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

2021-12-28 11:49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际经济形势跟踪》项目组
全球化 2021年6期
关键词:世界经济新冠肺炎疫情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际经济形势跟踪》项目组

摘要:2021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持续缓慢复苏,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仍在蔓延。中国经济表现良好,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力。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绩效在全球抗疫中彰顯,进一步巩固和推进了世界经济“东升西降”这一历史进程。美国拜登政府在中美关系上继续施压,力图推进西方形成反华遏华联盟。全球化在挫折中继续前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深度调整,美国等继续推进所谓“民主国家”联盟下的产业链、供应链。全球产业链在区域化、近岸化、本土化的基础上,正在呈现日益突出的集团化、意识形态化、分裂化趋势。对于当前国际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我们应科学研判,做好应对。

关键词:世界经济 形势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 通胀

本文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2021年基金重大项目《国际经济形势跟踪》的部分研究成果。执笔人:徐占忱、逯新红、徐长春、颜少君、王婧、李浩东、毕成良、张超。

一、2021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2021年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逐步回归正轨,但新冠肺炎疫情仍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新冠疫苗在很多国家储量不足,威胁全球经济复苏前景。2021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六个趋势,值得关注。

(一)世界经济呈明显复苏态势,但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2021年前三季度,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均有反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1年10月的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9%,2022年将放缓至4.9%,复苏动力减弱。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分化。据IMF预测,2021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将增长5.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4%,不同类型经济体间经济复苏呈分化态势。美国经济复苏强劲,但蕴藏巨大风险。自2020年6月以来,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保持在50以上,推动美国2021年一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6.3%,二季度增长6.7%(见图1),受疫情对消费服务支出的拖累,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会放缓,全年将增长6.0%。欧洲复苏缓慢,通货膨胀抬头。疫情持续发展拖累欧洲经济,2021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再次收缩1.1%,随着疫苗接种和经济刺激政策力度加强,以及中美经济增长的带动,欧洲二季度实际GDP增长9.2%,欧洲中央银行预测三季度将实现强劲增长,全年预计增长率为5.0%。日本经济复苏前景疲弱。2021年初日本疫情恶化,再次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国内需求受到抑制。日本一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增长率萎缩4.2%,3月疫情得到控制,在内外需推动下,二季度恢复增长1.9%,但受疫苗接种进展缓慢和服务支出低迷影响,三季度GDP增速可能会大幅降低,预计2021年经济将增长2.4%。除中国之外的新兴经济体受疫情冲击整体超过预期。中国经济稳健复苏,2021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8.3%,二季度为12.7%,受疫情反复、突发灾害、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走势以及2020年同期基数影响,三季度GDP有所下降,为4.9%,预计2021年将增长8.0%。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2021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分别为1.64%、2.35%、-0.66%、-2.53%;二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20.96%、12.36%、10.47%、19.37%;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带动下,能源出口国的经济增长可期,预计三季度经济将实现持续增长。2021年新兴经济体将延续复苏态势,据IMF预测,2021年四国经济将分别增长9.5%、5.2%、4.7%、5.0%。

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消费者信心等先行指标显示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减弱,疫情对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仍然存在。2021年三季度,全球制造业保持恢复性增长趋势,但增速有所放缓。主要经济体制造业PMI指数连续下降,9月欧元区、日本制造业PMI分别为58.6和51.5,相比7月的62.8和53.0,分别下降4.2和1.5。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PMI指数9月为54.1,较7月的55.4下降1.3,降幅有所扩大。相比来看,三季度美国制造业保持了较快增长,美国PMI连续小幅上升,从7月的59.5上升至9月的61.1。这主要受美国基建财政刺激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但相比二季度仍有所放缓。全球制造业放缓主要是由于疫情对全球需求影响和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三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大幅下滑,9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2.8,相比4月的88.3高点大幅下滑。金砖国家的上述先行指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见图2)。

