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依托“热点”,巧妙打造“亮点”
——从高考作文看热点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2021-12-28 11:16山东何传跃田燕杰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热点北斗

山东 何传跃 田燕杰

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凸显思想的引领作用,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原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任务驱动的要求下,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我,凸显时代特色,这是高考作文命题的显著特征。命题不再回避热点,甚至对接热点,这已成为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综观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全国卷Ⅱ的“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天津卷的“中国面孔”,北京卷的以“一条信息”为题,都直接指向了社会热点;全国卷Ⅲ由“审视自我”引发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北京卷由“北斗三号”引发的“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的联想和思考,上海卷由“意想不到的转折”引发“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是否无能为力”的认识和思考,都是由社会热点话题出发,让考生辩证地思考社会事理、人生哲理。

高考作文命题渗透着对家国情怀、生命成长、价值考量等方面的理性思考,体现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因时代特色鲜明而更接地气。这种形式的命题,不是只熟记一些古今中外经典素材就能行文成章的。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必然会有“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茫然无措之感。面对这种紧跟社会热点的作文命题,把握时代潮流,合理构建热点素材库,深度挖掘热点素材的内蕴,显然已成为决胜高考作文的重要因素。高考作文的命题要求我们要积累和运用热点素材。那么面对海量的热点素材,学生在积累和储备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重对家国情怀的考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是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中国”的大背景自然成为高考命题的参照,而家国情怀无疑是作文命题最主要的母题,这点在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因此,聚焦国家大事、奏响时代强音、畅谈家国情怀的相关内容,是高考作文备考的重点关注对象。若要有效地完成这一备考任务,需要学生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动态以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重大新闻事件,多了解有关“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大国崛起”“百年目标”“全面小康”“美丽乡村”等聚焦国家与时代热点的话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积累和储备热点素材。如北斗三号让国人振奋,让世人瞩目。在大国之间的航天“博弈”中,北斗三号组网开通,标志着我国在卫星导航系统领域有了和美国GPS导航系统实力相当的“资本”,成为巩固大国地位和稳固战略利益的又一国之重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彰显出科研工作者浓厚的家国情怀,展现了大国雄风,值得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

二、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让考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引发富有价值的思考,形成独到的理解,表达深刻的感悟,是近年高考作文命题材料选取的基本原则。作文命题让学生立足生活实际,表达对时代的认识和思考,要求学生重点关注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如“文化自信”“铭记乡愁”“道德焦虑”“榜样力量”“生命信仰”等。了解这些热点素材是前提,而对热点素材所体现的时代意义进行思考与分析才是关键。再回到北斗三号这一热点,北斗系统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更是中国科技在世界舞台上的一张亮丽名片。北斗系统浓缩着中国科技的不凡之路,体现了中国人向着星辰大海进发的不屈意志,孕育了“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伟大事业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在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今天,需要学生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北斗精神,联系社会生活深入思考北斗精神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三、注重对生命成长的感悟

注重思想引领、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命成长、形成深刻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任务要求,在2020年高考作文命题中得到充分体现。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时代、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树立争做国家栋梁的远大理想,在接力奋斗中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找到个人意义,思考未来人生,这些无疑是高考作文写作的主旋律。热点素材兼具时代性和典型性,写作时,可将自我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导向融入到热点素材中,表达自己对于成长的感悟和认识。还以北斗三号为例,从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接力奋斗,数十万建设者聚力托举,在陌生领域进行不懈探索,在高端技术空白地带白手起家,在追梦、圆梦的伟大征程中,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一次次刷新“中国速度”,展现“中国精度”,彰显“中国气度”。北斗导航横空出世,闪耀于浩瀚星空,关键在于北斗人具有不畏苦难的挑战精神,这就是北斗导航带给我们关于生命成长的最大启示。

