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作者心路,品多味人生
——干谒言志诗的考点详解

2021-12-28 11:16湖北陈晓俐李素琼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侍郎考试诗歌

湖北 陈晓俐 李素琼

干谒诗是一种特殊的诗歌题材。“干谒”在《古代汉语词典》中是“有所求而请见”的意思,是古代文人为推荐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一些文人为了求得晋升的机会,会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作,呈献给达官贵人,借此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求、援引目的的诗歌题材,自汉代以来,历代都有这类诗歌出现,且在唐代尤为壮观,不仅创作队伍庞大,诗作数量也极多。

干谒诗也曾出现在高考考场之上,如2019年全国卷Ⅱ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的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便是一首干谒诗。

古代诗歌鉴赏题是高考的必考题,尽管很多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各种答题技巧,但分数却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歌。可以说,读懂诗歌永远是做好诗歌鉴赏题的第一步。而干谒诗有别于常见的离别诗、边塞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故许多学生无法根据以往所掌握的知识去理解作答。那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干谒诗呢?笔者以为,首先应该明确干谒诗的种类。

一、根据内容确定种类

1.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干谒诗

(1)与常科考试相关的干谒诗

常科考试是指每年定期举行的考试。考试科目主要包括进士、明经等项目。其中,进士科备受重视。因为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录取人数的十分之一,故进士科的地位居各科之首。《唐摭言》中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见进士出身在当时的重要性。在唐朝,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因此凡是应进士举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他们可以宣扬自己的文采,甚至直接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温卷”。

【例1】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唐代的著名诗人,时任丞相,为人正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下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他的赏识和录用。

(2)与制举考试相关的干谒诗

制举考试是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科目、考试时间都不固定。制举一旦登第即可授官,具有举士与选官的双重作用。正因为制举是登上仕途的捷径,进士及第的举子、现任官员等纷纷应制举,制举颇受文人青睐。当时参加制举考试的人多采用“上启陈诗”的方式请求提拔,干谒活动颇为兴盛。

【例2】

丁珰又道:“天哥他确有过犯,自己送了命也就罢了,最可惜石庄主夫妇这等侠义仁厚之人,却也要赔上两条性命。”

赠翰林张四学士

杜 甫

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
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
赋诗拾翠殿,佐酒望云亭。
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
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
无复随高凤,空余泣聚萤。
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
倘忆山阳会,悲歌在一听。

张垍是当时已故宰相张说之子,宁亲公主驸马,能诗文,官居翰林学士。诗的前半部分称赞张垍位高势大、才华出众、宠遇无比,后半部分自叹贫苦漂泊,有意无意地在暗示:像您这样通天的大人物,若念旧情,稍加提携,我就可以平步青云了。借此表达了希望能得到他的汲引的意愿。

2.与授官和调选相关的干谒诗

(1)有关铨选、守选的干谒诗

唐代是一个将“举士”和“选官”严格区分开的朝代,举士与选官分属不同部,各有自己的机制和程序。唐代举子及第后不能立即做官,还要经过吏部的铨选。六品以下的官员也需要守选。守选的目的无非是做官,因而很多人就向相关人员投献干谒诗文。

【例3】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欲荐谁。

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在诗中,作者写自己双鬓斑白似秋霜,虽然人一天天老去,但身上的官袍依旧青如春草,暗指官职依旧卑微;尾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采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心情。

(2)与入幕相关的干谒诗

中国的养士、入幕之风由来已久,世乱则幕府盛,养士之风也盛。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统治者十分重视智囊团队的作用,谁能争取到更多贤士的支持,谁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谋士们作为特殊的存在,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与政事,为统治者效力。迫于现状,一大批文人投身幕府,尽管他们入幕或被动、或主动,但仕阶难进的现实使他们或以入幕作为进阶的跳板,或以入幕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历来幕主往往非贵即显,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到幕主的垂青,文人们就需要事先写文作诗以显才华,打动幕主。

【例4】

赠何七判官昌浩

李 白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即诗人逝世的前一年。当时诗人饱经沧桑,体弱多病,遭受了政治上最沉重的打击。但诗人不甘心老死阡陌之间,决心乘风破浪,还想建功立业。此诗前半部分写诗人不愿白首为郎,而愿血战沙场,建立功业;后半部分称赞何判官有管仲、乐毅之才,愿追随他建功立业,为国立功,希望能得到他的举荐,为国效力。

