阳性率为9%~36.4%[13-14],枝孢芽枝菌为5.2%~40.3%[14-15]。蒿花粉和葎草花粉是我国两种最主要的夏秋季致敏原,地理分布上均为北方地区多于南方地区[16]。在内蒙古,近8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对蒿花粉过敏[17]。在山东青岛,64.3%夏秋花粉症患者对葎草花粉敏感,83.6%对蒿草花粉过敏[18]。笔者对北方地区1 120例夏秋季花粉症的研究证实,蒿花粉阳性率为78%(皮试≥“++”、sIgE≥Ⅰ级),葎草花粉阳性率65%(皮试≥“++”、sIgE≥Ⅰ级)[17]。夏秋花粉引发的过敏性鼻炎可发展为过敏性哮喘,笔者研究发现,53%的夏秋季花粉诱发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并发过敏性哮喘,46.7%夏秋季花粉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在9年内发展为过敏性哮喘[19-20]。

早在1911年,英国学者 Noon[21]首次报道通过皮下注射花粉浸出液可控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开创了免疫治疗的先河。通过100余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AIT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疾病,同时也是唯一可以影响过敏反应性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方法[22]。在AIT临床实践中,对于多重变应原过敏患者是采用多重变应原还是单一变应原脱敏仍存在争议。需要注意的是,在儿童和成人中进行的多项研究均证实多重致敏比单一致敏更为普遍[23-24]。且与单一变应原致敏相比,多重致敏的过敏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可能更差[25]。在欧洲,大多数脱敏治疗方案是单一变应原提取物(即使是对多重过敏的患者也是如此);而在美国,脱敏治疗处方平均含有8种不同的成分[26]。目前对多重变应原脱敏治疗的疗效存在争议,也缺乏设计良好的临床研究。部分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多重变应原脱敏治疗有显著的疗效。而另一些研究并未发现明显的症状改善,其主要归因于:(1)缺乏随机化和基线不齐;(2)脱敏治疗方案变应原选择欠妥;(3)敏感变应原与强蛋白水解酶提取物混合影响变应原稳定性[27]。目前仍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价多重脱敏方案的疗效。

目前有较多研究评价单一变应原SCI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的研究中,刘光辉等[28]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的方法对120例尘螨过敏的过敏性鼻炎伴哮喘患者进行SCIT,结果显示SCIT改善患者症状、提升第1秒用力呼气量和峰流速,且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张慧珍等[29]比较协和变应原制剂和德国默克公司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制剂在治疗过敏性鼻炎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且国产制剂组不良反应发生更少。有研究表明,真菌变应原提取物(包括枝状枝孢、链格孢等)特异性免疫治疗也可有效控制哮喘发作,减少哮喘药物用量,维持稳定的肺功能[30]。Leng等[31]1987年开始应用青蒿花粉变应原提取物开展AIT研究,并证实可改善花粉症的症状。刘静等[32]对单一由艾蒿花粉引起过敏性鼻炎并接受3~5年SCI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SCIT后鼻炎症状改善、用药减少,皮肤点刺试验的反应性降低。另一项回顾性研究也提示蒿属花粉特异性免疫治疗可明显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33]。关凯等[34]研究结果提示,应用葎草花粉变应原制剂可有效、安全地治疗葎草花粉过敏性鼻炎及哮喘。林小平等[35]对豚草引起的过敏性鼻炎的132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结果发现,与药物对症治疗组相比,SCIT治疗组鼻炎症状明显改善。宋薇薇等[36]在东北地区对豚草和蒿草花粉致敏的花粉症患者开展SCIT,发现免疫治疗能明显地改善花粉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停药后仍有稳定的长期疗效,可预防过敏性鼻炎发展为哮喘并防止出现新的致敏原。在我国,目前尚缺乏协和变应原制剂SCIT对在真实世界中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本研究对246例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患者展开分析,238例(96.7%)患者主观疗效评估经SCIT治疗后临床症状有好转,应用口服抗组胺药、抗组胺喷鼻剂、抗组胺药滴眼液、激素类喷鼻剂、激素类滴眼液、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和口服茶碱类药物的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同时,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结膜炎症状和药物评分经SCIT治疗后明显下降,提示SCIT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以及减少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用药。

本研究鼻结膜炎症状总体改善率为44.4%,目前普遍认为脱敏治疗症状改善率>30%为治疗有效[37-38]。与治疗前相比,SCIT治疗后未用吸入激素的病例数增加且应用不同剂量激素的患者数均有下降,通过ACT评分的比较发现过敏性哮喘患者达到哮喘完全控制或部分控制的比例得到提高,同时哮喘急性加重的次数有所下降,提示SCIT可以减少哮喘的激素用量、改善哮喘控制水平和减少哮喘急性加重次数。

SCIT治疗有发生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的风险。关凯等[39]对免疫治疗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全身不良反应症状分布特点是:荨麻疹发生率为55.9%、哮喘为50.9%、鼻炎结膜炎等上呼吸道过敏症状为23.7%、严重过敏反应为6.8%;Ⅰ类不良反应占61.0%,Ⅱ类占15.3%,Ⅲ类占11.9%,Ⅳ类占11.9%。本研究89例(36.2%)患者出现注射局部不良反应,对症处理或未予处理后均可好转。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次数占总注射变应原制剂次数的百分比,本研究问卷设计未收集每例患者脱敏治疗期间局部不良反应的总次数,故未能计算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24例患者共出现27例次全身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035%, 其中22例次在注射30 min内发生。临床实践中,大部分脱敏注射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30 min以内,但仍可能有近一半的患者发生迟发全身不良反应,且发生前没有任何症状;目前建议SCIT注射后应至少在医疗机构观察至少30 min,同时需要告知患者迟发反应的可能性并做好应急预案[10]。本研究92.5%(25次/27次)的全身不良反应事件发生于注射花粉变应原后,提示对于花粉脱敏治疗的患者更需要关注可能发生的过敏症状、继发的严重不良反应。在脱敏注射之前,应评估患者当前的健康状况,包括患者哮喘症状、峰流速等,以确定是否可以继续脱敏治疗[10]。目前已明确哮喘控制不佳是导致脱敏治疗严重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多项研究发现,在重度或不稳定哮喘患者中更容易出现由脱敏注射引发的致命性不良反应[40-42]。

本研究对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治疗过敏性鼻炎和/或过敏性哮喘的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协和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的症状、减少用药、减少哮喘急性加重就诊次数。医生应在开始脱敏治疗前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评价哮喘患者的症状和肺功能水平,尤其警惕因花粉脱敏治疗引发的严重过敏反应。脱敏治疗过程中应早期识别不良反应、充分告知患者治疗存在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应急预案。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过敏性鼻炎及哮喘样本较少,不足以代表整个群体;(2)问卷调查患者有回忆偏移,可能影响研究结果。未来仍需要高质量临床研究评估应用北京协和医院变应原制剂脱敏治疗对过敏性疾病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变应原脱敏免疫治疗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鞍山市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性变应原的种类分布特征
大同地区变态反应性疾病变应原分布特点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激光联合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广州地区不同性别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特征分析
快速脱敏治疗的临床应用
免疫治疗:无效必改,效不更方
中国迎来肿瘤免疫治疗时代
靶向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肿瘤免疫治疗小分子抑制剂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