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

2021-12-27 16:39张士海任爱芬
理论探讨 2021年1期
关键词:动员政党中国共产党

◎张士海,任爱芬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1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32善于从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指导实践,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突出特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大力推进群众组织力建设,形成了重视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优良传统,积累了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丰富经验。新时代准确理解把握这些历史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夯实党长期执政的根基。

一、必须准确把握群众组织力建设的战略地位

作为政治组织,政党的群众组织力决定了政党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实现崇高理想和远大奋斗目标,单靠党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2]。由此可见,依靠群众的力量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意义,组织群众对党来说极为重要。组织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重视而且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把各国无产者和劳动群众组织起来,共同为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奋斗,才能实现那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的“联合体”。在领导苏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列宁总结,如果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这都为无产阶级政党群众组织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群众组织力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不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准确把握群众组织力建设的战略地位,既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逻辑前提,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群众组织力建设。党的一大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党的四大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4]。在毛泽东看来,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党只要“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5]。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群众组织力建设,找到了赢得战争胜利的“伟力”,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群众组织力建设,提出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才能把全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上来。改革开放以来,党深刻把握群众组织力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邓小平认为,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组织、团结起来才有力量,革命才能成功,建设才能成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党要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团结和动员最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凝心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磅礴伟力。江泽民强调,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人民群众,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执政。胡锦涛指出,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加强群众组织力建设、更有效地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是党面临的新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以保持党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不竭的战斗力。把党的群众组织力与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社会号召力并列提出,明确了群众组织力在党的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对新时代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表明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一种更为自觉的科学水平。加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是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是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把党的群众组织力摆在主要位置,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全部力量所在,没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不可能实现伟大梦想”[6]。

我们知道,群众组织力是党安如泰山、稳如磐石、坚不可摧的关键所在。党也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获得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深刻把握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明确党的群众组织力的战略地位。只有这样,党才能积极主动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众志成城,共同奋斗;才能永葆党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

代表谁、依靠谁的问题始终是政党的一个根本性、方向性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7],共产党人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列宁在苏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指出,党是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群众性政党,执政党“最严重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8]。党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才能更好地管理群众。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永不脱离人民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标志。这为无产阶级政党在加强群众组织力建设中站稳人民群众立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坚持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且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不但为了人民群众,而且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并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价值指向,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要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而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要把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同时把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作为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以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凝聚民族伟力。新中国成立后,党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邓小平看来,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党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都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同人民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要求,关心他们的疾苦,采取各种办法保护和争取他们的利益。江泽民认为,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强调,判断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要看党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更加重视站稳人民群众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52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作为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和最终价值取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党中央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依靠人民群众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9]。

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党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才能常思民之疾苦、常念民之所需、常谋富民之策,带领人民群众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始终站稳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是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价值指向,是党坚不可摧的力量基石,是党应对重大挑战、不断战胜困难的成功之本、力量之源,也是党巩固长期执政基础、夯实社会主义大厦地基的最牢固的支柱。

三、必须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党是和一般的无产阶级政治组织根本不同的先进政党。究其先进性,在于他们不仅代表的是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利益,而且是在各个斗争阶段始终代表整个阶级的利益,具有彻底的斗争精神。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其先进性决定了党不能跟在群众背后做群众的尾巴,只能走在群众的前面,时刻保持先进性以引领群众。在苏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列宁强调,党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以实现先进战士和先锋队的作用,党的领导要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这都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不断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只有不断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形象和精神人格力量形成巨大的聚焦在党周围的向心力,感染群众、感召群众,才能获得群众的长久支持和拥护,引导群众紧跟党的步伐,才能把人民群众紧紧组织团结在党的周围,带领群众不断前进。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就要求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锋、民族解放的先锋,提出党员打仗要“冲锋在前”。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一如既往地强调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出党员要“吃苦在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邓小平要求全体党员“通过各个岗位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吸引群众”[10]369。江泽民要求党的干部和党员,既要做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模范,又要做尊重科学、真抓实干的模范;既要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谦虚谨慎、崇尚先进的模范,又要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胡锦涛则强调,各级干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色,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方面,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现实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和问题。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之风、奢靡之风问题严重,极大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抓“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亲自做表率,才能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为全党树立起光辉典范。

党员干部只有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干出成效、干出实绩,才能把人民群众组织团结起来一起干。在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上,要抓住“关键少数”,中青年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扶贫攻坚第一线、在改革发展主战场、在抗灾抢险最前沿、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在民生保障最基层,让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11]。只有这样,才能组织凝聚群众,形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力。