(3)与荐举相关的干谒诗

唐代在实行科举取士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废止传统的荐举选官的方式,荐举在科举中依然发挥着巨大作用,而且朝廷还可以直接用这种方法征录人才。也就是说,文人可以不参加任何科举考试,直接经过荐举而入仕。所以大批文人试图通过自己手中的笔,敲开官场的大门。

【例5】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投”是“投赠”之意,裴侍郎是诗人投赠的对象,他曾任礼部侍郎,后到长沙担任刺史。诗歌表达了诗人对裴侍郎的崇敬之情,又树立自己品德高洁、志向高远的形象,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意愿。

二、根据情感确定种类

第一类,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或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说“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白居易的《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中说“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欲荐谁”,这两首诗都不约而同地表明了自己希望得到赏识和重用的愿望。

第二类,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悲愤难鸣的心情或抒发了自己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如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中“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一句,以“浮萍”自比,写出了自己老之将至却一事无成、漂泊东西的不堪处境;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中“此身虽贱道长存”,一个“贱”字道出了自己出身卑微、无所依托的苦闷之情。

第三类,对干谒对象的赞美和歌颂。如李白的《赠何七判官昌浩》的“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化用典故,直言何昌浩是当今的管仲和乐毅,英才名冠三军;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中的“非谒朱门谒孔门”,以“孔门”来赞美裴侍郎心怀道义,才华出众。

第四类,抒发了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表现了文人的清高。如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中的“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一句,直接写明自己不接受施舍;再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尽管他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重用,但是却说自己生在太平盛世而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以委婉的方式展现了文人的清高,极力抹去干谒的痕迹。

三、根据风格确定种类

1.含蓄委婉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从《楚辞》开始就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如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便运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例6】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通读全诗可以看出,为了讨长辈欢心,新媳妇将自己打扮妥帖,以便在凌晨谒见公婆时能取得“高分”。诗人以“新妇”自比,把张水部比作“夫婿”,把主考官比作“舅姑”,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的不安和期待。

2.真诚恳切

这类诗作往往是作者自述才学以及平生志向和抱负,倾吐仕途失意、生活困顿的窘状,言辞颇为恳切。

【例7】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杜 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在当时,这类社交性质的诗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不是刻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但杜甫这首诗却能做到真诚恳切、直抒胸臆,吐露了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悲愤不平之情,抨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政治现实。

掌握干谒诗的常见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初步判断诗人写作时的感情基调,在品读时做到有的放矢。在大致了解干谒诗的类型之后,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真正读懂干谒诗:

1.依据题目定题材

诗歌标题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是我们理解诗歌的一个重要依据。干谒诗的标题中往往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投”“赠”等字眼,并在这些字后面常有明显的官名及姓氏,如《赠何七判官昌浩》《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投长沙裴侍郎》。从题目入手,为初步理解全诗奠定基础。

2.了解作者、依据注释明意图

我们在阅读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做到知人论世。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我们可以窥探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写作动机。如提到杜甫,我们就能想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怀才不遇的苦闷,继而推测他在干谒诗中想要得到赏识的心理;提到李白就想到他“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斗志。当然很多干谒诗的作者是大家所不熟知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注释加深对内容的把握,如《投长沙裴侍郎》中就对“至公”做了明确的解释:“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再结合整体内容,学生很容易判断这首诗作表达的是一个应试之人期望得到主考官赏识的心情。

3.依据意象助理解

干谒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向高位者、掌权者推荐自己,以期得到赏识,所以作者在诗作中常用“龙门”“折桂”“阡陌”“飞鸟”“良马”“凤凰”“蚂蚁”“飘萍”等意象来表情达意。如李白的《赠何七判官昌浩》中的“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借“阡陌”表达了不甘平庸、想得重用的豪气;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中的“此生任春草,垂老独漂萍”,借“飘萍”表达了自己漂泊流落,想要有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的愿望。而“鱼跃龙门”“蟾宫折桂”更是表达了古人对科举中举或事业成功、地位高升的美好愿望。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如能准确把握这些字词所蕴含的深意,在理解诗歌、鉴赏情感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侍郎考试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侍郎湖
诗歌岛·八面来风
Japanes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s
古代的侍郎官是个啥
你考试焦虑吗?
准备考试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