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解放:中国共产党人100年不懈的价值追求与奋斗情怀

2021-12-27 16:39罗建文
理论探讨 2021年1期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革命

◎罗建文,吴 旋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在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实践,都不过是手段和途径而已,只有人的解放,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范畴;而在人的解放理论中,劳动解放又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因此劳动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针。劳动解放是无产阶级政党长期革命和不懈奋斗的价值情怀,是共产党人的永恒追求和革命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源泉。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探索和总结这个革命的党和劳动人民的党是怎样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现实化的新内涵和新境界,在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的基本要义,如何推动劳动解放,如何让人民在体面劳动和自由劳动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劳动解放:中国共产党人100年奋斗的理论基石

1.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是劳动者反抗统治阶级压迫、消解“现实的人”的非现实困境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柱。劳动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了劳动者和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先提出来的一个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范畴;既包括将劳动者从雇佣生产方式的奴役劳动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自主劳动和自由劳动的劳动主体,也包括将劳动者从极端恶劣的非人工作环境中“从资产阶级的羁绊下解放出来”[1]405成为劳动人格的主体,还包括把劳动者从价值创造主体与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占有的主体相分裂的劳动异化状态下解放出来。我们知道,只有“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2]169的共产主义状况下,当真正实现劳动者的一切劳动过程和一切劳动成果都由自己当家作主的时候,当劳动者是体面劳动和自由发展的人的时候,才是真正获得了解放和自由。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解放还必须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中的劳动者的解放,具体来说就是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机制中将劳动者解放出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3]。研究中国共产党人100年不懈的奋斗历史和劳动情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因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4],“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从生产过程本身中的劳动活动开始,并以这种劳动活动为中心”[5]。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都是从人与劳动开始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人的世界的真谛和历史必然性,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或者是指引劳动者追求解放和革命胜利的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从分析和研究劳动者受剥削受压迫状况和劳动关系开始的,从而找到了劳动者翻身求解放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指导劳动者追求解放、向往幸福的科学理论和行动纲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为中国广大劳动者及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行动指南,为中国共产党人实现劳动解放、追求劳动自由奠定了根本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是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旧的哲学中关于劳动异化和劳动奴役的分析和批判中生成的,是从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现实的人”备受剥削、惨遭摧残的非现实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命运展开的。早在19世纪早期,欧洲工人阶级还处在“自在阶级”的状态下,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劳动剥削没有深刻的认知,对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解放道路缺乏相应的理性认识,对自己的同盟军农业劳动者缺乏应有的了解,对于自己解放的斗争形式也没有足够的考量,对于团结什么力量、打击什么对象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正确的判断,因此,在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斗争中还处在捣毁机器、焚烧厂房、追求经济利益的初级阶段,对于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认识不够自觉和深入,劳动者的解放还处于分散的、自发的、零乱的状态,劳动者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意识还处于自发和零散的状态。劳动者在那种还不如“牲口”的生活状态下劳动着,会对这种非人的生活状况表示出强烈的憎恨和愤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里写道:“这种憎恨、这种愤怒宁可说是一种证明,它证明工人感觉到他们是处在一种怎样非人的状况里,证明他们不愿意被当做牲口来看待,证明他们总有一天要把自己从资产阶级的羁绊下解放出来。”[1]403这个时候的劳动阶层还只是一个自在的阶层,劳动者的解放也还只是处于一种盲目而零乱的状态中,自在的劳动阶级对于自身所处的生活实践还没有一个全面而充分的认识,对于为什么长期受剥削和压迫的根源也没有清醒的认识,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和组织体系也没有建立起来,阶级解放的目的和前景都处于理想和探索中。因此,对于自己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还没有明确的态度和正确的路径,劳动解放还只停留在劳动群众中的先进分子的理想设计里,还处于非现实的观念状况。

