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与深化中欧合作的建议

2021-12-28 11:50刘栩畅杨长湧
全球化 2021年6期

刘栩畅 杨长湧

摘要:经过多年发展,中欧之间已形成日益紧密的经贸联系,并在各自对外经济合作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2019年以来,欧盟基于国际环境变化、自身发展战略等因素,重新定位对华关系,既将中国视为合作者,也视为竞争者,进行了一系列对外对内政策调整。在新形势下,深化中欧经贸合作既面临双方理念契合增加、优势互补增多、合作空间扩大等新机遇,也面临欧盟内部保守势力、全球化逆风、世界经济持续疲弱等新挑战,但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在此背景下,宜高度关注欧盟对华相关政策的后續调整及影响,深化中欧经贸合作,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通过“深化存量,做大增量”,以绿色和数字领域为重点加强中欧经贸合作;通过“稳固双边,做好多边”,拓展中欧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凝聚共识,化解分歧”,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关键词:中欧经贸关系 中欧合作 经济竞争

作者简介:刘栩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长湧,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欧盟是与中国经贸联系和合作最为紧密的经济体之一。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继续深刻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又使得这种变化更为复杂。在此背景下,研究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趋势,以及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下一步推进和优化中欧经贸合作,提升中国对外开放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欧经贸关系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与欧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领域,中欧已成为重要合作伙伴。

(一)中欧货物贸易关系更为密切,互为主要市场和供应伙伴

欧盟曾连续多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分析图1可知,中国对欧盟的货物贸易依存度 中国对欧盟的货物贸易依存度是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经历下滑期,2013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增至15.4%。欧盟对中国的货物贸易依存度 欧盟对中国的货物贸易依存度是欧中双边货物贸易额占欧盟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也自2013年开始逐步上升,2019年升至15.8%。2015年以来,欧盟对中国的货物贸易依存度均高于中国对欧盟的依存度,中欧双边贸易在欧盟贸易中的重要性持续提升。2020年中国已上升为欧盟(27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额占欧盟贸易总额的16.1%;中国为欧盟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自中国进口3835亿欧元,占其进口总额的22.4%;中国为欧盟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欧盟对中国出口2025亿欧元,占其出口总额的10.5%。

中国是欧盟纺织品等生活用品,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等产品的重要供应地。以海关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两位编码(HS2),选择同时满足欧盟为净进口,欧盟对中国为贸易逆差,2020年自中国进口占欧盟进口总额超过15%三项条件的产品类别,计算筛选结果见表1。分析可知,除雨伞类、加工羽毛类、蚕丝、纺织品、玩具、家具等生活用品外,欧盟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橡胶及其制品,有机化学品等类别产品自中国进口的比重较高。其中,2018—2020年欧盟对华贸易逆差最大的是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贸易逆差较大的产品类别还包括纺织品、家具、玩具、服装、有机化学品、鞋类、铝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等。

中国是欧盟车辆、药品、光学仪器、肉类等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以HS2进行分类,选择同时满足欧盟为净出口,对中国为贸易顺差,2020年对中国出口占欧盟出口总额超过5%三项条件的产品类别,计算筛选结果见表2。分析可知,欧盟植物纺织纤维、肉、木浆、车辆、光学制品、航空器等产品对中国出口的比重较高。其中,2018—2020年欧盟对华贸易顺差规模较大的产品类别,包括车辆及其零件、附件,药品,肉及食用杂碎,航空器、航天器及零件,铜及其制品,谷物等制品,饮料、酒及醋,精油及香膏,乳品等。车辆及其零件、附件保持欧盟对中国第一大贸易顺差产品类别,2020年欧盟该类产品对华贸易顺差占欧盟该类产品对全球顺差的25.6%。

(二)中欧服务贸易关系增强,中国作为欧盟出口市场的重要性持续提升

2010—2019年,中国对欧盟的服务贸易依存度 中国对欧盟的服务贸易依存度是中欧双边服务贸易额占中国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呈先降后升趋势,2019年为14%。同期,欧盟对中国的服务贸易依存度  欧盟对中国的服务贸易依存度是欧中双边服务贸易额占欧盟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小幅上升,2019年为4.7%(见图2)。中国对欧盟的服务贸易依存度高于欧盟对中国依存度,从科技和人员流动两个分项看也是如此,特别是科技方面。服务贸易项下的知识产权费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欧间的科技合作情况。分析图2可知,中国向欧盟支付的知识产权费用占中国知识产权费用支付额的比重较高,2013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32.3%。旅行服务综合反映两经济体间的商务、留学、就医、旅游等人员流动情况。中国自欧盟进口的旅行服务占中国旅行服务进口额的比重先降后升,2019年为4.7%。2019年,欧盟购买中国知识产权、旅行服务的依存度分别为0.4%、2.4%。