第二,全球贸易投资复苏缓慢。全球贸易持续2020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态势。据世贸组织(WTO)2021年10月的预测,2021年全球贸易将增长10.8%,2022年增速将放缓至4.7%,仍低于疫情前水平,疫情仍是影响全球贸易前景的最大威胁。全球投资受疫情的负面影响持续下降,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不到1万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40%,为2005年以来最低水平,预计2021年将进一步减少5%~10%。在全球投资大幅下降的趋势下,中国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却逆势增长,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家和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成为吸引外资的“避风港”。

第三,国际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震荡回升。发达经济体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显著,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高位震荡。全球股市大幅上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9月底,原油价格达到每桶78.5美元,为2018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叠加全球经济复苏因素,大宗商品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空间。同时,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推升全球债务风险。国际金融协会2021年2月预测,2021年全球政府债务总规模将超过92万亿美元。在美元流动性泛滥的推动下,美元指数长期将处于贬值趋势。

(二)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环境持续,全球通胀水平持续走高

疫情以来,在各主要经济体实施大规模财政货币刺激政策背景下,全球通胀预期加强。IMF预测,2021年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将为2.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水平将为5.5%。

美国实施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以图提振市场信心。一方面,出台新一轮纾困法案,2021年3月份出台1.9万亿美元的《美国救援计划法案》,2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医疗卫生领域的联邦支出。另一方面,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9月底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0~0.25%不变。美国物价在政府大搞财政赤字等因素影响下持续上涨,市场通胀严重。CPI由1月的1.4%上涨至6月的5.4%,8月为5.3%,仍处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高水平。此外,美国核心CPI大幅上涨(见图3),由1月的1.4%上涨至6月的4.5%,8月有所回落至4.0%,8月PPI的涨幅达到8.3%,均高于美联储设定的2%年通胀率目标,引发全球对美国可能引发经济过热风险的担忧。

欧盟进一步扩大货币政策和协同财政政策应对疫情。欧盟2015年以来一直实行量化宽松,疫情后更是加大货币投放。3月,欧洲央行推出实施更加优惠贷款,降低欧元区银行资本准备金率,維持欧元区主导利率为零不变等一揽子措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自2020年7月推出总规模逾1.8万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后,又推出包括2021—2027年约1.074万亿欧元的长期预算,以及7500亿欧元的恢复基金,这是迄今为止欧盟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目前欧盟已正式批准16个成员国的经济复苏计划。欧洲物价受宽松货币政策影响持续上涨,2021年欧元区19国CPI由1月的0.9%上升至8月的3.0%,创下2012年以来新高,核心CPI由1月的1.4%上升至9月的1.9%,远高于欧洲央行通胀预期,PPI则由1月的0.4%大幅上升至8月的13.4%。导致欧洲央行不得不上调通胀预期,预测2021年欧元区通胀率为1.9%,核心通胀率为1.1%。

日本自2000年以来推出三次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短期和中长期项目,总额超过300万亿日元。日本经济仍深陷通缩泥潭,2021年8月日本CPI为-0.4%,核心CPI为0%,日本国内消费持续疲软。但PPI受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大幅提升,由1月份的-1.5%大幅上涨至8月的5.5%,表明全球通胀影响正在扩大。

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方面,为应对疫情冲击,相继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叠加全球流动性泛滥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新兴经济体物价水平整体大幅上涨,但上涨幅度有所分化(见图4)。2021年8月,中国、印度、南非CPI同比分别上涨0.8%、5.3%、5.1%。9月,巴西、俄罗斯CPI同比分别上涨10.3%、7.4%。中国通胀目标为3%,印度通胀目标为2%~6%目标区间的4%中值,巴西通胀目标为3.25%,俄罗斯将通胀目标上调至5%,南非通胀目标在3%~6%。可以看到,除中国和南非外,印度、巴西和俄罗斯CPI都已经超过了管控目标,并呈上升趋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一步推动PPI大幅上涨,企业成本压力加大。8月,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的PPI同比分别上涨9.5%、11.4%、30.2%、38.6%、7.2%。

