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1-12-29 11:03龚翠英
科学咨询 2021年19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精神

龚翠英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柳州 545004)

工匠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时代表达,在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新时代提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梦密不可分。国家强,经济必须强;经济强,需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匠心厚植于工匠文化的土壤才能开花结果。思政课程作为灵魂课程,把工匠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是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一、工匠文化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一)工匠文化

在我国古代,把精于技艺、巧于动手的人称之为工匠,墨子被公认为工匠之祖,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成为中国古代工匠的杰出代表。他们这个群体表现出来的优秀品格和进步思想成为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工匠一词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纪录片《大国工匠》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勤于钻研、精益求精是新时代工匠的标识符号,他们身上彰显出来的这种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就是工匠精神。新时代的工匠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一种行为文化。

(二)厚植工匠文化的现实意义

1.党治国理政的需要

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定四个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高度认同和坚持,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成果,是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精神价值方面追求的集中体现。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和时代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

2.实现民族复兴的需要

增强使命担当,投身建设洪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2]。把工匠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大力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工匠精神、传播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理念,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筑牢文化之魂,弘扬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全面地概括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高职思政课程中开展工匠文化教育,让工匠文化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大德有了依托,使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有了民族之魂。

二、新时代工匠文化与高职思政课程的契合

(一)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制度安排

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是一种制度安排。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7年工匠文化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2019年10月,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决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高校思政课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主阵地。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2019年2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二)是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现实需要

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契合点于工匠精神和工匠群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工匠群体,需要营造工匠群体赖以生存并真正发挥价值的文化氛围。据统计,德国、日本等国家延续200年以上的企业,多是追求极致的工匠型企业。我国企业要长青,必须造就一批匠心筑梦的工匠群体去改进和完善产品质量,以领先于世界的各色技艺再塑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高职院校是企业获得工匠人才的大后方,在高职思政课程中厚植工匠文化,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事迹和形象,强化工匠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准则,赋予劳动以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符合企业发展需求。

(三)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和产业升级,职业院校的办学竞争日趋激烈。截至2019年,全国有高等职业教育1423所[4]。高职院校也由规模发展转移到内涵建设轨道上来。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无疑对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竞争力大有补益。同时,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来自于毕业生良好的社会声誉和社会的认可度。学生的职业经验、知识技能可以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但是为人处世和工作责任心等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必须从学校抓起并逐步形成。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企业需要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素质技能型工匠队伍,就需要职业院校上好思政课,“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5]

(四)学生个体发展的职业需求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6]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高职生们,通过技艺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通过德技并修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只要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练就一身真本领,怀有一技之长,就能在劳动中体现个人价值、展现时代风采;“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只要有精湛的技艺、勇攀高峰的胆识与勇气、将技能报国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就能在社会上受到尊崇,成为劳动者的人生榜样。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使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新时代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需要高度重视教材的使用和开发,坚持两条腿走路;深入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三课堂联动教学;抓教师德技并修,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一)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用两条腿走路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保持思政课必修课程设置相对稳定基础上,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7]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程,需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融入高职思政课必修教材。例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将学生职业规划嵌入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章节中,把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为一体,把培育大国工匠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机结合;将工匠文化嵌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章节中,把新时代工匠精神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结合,把工匠文化与文化自信有机结合,使教材体系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材体系的亲和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把工匠文化“品牌塑造”嵌入到弘扬中国精神的章节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厘清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密不可分;将工匠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嵌入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章节中,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提高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另一条腿就是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设思政特色的选择性必修课。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特点,开发校本教材。譬如,对城市轨道与旅游专业学生,编写关于高铁工匠精神的教材,开展高铁工匠精神的专题教学;对林业专业学生,编写生态文化建设的教材,开展林业战线劳动模范的专题教学。不同专业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应选用贴近学生专业,贴近学生生活的劳模故事和工匠精神来感召学生、塑造学生,让学生感悟在坚守中成就卓越、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的真谛。

(二)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三课堂联动教学

在构建好思政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考核标准,形成可行的教学执行方案,开展理论第一课堂、实践第二课堂、网络第三课堂的三大课堂联动教学,使思政课程建设与厚植工匠文化无缝连接。

1.工匠文化融入理论教学第一课堂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大国工匠,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体系设计教案,使教案体现企业行业特色,又不脱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深度和实效度。无论是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让学生去阅读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了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成语故事、展示庖丁解牛的微视频、制作本专业古代工匠技艺的PPT,还是老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发时宣讲大国工匠、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的事迹,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弘扬工匠文化,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同时,思政课可以通过邀请当地的技艺传承人、劳动模范、优秀毕业生代表进入思政课堂,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先进事迹,现身说法,既有理想信念的高度,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祖国建设之中;又有实践的深度,立足本职、敬业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2.工匠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第二课堂

思政课绝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9]一是校内实践教学,依托课堂,开展大国工匠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赛、微电影、微视频制作和展示活动;依托学生会、团委、社团等组织,开展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教学楼走廊、实训室外墙等建筑物宣传专业领域类的大国工匠先进事迹;建立展览室,宣传本校优秀毕业生成长成才故事,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厚植工匠文化。二是校外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让学生进企业参观学习,近距离了解企业文化,直接接触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借助于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红色革命圣地、地方文化古迹、博物馆等载体,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情景再现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

3.工匠文化融入网络教学第三课堂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思政课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与时俱进,开展网络教学第三课堂。一是收集整理网络资源,建立“互联网+网络资源”学习资源库,对接学生专业,通过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推送给学生。如推送《古代超级工程》《超级工程》《大国工匠》《传承》等纪录片,世界技能大赛、时代楷模、劳动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等微视频,“我和我的祖国”“最美逆行者”等快闪视频,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专业自信心、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开展思政课的微课程改革,思政课教师制作工匠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微课程、微视频,以网课的形式,推动学生对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学习认同,营造一个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网络空间。

(三)发挥教师主力军作用:德技并修的榜样示范

立德树人是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品质。“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10]。作为铸魂育人的思政课教师,首先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1],具有立德树人的工匠品格;其次是明白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扎根三尺讲台,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具备专注专业的工匠精神;再次是打破固有思维限制,创新课堂教学,具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和当前问题的工匠思维;最后是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情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具有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职业操守。

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一是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上下功夫,精益求精,才能在授课时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才能科学回答当前社会现实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等问题;只有选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领域和方向,深入钻研、心无旁骛,才能有所特长。二是具备教师的教学技能。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还要能“教”、会“教”。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数量大、专业面广、个性化突出等特点,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专业和学生个性化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思政课教师掌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一点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厚植工匠文化,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观引领作用。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精神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