中国作为欧盟服务贸易出口市场的重要性持续提升。欧盟对中国服务贸易为顺差,且2016年以来顺差额逐年扩大。2019年,中国是欧盟(27国)第四大服务出口目的国和服务进口来源国。

欧盟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欧盟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10年的2.9%升至2019年的5%。

欧盟自中国服务贸易进口占欧盟服务贸易进口额的比重2016年后呈下降趋势。分析表3可知,在服务贸易细类中,欧盟对中国出口的知识产权使用费、建筑服务、运输服务和旅行服务,在欧盟服务贸易出口中的占比较高;自中国进口的制造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在欧盟服务贸易进口中的占比较高。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欧盟一直是中国累计最大的技术供应方,且中国已跃居欧盟第三大旅游客源国。

(三)欧盟仍为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中国对欧盟投资存量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中国外资来源地的多元化,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依存度 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依存度是欧盟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流入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但2018年的占比仍达到13.8%。2013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经历了快速增长期,使得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依存度 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依存度是中国流入欧盟的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流入欧盟的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明显上升,2018年为0.9%(见图3)。

当前,欧盟(27国)对中国直接投资存量规模仍明显高于欧盟利用中国直接投资存量规模,2019年前者约为后者的2.9倍。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存量占欧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上升,2019年达到2.2%。欧盟使用中国直接投资存量占欧盟使用外资存量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2019年为1%。

制造业领域是中欧双向投资中的最大细分投向,但中欧间直接投资结构呈现非对称性,欧盟对中国制造业领域的直接投资规模大于服务业大类,而中国对欧盟服务业大类直接投资规模大于制造业领域。

二、欧盟对华相关政策调整的新趋势

2019年以来,欧盟基于国际环境变化、自身发展战略等因素,进行了一系列对外对内政策调整。需要关注的是欧盟对华关系的重新定位,其正在推进的“战略自主”,以及经济领域的竞争力提升。

(一)欧盟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与竞争者

欧盟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欧中战略展望》是近年来欧盟定位欧中关系的总体文件。欧盟将中国既视为合作伙伴,也视为竞争者。欧盟认为欧中合作主要在经贸以及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领域,竞争主要是在遵守公平规则下的良性经济竞争,此外也存在价值观的差异。

(二)欧盟推进“战略自主”

美国作为欧盟的传统盟友,在安全、经济等领域均具有紧密联系。在中美关系深刻变化的态势下,欧盟推行“战略自主”,认为美国仍是其最重要的安全伙伴,同时也很愿意与中国加强经济合作。各成员国在不同领域的利益以及对中国的合作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欧盟也希望通过推进“战略自主”,避免成员国出现内部分化。然而,在美国拜登政府宣布“美国回归”,力求强化“大西洋共同体”的背景下,欧盟的“战略自主”能走多远仍有待观察。

(三)欧盟推动经济领域竞争力提升

欧盟以绿色转型和数字转型为重点,欲增强未来对中国及其他经济体的竞争力。在绿色转型领域,发布多项行动计划,推动《欧洲气候法》立法等。在数字领域,强调“数字主权”,连续推出《人工智能白皮书》《欧洲数据战略》等文件,《2030数字罗盘:欧洲数字十年之路》明确列出2030年数字领域所要实现的目标任务。此外,欧盟还积极推动数字领域的立法和监管。在投资领域,欧盟建立统一的外资安全审查框架,意图对关键基础设施、战略性行业、关键技术、敏感信息等领域的外商投资加强安全审查。在贸易领域,欧盟通过构建自贸区网络,推动经济伙伴的多元化。

三、新形势下深化中欧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同时,中欧都处于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欧盟积极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化和数字化转型,其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疫情下经济复苏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在此形势下,深化中欧经贸合作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但总体看,机遇大于挑战。

(一)深化中欧合作的主要机遇

一是中欧的理念相契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近年来,中国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更加自信,在国际上越来越多地表达中国主张,提出中国方案。一些欧洲人士不适应,产生误解甚至是曲解,认为中国与欧盟价值观渐行渐远。但事实上,道路自信不意味着道路封闭,更不意味着道路对抗。随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中欧共同的价值理念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比如,中国主张的推动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主张,与欧盟的诸多主张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国倡导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与欧洲推动经济社会转型体现的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当前,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挑战,中欧在坚持开放发展,维护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贸易体制,坚持合作抗疫等方面的立场基本一致。

二是中欧的优势互补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欧洲一些人士认为,随着中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中欧经济的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多。这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果发展阶段相近,要素禀赋相似的经济体之间以竞争为主,那么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美欧之间、美日之间、欧日之间会有大规模贸易和投资发生,这些发达经济体甚至积极缔结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中欧在一些领域的竞争有所增加,但是整体上优势互补更加明显,而且与过去相比,这种互补性发生了结构性的重大变化。过去,中国的低要素成本和强大加工制造能力,与欧盟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实现互补与有效结合。今后,中国优质优价商品与欧盟市场的互补性依然强劲。同时,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日益上升的对外投资能力,与欧盟优质的商品、服务以及投资友好型营商环境将形成新互补,将为欧盟经济走向复苏,实现健康发展提供新发展机遇。

