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环保意识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行动研究

2021-12-28 20:10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米城成易亚楠杨可欣
内江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导向意识英语教学

◇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米城成 张 芹 易亚楠 杨可欣

高中英语课堂是培养高中生素质的重要阵地。本文的目的是探索如何通过产出导向法,将环保意识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在高中二年级英语课堂上进行两轮教学实践研究。基于产出导向法,设计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观察实施过程和评估教学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将环保意识和高中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增强高中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环保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界的热点。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1]以来,国家开始逐渐重视环保。2019年9月教育部发布通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2]。文中提出学校作为教育阵地,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继而强调要在国内各级学校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在学习和发展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拓宽国际视野,提炼认知品质,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3],因而强调了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地球未来的主人,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思想意识趋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阶段。通过英语语言教学和环保意识的融合式教学,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使学生意识到作为地球公民的一员,有义务去保护共同的环境。从而让青少年形成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现代社会的国家公民。

1 文献回顾

1.1 研究现状

国内已有的将环保教育和高中英语学科教学渗透相关研究,大多都偏向理论,实证研究较少,无行动研究。徐香云(2001)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一文中指出环境教育仅局限在课堂上是远远不够的,亟待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就此提出了四个方法,探讨如何将环保教育与英语第二课堂的结合。龚海燕(2013)在“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一文中,提倡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以及用语言的艺术美作启发来促成教学渗透。“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英语环保教育”一文就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实施环保教育提出看法:认为课堂内围绕环保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培养,以及在课堂外开展多样的环保类活动。这些研究虽然聚焦如何将环保教育与英语第一、第二课堂进行结合或融合,但都没有探讨将英语语言教学与环保意识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没有探讨通过几轮教学实践研究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更没有对融合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1.2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是由以文秋芳教授创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立足于改善中国外语教学现状,是国内关于外语教学最新的理论,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现在和未来的国内外外语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5]。自2007年首次提出,历经十余载发展和多轮迭代更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文秋芳,2018),其目的在于克服中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新修订的POA理论体系(文秋芳,2018)“教学理念”决定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的方向和行动目标,教学假设是制定教学流程的理论依据,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4]。

“产出导向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其教学模式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相关理论,国内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的相关实证研究,但数量较少(陈琛,2018)。钟彩兰(2018)探索“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应用,提出了在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流程以及所遵循的原则。张萌(2019)开展了实证研究,探索了“产出导向法”理论下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

1.3 行动研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行动研究是一种系统性、反思性的探究活动,由教师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直接参与调查与研究,通国一系列的研究步骤,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行动研究者吱声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5]。行动研究方法现已大量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并取得一定成效。王晓纹(2005)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通过使用行动研究方法所得数据得出结论:基于图式阅读理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课堂行动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对高中学生提高阅读技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何泽(2017)则在高中英语文学阅读的问题研究中对所采用的行动研究方法做出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但将行动研究应用于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语言教学与环保意识融合的教学研究尚属空白。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设计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本研究以内江市某高中共40名学生(男生20人,女生20人)作为研究对象;整个研究过程包括两轮行动研究,涉及1个教学单元,历时1个月,分两个实验阶段,每个实验阶段历时2周。收集的数据包括学生反思日志,教师反思日志以及产出文本(学生作文)。

2.1 研究问题

针对当前国内外对环保教育的重视以及当前国内中学阶段在环保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增强环保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加强对当前国际环境下所面对的环保问题的思考深度。同时,也为教师在环保教育与英语学科的深度融合教学上提供新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环保意识即环境意识,是一个哲学的概念,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成型期,而环保教育目前在我国高中英语阶段的渗透程度却远远不足。因此,同组的3名英语教师在课堂结束后记录并收集能直接反映教学效果的学生反思日志、教师反思日志以及课堂产出文本,从学生关于环保问题思考深度的变化、关于环境保护积极性的提升和与环保相关的英语应用表达能力的提升三方面来界定高中英语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融合的实现与否。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整理来回答以下研究问题:“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与环保意识深度融合的有效性如何?