(三)美国加息预期增强,引发其他国家跟随加息

主要经济体延续宽松货币政策,助推经济增长。截至2021年9月,美联储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不变,通胀目标是2%,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1.5%左右,3月一度达到1.74%。欧央行维持欧元区主导利率为零不变,将通胀目标设置为2%,10年期欧洲公债收益率为-0.17%。日本央行维持基准利率在-0.10%不变,通胀目标为2%,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0%附近不变。在宽松货币和财政政策助推下,当前美国通胀水平已经超出预期,通胀高企,美联储将2021年通胀预期上调至3.4%,远高于2%的通胀目标,并带动全球通胀上行。随着美国通胀预期的进一步提高,美联储可能加快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预计到2023年底将加息两次。宽松政策的退出有可能导致全球流动性短缺或断崖式下降。因此,美元加息会给其他国家货币带来加息压力,可能先于美国提前加息。

(四)主要国家就业水平趋于低位,部分新兴经济体失业率高企

随着疫苗接种的推进和疫情的阶段性平稳,主要国家失业率有所下降。美国2021年9月失业率为4.8%,较2020年4月高点14.8%大幅下降,但仍高于疫情前3.5%左右的水平。欧元区2021年8月失业率为7.5%,较2020年8月高点8.6%有所回落,基本回到疫情前水平,但仍处于较高失业率水平。日本2021年8月失业率为2.6%,疫情期间最高点是2020年10月的3.1%,相比美欧,疫情对日本失业的冲击不是太大,但相比疫情前2.3%左右的水平仍显略高。在发展中国家中,部分国家随着经济好转失业率下降。例如,中国失业率由2020年2月最高点6.2%下降到2021年9月的5.1%,俄罗斯失业率由2020年8月高点时的6.4%下降至2021年8月的4.4%,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还有部分国家失业率高企不下。例如,南非失业率则呈大幅上升趋势,2021年一、二季度失业率分别高达32.6%、34.4%,创下2008年以来的最高记录;巴西2020年总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比重为13.7%,为历史最高水平。

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当前,全球经济前景仍然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在经济相互联系依赖的今天,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必然会受到高度不确定性下的全球经济形势影响,诸如世界格局、全球化新变化、应对气候变化、大宗商品价格等因素。

(一)疫情加快世界经济“东升西降”格局演进,东亚世界经济重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呈上升趋势,全球经济与战略重心东移,“东升西降”更趋明朗。特别是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约从2011年的10%上升到2020年的17%以上,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近30%。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冲击,中国凭借独特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疫情期间,以中日韩为首的东亚经贸合作逆势增强,有力维护了东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为全球抗疫和经济恢复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东亚实际上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重心。2021年3月印度第二波疫情大暴发,其显示出来的治理溃败令人震惊。德尔塔变异毒株给美欧日等国(地区)带来新一波疫情,西方国家治理能力不足非短期可以弥补。

(二)全球化发展带来全球治理新机遇与新挑战,数字经济话语权争夺日趋激烈

目前,全球经济治理变革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当前全球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有所收敛,但国际规则仍旧受到挑战。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后,回归多边组织,寻求加强美国领导力;以七国集团(G7)为核心制定国际经贸规则,企图削弱二十国集团(G20)作用,实际是想把中国排除在国际规则制定权之外。在WTO改革方面还扬言要另起炉灶、推倒重来,建立以价值观贸易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其目的是施压中国,排除中国影响,确保构建对美国有利的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此外,拜登政府仍在延用上届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贸易自由化前景仍然黯淡,这些都给全球化蒙上了阴影。二是未来数字主导权、话语权、规则制定权将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当前全球数字标准、数据流动、数字税收、数字技术等领域争夺激烈。中国总体抓住了本轮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随着美国等对中国华为等龙头企业和芯片等关键产品的打压层层加码,中国应发挥超大规模用户群、最丰富场景、最活跃模式创新等方面优势,有效应对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全球碳减排目标带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全球能源技术创新竞争和治理变革提上日程

截至2020年8月,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计划更新增强的气候目标。中国“十四五”规划已将“双碳”目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有力抓手,努力推进。

中国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有一定积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这决定了中国要走一条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相结合的道路。在此背景下,清洁能源对中国既是機会,又是挑战。一方面,可以在光伏、风电、碳捕捉与储存、氢燃料电池等技术领域扩大国际合作,提高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技术发展速度。作为全球碳减排大国,中国正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增强在气候变化治理方面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注意避免中国成为西方技术的试验场和产品的倾销地。例如,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中国目前掌握的核心技术较少,贸然开放国外企业进入,虽可一时加速相关领域发展,但结果很可能把未来潜在市场和技术发展路线拱手让人。