2.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使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从自发状态走向了自觉状态。造成劳动者这种“现实的人”的“非现实化”生活状况的并不是其他因素,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旧式分工和生产关系。“工人阶级在成为一切劳动资料——土地、原料、机器等的所有者,从而成为他们自己劳动的全部产品的所有者以前,就得不到真正的解放”[6]。要想得到真正的解放就必须消除资产阶级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制度基础,必须“摒弃‘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资’的这种保守的格言,而要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革命的口号:‘消灭雇佣劳动制度’”,如果劳动阶层只是用“进行游击式的斗争以反对现存制度所产生的结果,而不同时力求改变这个制度,不运用自己有组织的力量作为杠杆来最终解放工人阶级,也就是最终消灭雇佣劳动制度”[2]169,劳动阶层的解放就会是不彻底的解放。只有在“消灭了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内[7]422,劳动者才能不仅拥有全部劳动产品,还成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真正主人,这时,劳动者的真正解放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共产党人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最终解放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7]435。为此,只有在推翻了全部现存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成为自觉自为的阶级和真正自由的人之后,成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8]。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世界劳动者设计的真正解放的社会条件,这种社会状态需要漫长的奋斗历程,需要经过多个生产力不断发展和超越的阶段才能实现;在这样的社会中,劳动者不仅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真正主人,还是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人,而且是个人价值和人的本性得到确证的社会生活的主体。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的核心内涵,也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劳动者追求自身解放和幸福生活的初心与使命,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是真实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的政党。因此,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率领劳动者追求解放和美好生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100年来不懈努力的理论基调和奋斗情怀。

二、劳动解放: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胜利的根本动力

1.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劳动解放的探索和努力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早在20世纪初期,以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者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就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他们从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劳工阶级的胜利”,开始认识到广大劳动阶级的伟大力量和历史作用,逐步关注工业劳动者、农村劳动者生活在没有民主、最不人道的社会底层的现实。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改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热情讴歌劳动者的历史作用和进步意义,开始深入劳动阶层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诉求,同情他们受剥削和压迫的遭遇和处境。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最早的一声“劳工神圣”响彻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思想领域。“劳工神圣”的口号在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中和思想界起到了一呼百应的启蒙效果,“劳工神圣”思想风行当时的中国社会和知识分子头脑。相应的,李大钊推崇“尊劳主义”,提出了“避苦求乐”的方法,即“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9]439。李大钊还深刻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制度剥削和压迫劳动者的残酷现实:“现在的社会,持尊劳主义的人很少,而且社会组织不良,大多数劳动的人,所得的结果,都被少数不劳动的人掠夺一空。劳动的人,仍不免有苦痛,仍不免有悲惨。而且最苦痛、最悲惨的人,恐怕就是这些劳动的人。”[9]439可见,他不仅同情和赞扬劳动者,而且揭示社会制度组织纵容不劳动者“不劳而获”、剥削劳动者和掠夺劳动者所得而“最苦痛、最悲惨”的“不良”和不合理性。毫无疑问,没有这些社会上占多数的劳动者起来运动和革命,社会问题是得不到解决的。“劳工神圣”和“尊劳主义”显示出革命主体——劳动者阶层的伟大力量,开启了劳动者推动革命的新时代。随着“劳工神圣”和“尊劳主义”思想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影响,也推动反封建斗争更加关注和重视劳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先进知识分子们开始广泛宣传和探讨劳工解放和劳工地位的现实问题,也开启和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相信和依赖劳动群众的苏俄革命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早期的思想准备和理论探索,对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初步唤醒了中国底层劳动阶级的革命觉悟,也震惊了压迫劳动者的敌人。虽然早期“劳工神圣”的战斗口号和革命意图不怎么明朗,中国早期的劳动阶级还处在“自在”阶层和“自发”阶段,但是充分显示出劳动者反抗剥削和压迫的心声,显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界和先进知识分子将革命希望转向劳动者阶级的苗头,反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行将向劳工群众救亡图存的政治过渡。