2.2 研究对象

本次行动研究对象在四川省内江市某高中进行,研究对象为高二年级六班的40名学生。研究中设计为期一个月的教学研究。从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生都有至少710年的英语学习基础,以及至少9年的素质教育基础。因此,他们掌握了以下基本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对话;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在小组讨论中用英语表达观点。该班级学生的英语成绩较为均衡,平均成绩保持在中等水平左右,因此本次的研究能够具有代表性。

2.3 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采用开放型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确认问题收集相关文献,开展阅读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计划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评价效果撰写报告,系统,全面考察“产出导向法”在融合教学的有效性。

本研究主要采用学生反思日志、教师日志和学生产出文本三种研究工具来探究和分析“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的深度融合中的应用,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为了更具体、广泛地了解学生在课后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每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日志的反馈,以探究学生对教学课堂地实切感受,并以两次学生日志作为对比,深入研究“产出导向法”在英语教学与环保意识融合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每一轮研究结束后对学生设置半开放作文,学生的写作成绩均由专业英语老师评分。通过分析关键词词频,清晰地了解“产出导向法”对英语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深度融合的有效性,笔者通过收集学生作文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均证明了“产出导向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深度融合方面,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3 第一轮行动研究

3.1 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确认问题

学生环保意识薄弱,以及环保意识的培养与英语语言教学“两层皮”一直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访谈,进一步确认了该问题。本次访谈对象是高二(6)班的随机20名学生。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收集了访谈数据。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认为环境保护很重要,但缺乏相关知识储备。

(2)学生对环保意识问题兴趣较低。

(3)老师在实际英语教学活动融入环保意识较少。

3.2 教学计划和行动

(1)教学计划。

本轮行动研究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采用听力练习作为驱动任务;选取外研版(2019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6单元Earth first中Listening and speaking为主要输入材料,以相关视频,音频为辅助材料;在教学中使用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来激励学生写作进而检验教学效果。

(2)教学行动。

以听说练习为例,设定教学目标,确定输出任务,选取输入材料和方式,展示教学步骤。

具体计划如下:

a、设定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有关雾霾的词汇和表达,如smog、fog、severe、infection。

能力目标:能讨论雾霾问题,能写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

情感目标: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

b、确定输出任务。

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以学生的身份,给外国笔友写一封有关中国政府如何保护环境的信件。

c、选择输入材料。

Earth First中Listening and speaking听力材料

d、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遵循产出导向法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体现“产出导向法”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

活动一

步骤1: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列出一些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步骤2:老师让学生读第67页“Did you know? ”并回答“smog”一词从何而来? 它被用来描述什么? 雾霾为什么危险?

步骤3:老师播放更多有关雾霾的视频,引出话题。

活动二

步骤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七个主题,并预测主题。

步骤2: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听第2遍,然后勾出主题。

步骤3:老师和学生核对答案。

步骤4:老师详细分析每个主题,并在听力中找到一些证据来解释出现的主题。

活动三

步骤1:教师要求学生阅读activity8中的幻灯片并预测其主旨。

步骤2: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并完成activity8中的幻灯片。

步骤3:老师核对习题的答案。

活动四

步骤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减少雾霾措施的作文。

步骤2:学生写完作文后,先根据作文评价表自评,同伴互评,最后教师修改并总结。

(3)教学观察及反思。

学生反思日志如下所示。

高二(6)班40名学生在第一轮行动研究后提交了反思日志,其中30名学生认为,对环境保护话题“兴趣增加”。35名学生认为环保意识在课堂的融入“恰到好处,容易接受”。但是仍然有10名同学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不能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反思日志如下所示。