(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总体收缩,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面临相当大的压力

中美战略博弈中的贸易战和“脱钩”行为,以及欧美国家的重振制造业战略,持续冲击全球供应链,加之中国国内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本土企业崛起带来的外商投资企业市场份额也不断缩小,产业外移的压力逐渐增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在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回迁本土,推动重塑全球供应链。鼓励企业推进供应链多元化,来规避单一国家供应的风险,“去中国化”意图明显。美国为维护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联合欧盟、日本多次要求中国放弃发展中国家差别待遇,承担超越发展阶段的国际义务,在产业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国有企业、网络安全等领域提出一系列要求。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在上游战略性矿产品的控制、获取、回运,重要设备、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以及海外投资并购等方面都面临很多新情况。可以预见,未来中国若想保持快速崛起势头将面临更大阻力,参与全球分工和分享全球化红利的难度也会增大。

(五)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对中国有不利影响

2021年前三季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截至9月底,国际油价涨至每桶79美元,金属矿产总体涨幅超过10%。9月底,国际铁矿石价格为每吨120美元,5月一度超过每吨230美元,同比增长1倍以上,创历史新高。国际粮价也有较大幅度增长。2021年9月全球制造业PMI达到54.1%,此前已连续15个月保持在50%以上,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

当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材料领域和建筑行业,推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对中下游制成品传导影响有限。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仍在持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以大宗商品为原材料的中下游企业也会受到价格上涨压力的影响,材料成本增加,若不能有效转嫁出去,将侵蚀经营利润。同时,中国上海和宁波航运价格也明显上升,物流成本抬升也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未来全球经济形势展望

(一)全球经济受新一轮疫情影响或将再次降温

受德尔塔病毒影响,新一轮疫情卷土重来,为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蒙上阴影。全球贸易投资减速,经济复苏不稳定性因素增多。

主要经济体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带来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隐忧。全球通胀预期进一步提高,全球性通胀或将持续到2022年。发达经济体债务高企,部分新兴经济体存在主权债务违约风险,全球债务风险攀升将加剧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多数国家管控措施升级,制造业增速明显放缓。一些依靠旅游业的国家,经济运行和国际收支平衡受到较大影响。疫情带来较高失业率,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世界银行指出,疫情可能使7100万人陷入极端贫困,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使1亿人陷入赤贫,全球贫困率自1998年以来出现首次上升。

(二)传统全球化受挫,新型全球化继续前行

2021年6月召开的G7峰会,美国欲将其打造成孤立中国的联盟,美国执意以自己的意志操纵WTO改革,妄图重建以其为中心的单极世界经济格局。美国霸权主义、保护主义、中美脱钩等因素影响,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传统全球化受到冲击,全球贸易投资减速,但数字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创新全球化等新型全球化形式仍在继续前行。尽管全球贸易增长受挫,但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形态发展势头强劲。全球投资受挫,但共享型投资、绿色投资、创新投资、普惠投资等新型投资方式继续前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挫,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的努力仍在继续。

(三)东亚合作显著加强,“东升西降”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

在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叠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影响下,各国更多地通过区域协定加强经贸合作。特别是东亚区域合作不断加强,经济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贸易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已生效近3年,两大自贸协定为构建亚太自易区(FTAAP)提供了现实途径。此外,中日韩自贸区积极推进,中日首次达成双边关税减让安排,中国积极申请加入CPTPP,这些都有助于推动东亚区域经济融合发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特别是疫情以来东亚经济的优异表现,凸显全球经济格局“东升西降”趋势不可逆转。

(四)全球贸易治理的价值观化、区域一体化趋势复杂多变

当前,全球贸易规则框架趋于更高标准、更具排他性和更多区域性。美欧力图争夺数字治理权,将中国排除在外。美日印澳联合打造供应链联盟,美欧日等国正积极打造西方版“一带一路”方案,以寻求与“一带一路”竞争。如推出“重建更美好世界计划”(B3W)、“清洁绿色倡议”,在全球范围内推进由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对冲和抗衡“一带一路”倡议。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全球贸易投资呈现价值观化,今后可能出现价值观贸易。CPTPP等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等更包容和开放地区主义的自由贸易协定,将成为引领全球贸易新规则的两种不同形式。