李大钊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制度和组织的不道德和不合理性,指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他将社会不合理性根源定义在旧的经济学的内在要义——资本和资本家上,倡导将未来社会的制度体系和经济结构建立在社会的依靠力量——“劳动和劳动者”身上。这无疑是了不起的唯物史观探索,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的伟大理论洞析。与李大钊同时代的另一位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者陈独秀,也是最早的“劳工神圣”口号积极响应者和热情讴歌者。陈独秀看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昏暗和劳动人民的悲苦,写下了《除三害》《贫民的哭声》等为劳工悲惨生活呐喊和鸣不平,深刻揭露军阀官僚们昏庸腐败、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陈独秀深刻同情劳动阶层的疾苦和悲凉,积极倡导改造旧的社会制度、改变旧的政治体制,呼吁劳苦大众这股变革“历史的洪流”起来造反,起来进行劳苦大众的解放斗争。正是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的鼓动下,劳工群体积极响应,商会组织、学生社团和各界商人等劳动者群众迅速发动起来,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反对专制政府的爱国运动。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让劳动者解放的历史使命和前途方向更加清晰,发动和组织的劳动者革命队伍更加壮大。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已经认识到广大劳动群众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伟力和爱国运动的重要性。寄希望于反动北洋政府的梦想已经破灭,他们相信只有依靠广大的劳苦大众,才能推翻反动的专制统治,他们认识到依靠劳工阶层的“民众运动,社会改造”的伟大力量。陈独秀等人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本质属性与帝国主义内外勾结的反动行径,热忱希望和大声疾呼“新兴无产劳动阶级”起来革命,他们看透了资产阶级和专制政府的反动本质,将革命的注意力从全体人民转移到以劳动阶层为中心的民主革命运动中来,以致后来在共产国际维经斯基的帮助下,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和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南。从1918年到1920年,全国各地的劳工群众纷纷起来反对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入侵,揭露和批判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事实,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革命斗志。1920年5月1日,在上海、北京、长沙、广州等城市里举行了反对专制政府、庆祝劳工节日的大会和集会,高呼“劳工神圣”和“劳工万岁”的口号。由此,全国劳工阶层和知识分子的革命觉悟被迅速调动起来,工人阶级团结起来组织社团的愿望和热情也被迅速激发出来。经过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邓中夏、柯庆施、吴芳、高君宇等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动和理论宣讲,上海、广州等地进步知识分子率先成立了工人运动组织,李达、蔡和森等人在影响全国的《劳动界》上发表文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捍卫劳工利益和劳动解放,为进一步发动工人运动、唤醒劳工阶层革命觉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思想准备并集聚了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毛泽东作为湖南地区的进步知识分子和学生运动领导人,在与蔡和森的书信往来中已经明显地表露出他对劳动阶级的认识和看法,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救中国的劳工阶层,才能维护劳工阶层的基本权益。毛泽东的这些进步思想当然也不是天然产生的,他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访谈时说过,他是在参加劳工阶层运动和调查中认识到了劳动者的力量及其历史使命,“1920年冬天,我第一次在政治上把工人们组织起来了,在这项工作中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影响的指引”[10]。正是怀着为了劳工阶层的利益和劳动者的解放这个目的,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董必武、瞿秋白、周恩来等人一道,深刻反思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与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充分认识到了劳工阶层的阶级性质和革命前途,深刻分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缺陷。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抛弃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救国方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始终为坚持和维护劳动者的解放和利益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劳苦大众解放和自由的政治寄托和希望所在,从此,中国社会发展就走上了一条依靠工农大众和劳苦阶层的革命和建设道路。100年的历史实践证明:这条劳动解放的道路是正确的和成功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从此就有了胜利的力量源泉和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