三是中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合作空间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当前,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引领,包括物理、信息、生物等多领域科技突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5G+新一代人工智能”向各行业各领域大规模渗透,推动新产品、新产业、新業态、新模式大量涌现。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中欧同处第一梯队,合作空间广阔。一是中国的超大规模市场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规模化生产提供巨大“孵化器”,对欧洲具有强大吸引力。欧盟发布的《欧中战略展望》强调,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和经济规模为欧盟提供重要机遇,欧盟与中国互为战略市场。二是中国在5G、信息网络技术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欧洲与中国开展科技合作具有“互补”作用,而非单方面“科技输出”。

(二)深化中欧经贸合作的主要挑战

一是欧洲一些保守势力给中欧合作制造障碍。欧洲一些保守势力基于虚假信息,借口所谓“人权”等问题对中国进行政治和外交上的攻击抹黑,并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进行单边制裁。同时,这些势力妄图将经贸议题与政治外交挂钩,一些欧洲议会议员扬言在对中欧投资协定投票时将考虑所谓的劳工和“人权”状况。这些保守势力的兴风作浪,给中欧深化经贸合作带来不可忽视的障碍。

二是一些欧洲国家内部逆全球化力量有所抬头。英国“脱欧”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挫折。在英国“脱欧”影响下,欧洲大陆反欧盟、反欧元、反移民的力量抬头,在一些国家已渐成气候。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欧盟各国经济复苏速度不平衡,不同阶层获益或受损存在明显差异,可能导致欧盟内部出现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将给逆全球化势力抬头提供更多空间。

三是世界经济持续疲弱。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没有大规模突破的情况下,受人口、资本、技术等因素影响,未来几年乃至更长时期,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将继续大概率呈现疲软态势,导致世界经济维持弱增长。从人口看,全球人口增长继续趋缓与老龄化呈现不可逆转之势,这会对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形成制约,从而降低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以发达经济体为例,2010年后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滑,随着这一态势的不断延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劳动力供给形势。从资本看,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投资率提高将十分缓慢,对潜在增长率形成明顯制约。从技术看,包括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虚拟现实等在内的科技创新,依然属于信息技术的深化运用,主要着眼于需求侧的业态和模式创新,其显著作用是降低供需对接的交易成本,提高消费便利性。对供给侧各行业能够产生广泛渗透乃至颠覆性影响的科技创新,包括新一代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等,未来几年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可能性较小。历史经验表明,世界经济疲弱期,往往也是资源争夺激烈期,各种矛盾冲突易发多发,将给中欧深化经贸合作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四、新形势下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建议

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加速演变态势下,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深化经贸合作既是合作共赢的需要,也是稳定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共同为国际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需要。建议以“稳定和发展”为主线,推动中欧经贸关系迈向更高水平。

(一)“深化存量,做大增量”,以绿色和数字领域为重点加强中欧经贸合作

跟踪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及疫情后中欧间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及时做出稳链固链应对,降低对中欧经济的负面影响。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欧洲等地的外资企业扩大在华投资。推动中欧贸易、投资、科技、金融等已有合作领域的深化。加强中欧在节能环保、能源转型、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技术创新等绿色经济领域的合作。将欧洲工业等产业基础优势与中国信息通信领域优势相结合,探索中欧传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合作,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领域合作,拓展公共服务等数字社会领域合作,打造数字合作伙伴。通过绿地投资、参股、科研机构合作、科研人员交流等多种形式,多元化中欧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方式。积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和落地,进一步激发中欧投资合作潜力。

(二)“稳固双边,做好多边”,拓展中欧第三方市场合作

在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平稳增长的同时,优化中欧在亚太等地区经济体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落地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快形成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以非洲市场为主,在结合非洲国家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发挥中欧各自比较优势,开展能源、基础设施、农业、卫生健康、制造业、金融和保险等多领域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探索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共同向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设备、服务等数字援助,使各国共享数字时代红利。完善中欧已有的合作模式,优化沟通和协调机制。通过建立合作基金、优化项目投融资等方式,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三)“凝聚共识,化解分歧”,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欧盟一直是多边主义的支持者,其与中国在构建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上的共识明显大于分歧。建议继续与欧盟共同维护多边规则和自由贸易,在WTO改革等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加强合作。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深化合作,打造绿色伙伴关系,建设性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多边合作进程。共同推动制定数字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推动建立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长湧、刘栩畅、陈大鹏、张一婷:《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世界经济中长期走势》,《宏观经济研究》2020年第8期。

2.杨长湧、刘栩畅:《疫情对欧盟经济的影响及推进中欧经贸合作建议》,《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8期。

3.European Commission.EU-China A Strategic Outlook.March 12,2019.

责任编辑:郭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