(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受到广泛关注

近期,美国与日本等国商讨在半导体、药品、稀土和高端高能电池四个领域重构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基于盟友和价值观同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在“毒丸条款”、实体清单、出口技术管制、投资限制、核心关键原料和零部件断供等措施影响下,中美间的产业链、供应链联系面临着巨大不确定性风险。多年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立在全球信任、合作、共赢基础之上。近年来,美国大搞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观化和意识形态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信用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以意识形态构建产业链、供应链联盟也违反了基本经济规律,全球经贸合作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环境。

(六)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新的活跃期,科技创新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推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关切点。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国家科技创新计划,美国出台的《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提出“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欧洲各国正积极建立创新型政府,例如德国推出“工业4.0”“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发布《日本创新战略2025》,建设“超智能社会5.0”,提出《日本产业复兴计划》;中国大力建设制造业强国,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美国采取各种手段推动中美科技脱钩,但是应该看到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广泛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努力构建国际伙伴关系,才能共同应对未来的发展。

四、主要对策建议

(一)增强底线思维,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认清国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在办好中国自己的事情的同时,做好长期应对美国联合盟友对华进行战略遏制的思想和组织准备,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复杂艰难局面。一是增强底线思维,把稳住经济基本盘作为我们工作的基本底线。用好和发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带来的信心与精神,做好自己的事情。二是提升忧患意识,切实把风险防控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三是在日益激烈的大国战略博弈中,要有理有利有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控博弈效果。当前,要推动美国尽快取消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取消对华出口和中国企业赴美投融资限制。扩大中美在应对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领域的合作,深化双方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加强中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两国共同发挥世界经济“稳定锚”的作用。

(二)坚持稳中求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坚持稳进结合,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一是促进“一带一路”与抗疫协同,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人才培养、制药行业市场开发等领域的合作。二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用好外脑外嘴外笔,打好国际舆论反击战。充分发挥新媒体传媒优势,不断塑造中国可亲可敬的国际形象。三是加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亚洲经贸合作战略对接,积极引导“一带一路”接轨国际规则。四是推动“数字一带一路”建设,畅通现代物流体系。加强设施硬联通和软联通,积极推广数字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的硬软件建设。推动区域跨境电商服务,释放潜在需求,实现多方共赢。五是强化“一带一路”国别研究,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建设。

(三)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和产业安全研究,不断增强中国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一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组织联合技术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加快补齐国内产业链短板,着力固链强链延链补链,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构建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二是积极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链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科技创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與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四)着力经营好周边,稳定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基本盘

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有效落实“睦邻、安邦、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以和平、安全、合作、繁荣作为亚洲政策的目标。一是做好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工作。共同推动RCEP尽早全面生效,对冲美国印太战略带来的可能冲击,增强东盟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同度。二是推动中日韩合作。加强经贸合作,把夯实三国合作作为东北亚繁荣稳定的基石、东亚共同体建设的依托、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三是通过多种措施破除当前印度对自身定位和发展的不当理念,稳定中印关系。四是积极发展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挥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组织等多边机制的功能。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探索率先在周边地区形成区域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IMF:《世界经济展望》,2021年10月。

2.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世界经济有望出现恢复性增长 复苏不稳定不平衡性凸显》,《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3期。

3.王晓霞:《全球性通胀走向何处》,《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7月12日,总第1003期。

4.尹佳音:《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分析及全年走势》,《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9期。

5.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国际宏观研究团队:《2021年二季度国际宏观经济展望:全球复苏势头强劲 大宗商品上升空间有限》,《中国对外贸易》2021年第6期。

责任编辑:郭 霞

猜你喜欢
世界经济新冠肺炎疫情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碳关税对世界经济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探讨
人民币汇率对商品进出口贸易额的影响
世界金融危机后,国际交易势头锐减的原因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