三、劳动解放:中国共产党人事业成功的价值追求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中国社会革命和解决革命任务的“锁钥”。中国共产党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11]。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之外,中国人口中第二个部分就是工人”,“没有近代工业工人阶级,革命就不能胜利,因为他们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他们最富于革命性”[12]。这既是80多年前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事业的实质性问题时所作出的精辟论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事业发展的根本真谛。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事业成功的根本真谛,就在于他们找到和抓住了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因素和全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的“锁钥”:为了劳动者的解放和劳动者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价值情怀——劳动解放。人类改造世界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离开了人们的切身利益就不可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什么时候抓住了革命的根本问题,什么时候的革命事业就会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人100年革命实践证明:没有广大工人和农民劳动者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事业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尊重劳动者的阶级利益和根本利益就能赢得广大劳动者的忠诚支持和全力拥护,我们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就能获得无穷的人民伟力,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人总结和吸取孙中山革命失败的教训,高度重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问题,并指出:“土地革命问题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中心问题。”[13]在广大劳动者中实行土地改革,以“耕者有其田”和减租减息的形式,打击地主土豪,保障农民劳动者对土地的利益需求。土地是农业劳动者的命根子,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农民的支持。毛泽东说:“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兴趣和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我们就采取减租减息和组织劳动互助这样两个方针。”广大的农村劳动者就会积极参加我们的革命工作,“各种创造都出来了,政治也会进步,文化也会提高,卫生也会讲究,流氓也会改造,风俗也会改变”[14]。因此,无论在井冈山革命时期,还是在瑞金中华苏维埃时期,或者是在红军长征的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到之处、所做之事都围绕着重视劳动者切身利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一原则:打倒地主土豪,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政策,给农民分田地……为此,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保护和维护,中国革命事业就广泛地赢得了劳动者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指出:“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15]即使在大革命失败时期,尽管许多城市里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放弃劳动者的利益,始终坚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原则,在广大的农村深得农民劳动者的支持和拥护,使人民革命和劳动解放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燎原之势。毛泽东尊重和维护农民劳动者的利益,在农村开展劳动解放的政治斗争等一系列思想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中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论述,为中国共产党人夺取革命胜利找到了制胜的法宝和成功的“锁钥”。

2.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劳动解放的新认知和新实践夺取了从“东亚病夫”到真正“站起来”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解放事业,自始至终都是在广大劳动者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在劳动群众中先进分子的领导下进行的。“打倒军阀和国际帝国主义的革命,解放劳苦群众的革命,只有工农兵一致团结,才能成功”[16]。中国的劳工阶层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和基本依靠,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夺取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只有把劳动阶层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劳动解放的最终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全体劳动阶层的全力支持和真心拥护,而有了劳苦大众的始终拥护和冲锋在前,党的战斗力就形成了无与伦比的良好势态。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中,广大民工劳工自觉起来支援前线,几十万劳工用马车和独轮车推着军队粮草支援前线,给予人民军队充分的物资保障和后勤援助。周恩来深情地说:“我们的党在农村中依靠农民……在人力上,农民单是送自己的子弟、丈夫参军,先后加起来就有七百多万人。还要有多少民工支前!还要有多少民兵打游击战……我们城市工作的同志要想到农民。”[17]历史反复证明,谁为劳动者谋利益和求解放,谁就能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人的这条劳动解放之路越走越宽广,革命胜利的源头活水也就越来越丰涌。

夺取革命胜利以后,针对新中国物质生产能力还十分低下的情况,中国共产党人及时将中心任务转移到发展经济、保障劳动群众的生活改善上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劳动群众拥有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的劳动制度改革以解放劳动力和生产力,实现了将劳动者从旧社会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解放和生产力的解放。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18]。针对当时城市生产和劳动群众生活还比较低的现实情况,毛泽东提出了努力学习文化和生产技术,努力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如果我们在生产工作上无知,不能很快地学会生产工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19]。此外,毛泽东还把“改善劳动组织”、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当作劳动解放的长期任务来抓。“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20]。毛泽东劳动解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解放的新认知和新实践的伟大结晶,正确地指引着中国人民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真正“站起来”的第一次伟大历史性飞跃。