四、注重对多元思维的开拓

“分析性写作”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辩证思维”是高考议论文写作的亮点。写作素材往往是多元化的,其呈现角度是多方面的。在完成基本的积累和储备热点素材之后,还应当注重对素材进行多元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将素材运用到写作中,深刻有力地支撑自己的观点。比如,热点素材“北斗精神”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如“科技引领未来”“创新驱动发展”“挑战激发梦想”“实干铸就辉煌”等。这样,学生便可针对不同的角度,多元化地掌握素材,积累和储备更多的热点素材。热点时文多是就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话题,表达不同的观点看法,体现出思维的多样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因此,不妨让热点时文走进我们的文章,丰富我们的观点。其实,阅读热点时文的过程,也是一种积累,学生可多收集一些热点时文,每天读上一两篇,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做到与时代同步,而且有利于开拓思维,提升逻辑能力。

积累和储备热点素材,是当下高考作文写作的要求。让社会热点素材走进高考作文,不仅可以展示考生开阔的视野,体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更会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需要注意的是,热点素材往往为大家所熟知,运用时绝对不能出现差错。那么如何正确运用热点素材呢?我们可以从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中得到一些启示。

1.合理剪辑,让热点素材对接观点

热点素材往往是多维度、多层面的,运用热点素材首先应当考虑素材中的核心内容,在转述时要紧扣论点或分论点。只有使热点素材与文章中心论点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有效发挥热点素材的作用,如下面的高考优秀作文语段:

“为”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笃定,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也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甚至还有毁家纾难、舍生取义的牺牲。唯有如此,方能改变事物的进程,向着希望的方向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他告诫众人“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可他自己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没有飞机,就坐动车;没有坐票,就买站票。餐车上那个疲惫的身影,让多少人为之动容!八十四岁的他,本来可以避开危险的病毒,安度晚年,但是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奋不顾身地站出来。“为”是敢于前行的勇气,“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迈……(2020年上海考生《“为”字当先,事事争先》)

这段文字所选用的热点素材是钟南山院士的事迹,作者在文中强调,疫情肆虐时,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告诫众人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本该“避开危险的病毒,安度晚年”却“还是奋不顾身地站出来”,如此运用素材凸显了“为”的精神,有力地证明了“‘为’字当先,事事争先”的主题。

2.含情转述,让热点素材真实动人

热点素材多是当下的典型人物事件或社会现象,在运用这类素材时,围绕论述中心进行简明的陈述当然是可行的,但如果能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更能达到以情动人、真实亲切的效果。如下面的高考优秀作文语段: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有多少“逆行者”舍弃了安逸的生活。忘不了那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背影,身患渐冻症的张定宇院长本可以安心治病,但在现实塞给他的新角色、新责任面前,他果断选择了接受。在艰难的抗疫过程中,他忍受着病痛,从不后悔,他想要跑得更快,战胜时间,战胜疫情。这样的英雄,怎能不让人敬佩?其实,许多奋战于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是同样的心态。他们有的即将结婚,却放下了爱人的手;有的刚刚做了母亲,却放下了啼哭的婴孩;有的想要尽孝,却放下了病床上的老人……这些默默无闻而又无私奉献的人,在大爱面前放下了小爱,在面对疫情带来的错位时,理性面对落差,勇于肩负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他们是真正的勇士,也是真正的智者。(2020年浙江考生《理智对待落差》)

这段文字选用热点人物张定宇院长,以“忘不了那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背影”开始论述,以“怎能不让人敬佩”的反问结束,行文中饱含对张定宇院长的敬佩之情;接着以泛例形式,描写了一群“放下了爱人的手”“放下了啼哭的婴孩”“放下了病床上的老人”的人,同样具有感动人心的效果。当然,含情表述要能体现文章中心观点。

3.述评结合,让热点素材凸显理性

选用热点人物、热点事件、热点话题作为素材,目的是更好地表达观点,以增强作文的现实意义。因此,透过表象看实质,以联系、发展的观点辩证审视,在概述中加上评述,凸显所用热点素材,可以更好地支撑观点。如下面的高考优秀作文语段:

“时代楷模”黄文秀,北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干部。在有些人看来,她做出这样的选择应该是在权衡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和错位之后的结果,对她充满惋惜与同情。然而,在黄文秀看来,这是把个人与家庭和社会完美结合的人生选择。因为,在她的人生坐标里,不仅有她自己的理想信念,还有家庭的期望、社会的信任与期待,她渴望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渴望把满腔的热情倾注在“扶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上。她把自己这个“小我”与国家民族这一“大我”有机结合起来,让人生焕发出别样光彩。(2020年浙江考生《设计人生,胸怀家国》)

这段文字选用了“时代楷模”黄文秀这一热点人物事例,作者简要概述黄文秀“主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干部”后,将笔墨集中在了对人物的评述上:先提起“在有些人看来”,表明“有些人”的看法和对“她”的态度;然后写“在黄文秀看来”,表明“她”的思想认识。述评结合,凸显出人物事例的典型性,深刻论述了“人生设计要把个人与家庭和社会完美结合起来”的观点。

4.叠加铺排,让热点素材发挥集束效应

叠加铺排,就是选用三个及以上的热点素材,围绕中心观点对其加以整合,形成基本一致的句式形式,从而彰显热点素材运用的集束效应。这种热点素材的整合运用方式,不仅能使文章更具文采,还可以强化行文效果。如下面的高考优秀作文语段:

疫情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疫战线。普通人居家隔离,这是预防,也是参战。而奋战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更是无畏的冲锋者。当爱情遇上疫情,白衣天使李文静放下爱人的手,选择推迟婚期,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当病体遇上疫情,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忘掉了自我,用患有渐冻症的身躯、以“铁人”般的意志,托起信念与希望;当悲痛遇上疫情,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护士长蔡利萍送别了丈夫,抹去痛苦的眼泪,又回到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白衣披甲,冲锋在前,基层干部、人民警察、环卫工人、快递小哥,还有无数志愿者在后,为医护人员和社区群众筑起防护线。病毒拉开了人们的现实距离,却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各个群体共担风雨,联手抗疫。(2020年山东考生《人·城·国》)

这段文字论述“病毒拉开了人们的现实距离,却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各个群体共担风雨,联手抗疫”的观点。该段选用了李文静、张定宇、蔡利萍三个热点人物事例,结合人物事迹以“当……”的句式领起,用相近句式组合构成排比铺陈的形式,读之朗朗上口,气势强劲;三个人物事例又逐层推进,使“集束效应”更加明显。

5.妙用比照,让热点素材营垒分明

妙用比照,就是选取内容相近或相对的热点素材,通过相近类比或正反对比,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达到深刻说理的目的。或同向比照,或逆向比照,两者都具有凸显实质、增强说理效果的作用。如下面的高考优秀作文语段: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人们陷入了一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可怕的病毒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人类的脆弱与渺小。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抗疫是人们共同的责任。医者仁心,护佑山河无恙。疫情就是战场,防控就是责任。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他们奋力拼搏,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抢人。提醒人们“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毅然前往武汉的钟南山院士;身患渐冻症却依旧坚守一线的张定宇院长;为方便穿脱防护服而剪去头发的护士们……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只为抗起这份医者的责任。若没有这样一群迎着疫情而上的人,又怎能有今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复工复产的局面呢?然而,也有一些人的行为令人不齿,确诊后住院治疗时故意向医护人员吐口水的人,回乡后隐瞒出行经历四处游走的人……他们的行为与全国人民守望相助、共担风雨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2020年新疆考生《创世之责,吾辈同担》)

这段文字选用了钟南山院士、张定宇院长和剪去头发的护士们这些正面热点人物事例,论述了“医者的责任”;以“若没有这样一群迎着疫情而上的人,又怎能有今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人们复工复产的局面呢”的反问,强调了医者“责任”的重要意义;接着又列举了“故意向医护人员吐口水”“回乡后隐瞒出行经历四处游走”这类反面人物事例,虽然没有对此进行过多评价,但正反两方面的强烈对比凸显出有无“责任感”的差异。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热点北斗
北斗时钟盘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见历史,见当下,见自己——由“八省联考”卷看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首个北斗全球“厘米级”定位系统开建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