四、必须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动员群众

动员是政党应具有的一种主要功能,是指政党通常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参与或支持政党和政党的事业,以实现政党的目标。动员的价值在于不但能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能凝聚民众的共识,聚合民众的力量参与政党的事业。动员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关键环节,目的在于激发群众参加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事业是千百万群众的事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才能获得成功。列宁也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须依靠群众进行,这都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动员群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根据。

动员群众既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最大限度地发动组织群众的工作法宝。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动员群众。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组织力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群众组织力建设方面高度重视动员群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政治动员的形式,利用革命军队进行政治动员,通过宣传动员扩大对群众的政治影响。《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规定,针对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地方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到一个地方要有适合那个地方的宣传口号和鼓动口号,又有依照不同的时间(如秋收与年关,蒋桂战争时期与汪蒋战争时期),制出不同的宣传和鼓动口号”[1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13]毛泽东不但阐述了动员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而且指出要灵活运用这些方式方法多次动员。这对于提升党的群众组织力、密切党群关系、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高度重视动员群众。“党有效运用革命胜利的局势,在复杂环境下,通过全方位的传播推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运动蓬勃展开……”[14]在“三反五反”、抗美援朝、“一化三改”等重大事件或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动员群众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组织力,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强调:“要大力创新社会动员方式方法,综合利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调动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机制,努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进一步制度化。”[15]在群众组织力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对群众的动员呈现出以常规动员为主的态势,即以改革为动力、以政策为指导、以制度和法律为保障,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动员群众的机制日渐成熟,方式方法日趋多元化。2020年的抗“疫”斗争全面检验了党的紧急动员机制的有效性。面对疫情,形成了由党中央号召、总揽全局,政府动员、组织动员、媒体动员、社会团体动员等各种动员方式相结合的全民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9]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历史实践再一次证明了党和国家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证明了动员始终是党发动群众、凝聚共识、聚集力量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面临新问题,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不确定性增加;改革进入攻坚区、深水区,各种阻力、困难和矛盾凸显,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突发频发。因此,建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的常规动员和紧急动员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应急管理体系,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动员方式方法,及时有效地把群众动员起来,形成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就成为有效应对解决重大突发事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条件支撑。

五、必须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体系

制度不但为政党自身建设提供重要保障,而且对于政党的事业特别是执政党执政秩序的构建起到持久性的、整体性的规范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政党或阶级,就其本性说,都要求由革命创造的新的法制基础得到绝对承认,并被奉为神圣的东西。”[16]列宁也强调建立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党的联系一定要以正式的,即所谓‘用官僚主义态度’(在自由散漫的知识分子看来)制定的章程为基础”[17],这都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群众组织力建设中加强制度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根据。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只有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体系,才能保证党的群众工作有序、有效、走向规范,才能使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群众组织力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组织力建设总结出的一条基本经验。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必须遵循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内容以及实施步骤,奠定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基础。中共七大把党的群众路线基本精神作为规章制度,正式写入了党章总纲。从此,群众路线成为党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的规章制度要求。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需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群众路线。这对于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制度化保障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发展了党群关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群众组织力保障。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10]333,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并以此作为指导党群关系发展的根本方针,使密切联系群众走向制度化轨道。在充分发扬民主又保证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有效监督的同时,也使得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更加规范有序。中共中央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作出具体的部署规定,指出加强党群联系,密切党群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党政干部下基层,并对下基层的任务、要求、结果考核作出规定。这也是克服官僚主义、防止脱离群众危险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从制度建设层面加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根本目的是在于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18],“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硬约束,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19]。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20]。这为加强新时代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们知道,制度问题是根本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在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密切党群关系,为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提供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伟力。

六、余论

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恰恰在于党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凝聚成民族伟力。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而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加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历史,更是一部党不断增强和提升群众组织力的实践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民族复兴关键期历史交汇,两个百年目标历史对接,改革更是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党和国家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困难和挑战。2020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时提出了三个“深刻认识”的重大论断,即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的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开启新征程,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加趋向多样化、复杂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攻坚脱贫,任务还很繁重,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党怎样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困难和挑战,怎样才能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完成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党必须深刻理解把握百年群众组织力建设的历史经验并坚持发展这些经验,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放在心中、落在实处。坚持发展的目的为了人民,发展的主体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效由人民检验,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对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来说,更要走在前面,明辨大势、胸怀大局,增强担当意识,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本领,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以实干、能干、会干、干好合民意、赢民心、聚民力,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根基,这既是当前复杂形势下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党的群众组织力建设的时代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真抓实干,以初心促恒心,以诚心换民心,才能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同心协力、共同奋斗、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动员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