3.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呈现。新中国成立30年,广大的农村生产力还非常落后,农村劳动者基本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是旧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长期制约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结果:主体的劳动自由程度非常低,大伙被产品经济的集体生产方式制约在为数不多的土地上,劳动者必须服从生产队的统一调配,劳动力没有任何自由支配权利;劳动效率十分低下,劳动解放还只是在政治形式上的解放,没有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上去解放劳动者和生产力,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和解放程度都还只是形式上的解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充分尊重和激发广大劳动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历史唯物主义的劳动价值规律,逐步实现劳动者与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高度融合,营造出崇尚劳动伟大和劳动光荣的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语境,鼓励和维护劳动者勤奋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应有所得,让一部分勤奋劳动者“先富起来”的历史性探索,将劳动群众蕴藏的劳动热情、创造伟力和发展伟力充分激发出来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和劳动荣光,是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后,又迎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性见证。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为了创造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没有极艰苦的劳动,是不可能的”[21],劳动者的幸福生活只有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才能获得。中国的改革开放率先将广大农民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不仅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还可以离开农村去更适合自己的地方发展。与此同时,尊重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劳动质量的差异,鼓励一部分人辛勤劳动诚实经营“先富起来”,倡导先富带后富共同奔小康的劳动政策,激活了劳动群众的创造热情,丰富和确证了劳动群众的本质力量,将广大劳动群众的创造热情和生产力从旧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使劳动群众的劳动内涵与劳动外延在改革开放的生产力解放实践中得以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逐步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劳动新风尚。正如胡锦涛所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让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都懂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伟大的真理。”[22]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告诉我们:“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23]46已成为中国人民的普遍共识,成为新时代中国劳动者追求解放的精神密码和时代主题的价值情怀。

四、劳动解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崭新诠释

1.能否满足广大劳动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实现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劳动解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马克思指出,为“我们的共同事业即劳动解放的事业而斗争,共和国的命运要靠他们的力量和智慧来决定”[24]72。没有劳动者的解放和美好生活,我们的共同事业就毫无意义,我们共和国的命运和发展前景就难以获得足够的力量支撑和智慧支持;新时代我们的共同事业有着更新的发展和更高的要求,但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实现劳动解放和劳动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政治初心与奋斗情怀。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25]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更应该是这样,为了劳动解放和人民幸福应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的价值追求和不懈的奋斗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进入了一个面临新挑战的新时代,劳动解放实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要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现实生活中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26]。新时代劳动解放的奋斗情怀就体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行动中,贯彻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中,彰显在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奋斗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解放和人民幸福的新诠释,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标志。

2.完善劳动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和劳动体制是真正实现劳动解放的根本前提和制度逻辑。劳动者创造价值的主体与全部劳动财富主体相一致是劳动解放的必备条件和社会基础,这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列宁早在100多年以前就论证过的真理原则,至今没有改变。人们只有在劳动中使自己的主体性特征烙印在自己的劳动产品上,才能在劳动中找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主体意愿和主体性自由创造只有在劳动中充分发挥,人的劳动才能从奴役劳动和生存劳动过渡到体现劳动者意愿意志的体面劳动和自由劳动,人的解放才能最终实现。只有在劳动者自由人联合体内,才能“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也才能“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7]308。这样的自由人联合体显示了超越雇佣劳动的制度优势,正如列宁所言,新的社会的劳动制度“才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27]。劳动解放的必要条件就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公有制原则,离开了这个原则就不可能实现劳动者的真正解放和真正幸福。因此,公有制经济和劳动者自由人联合体的完善和建立,不仅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而且是劳动解放和人民幸福的基本前提,无论怎样改革和发展,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动摇的制度逻辑和政治根本。

劳动解放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目标,也是劳动人民生活幸福的现实表征,劳动解放和劳动创造在自由人联合体内高度一致。因为通过劳动者社会化的劳动,“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4]814,因而“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3]46。劳动者是不是自己劳动力和全部劳动的真正主人,既是判断劳动解放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劳动创造幸福的必要手段。当劳动者从劳动创造的“必然王国”进入到劳动创造的“自由王国”[24]815、主体的社会属性和人性本质在劳动中得到充分确证和全面展示时,生命辉煌和人生价值也就在劳动创造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实现。