本轮行动虽然设计了“产出型”任务,但教学目标的设定还需解决与环保意识深度融合的问题,即语言运用如何落实到“环保话题”的产出任务中,以及驱动环节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产生对环保的兴趣,继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鉴于在此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下一轮的行动研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a、教师应该创新上课模式,驱动环节进行精细设计,提升课堂乐趣,让环保意识深度融入。

b、增加输入材料的选取,不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既考虑到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又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c、教学目标设计更应具备可操作性,从而将英语语言应用与环保意识的深度融合落到实处。

4 第二轮行动研究

在第一轮研究基础之上,再次确认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行动评估,行动反思。

教学计划和行动如下所示。

(1)教学计划。

在本轮行动研究中,在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决定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设置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学行动。

a、设定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有关环保的词汇和表达,比如smog、fog、severe、infection、preserve、emission。

能力目标:能讨论环境污染-雾霾问题,能写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

情感目标: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

b、确定输出任务。

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以学生的身份,给外国笔友写一封有关中国政府如何保护环境的信件。

c、选择输入材料。

2019王俊凯在联合国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音频及文字材料。

d、教学步骤。

活动一

步骤1:教师使用PPT展示几组关于环境污染现象图片,并列举一些关于环境污染、节能环保的词汇和句型。

步骤2:学生通过抢答、跟读、齐声朗读、造句等进行词汇和短语的学习。

活动二

步骤1:老师播放王俊凯在联合国环境大会呼吁保护环境的英语演讲,并要求学生总结王俊凯提出环保的途径。

步骤2:让学生小组讨论其他保护环境的措施,并邀请两位学生代表回答,给予积极反馈。

活动三

步骤1:要求写一篇呼吁环境保护的作文。

步骤2:学生写完作文后,先根据作文评价表自评,同伴互评,最后教师修改并总结。

活动四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评价,回收的评价表。总结复习了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布置作业:请为改善你周围的居住环境提出5条合理化建议。

(3)教学观察及反思。

学生反思日志如下所示。

笔者请高二(6)班40名学生写了学习日志,学生们都认为本次课程“更加有趣”,学习更加“投入”,对环保的“了解更加深入”,也提起了“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同时,也有学生表示,在使用英语有关环保方面内容的时候,更有“自信”,更“有话可说”。

教师反思日志如下所示。

在第二轮行动研究中,笔者写了教学日志,持续对本轮研究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大致内容如下:

本次课程通过导入、语言输入、内化、输出和运用五个环节,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学任务层层递进,紧紧围绕“环境保护”这个话题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熟悉的情境中完成了语言的学习。学生写的作文提出了很多环境保护的措施,比第一次作文有较大的提升,也很好的展现了环保思想,体现了自身环保意识。在研究过程中,成功渗透了环保意识,最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产出文本如下:

两轮行动研究共收集作文样本80份,包括第一轮和第二轮作文各40份。并对样本进行了评阅、打分和语料统计。作文收集后,进行统一编号,打乱顺序,并由教龄分别为5年和3年,阅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评阅。经过对5份作文进行预判,就语言、内容和结构方面达成一致的评分标准。皮尔逊r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第一轮40份作文总分的Cronbacha α系数为.658,说明两位评阅老师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第二轮40份作文总分的Cronbacha α系数为.812,说明两位评阅老师之间的一致性良好。同时,利用SPSS17.0独立样本t检验,对第一轮和第二轮作文中的目标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第二轮作文中对目标语言项目使用的种类多于第一轮作文(均差=1.50),第二轮作文中新学语言项目4.1个,第一轮只有2.3个。说明基于“产出导向法”进行英语语言及环保意识的融合教学有效。

5 结语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我们发现“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模式对高中英语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的融合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设计上,教学任务以产出为驱动,促使学生在学习运用环保相关语言知识时,形成相应环保意识,提升语言能力。利用产出导向法将环保意识融入英语教学,丰富了英语教学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公民。

猜你喜欢
导向意识英语教学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偏向”不是好导向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