劳动解放与劳动教育和劳动者高尚情怀的培育是密切联系的,不懂得劳动创造的伟大,不懂得劳动实践在人类历史中的伟大意义,劳动解放就只能是一知半解或是不求甚解。任何社会都不能离开劳动,“因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所以社会中的任何人不占有劳动产品就不能占有财富”[24]358。离开了人的劳动,人就不能成为人本身,至少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下去。劳动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根本体现,是人化自然和自然化人的过程的根本体现,其实也就是劳动解放的过程。“生存的绝对条件,就是‘劳动是必须的’”[28]40。劳动创造和社会生产是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第一个前提,只有满足人们的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才能去创造人类历史。从青少年开始,就应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进行劳动的知识学习和适当的劳动教育,让青少年从理论认知上懂得劳动是我们生活的源泉,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让青少年在劳动学习和手工课中学到劳动知识,在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身心舒展,在劳动合作中感受集体协作与创造的乐趣,这是实现劳动解放和培养劳动情怀的必要环节和基础途径。所以列宁指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29]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既是实现劳动解放的逻辑起点和必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必要途径。“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30],在年轻一代中培育高尚的劳动情怀、厚植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对劳动解放的崭新诠释和根本要求。

3.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解放必须坚持和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保证劳动者权益,着重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如果劳动者的劳动付出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劳动价值不能在自己的劳动创造中得以体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一句空话。“不平等的错误症结所在,就是个人所尽的义务与所得的报酬的不平衡”[28]23。只有让劳动者真正享受劳动创造的财富,让每一个劳动者都有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决防止和纠正劳动歧视,营造公平劳动制度环境,“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3],是落实劳动者主体地位和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奋斗目标的制度基础和根本保证。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落实保护劳动所得构架起根本的制度保障,为广大劳动者在体面劳动、幸福生活、全面发展中提供安全网和保护罩,还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3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1]2020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朋友:“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憧憬美好人生的梦想季节,一定要理解劳动解放和劳动幸福的实质内涵和现实意义,在劳动锻炼中提升人生,在劳动解放下淬炼本领,才会不负青春韶华,不负人民期待。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解放落地生根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解放的新要求,还是贯彻劳动解放最终目标的现实途径。

五、结语

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劳动解放的认知程度和实践水平,往往影响和决定着人们对社会制度选择认知和认同的自觉程度以及劳动者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程度。劳动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7]154。劳动解放的手段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并随着时代现实的进步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人100年奋斗的历史实践中,劳动解放的使命和任务都是由各个历史时期的现实的条件决定的,也只有使用不同的现实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回顾中国共产党人100年来的艰难历程,其实就是一部劳动解放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体现初心、践行使命、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史,更是一部广大劳动人民追逐独立解放、谋求国家强盛、实现伟大梦想的奋斗史。

回望和追溯中国共产党人100年不懈的奋斗历史,彰显出它蕴含的一系列丰富的历史逻辑:一是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事业胜利的理论基石和行动指南,让中国共产党人的路线方针政策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思想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二是劳动解放是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释放劳动群众无穷的创造伟力和历史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事业胜利的源头活水和永恒力量;三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践行力、政治承诺的兑现力、路线政策的执行力与维护劳动群众利益、解放社会生产力的程度是呈正相关关系的,什么时候维护好实现好了劳动群众的利益,什么时候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四是百折不挠的辛勤劳动加上科学理性的智慧翅膀,是中国共产党人事业不断胜利的根本依靠和必然选择,无论在腥风血雨的革命岁月里,还是在艰难曲折的建设过程中,乃至在今后更加复杂多变的强国道路上,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维护劳动群众利益、坚持走劳动者路线将永远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本立场。只有不断高扬劳动者“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拓荒牛”劲头、充分尊重和发挥劳动者创造历史的磅礴伟力,永葆劳动者“闯”的精神和“创”的劲头,努力续写更多更精彩的“春天的故事”,才能创造出中国共产党人新的辉煌,才能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32]!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革命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中国的出行革命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