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着力点培育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021-12-29 14:30李尧堂
林区教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信仰党史马克思主义

李尧堂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24)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历程中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社会中价值多元化、信仰多样化的态势对我国信仰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坚定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现实课题。“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1]为此,要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着力点,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释放马克思主义信仰在青年学生价值观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强大内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积蓄磅礴力量。

一、党史学习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在联系

1.信仰在历史中形成,也在历史中检验

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历史中形成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历史命运由此改变。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中国步入存亡之秋,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图存一次又一次奋起,然而却一次又一次失败。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应运而生,自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1921年到2021年,百年风雨兼程,百载接续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跨过荆棘丛生的密林,渡过暗流密布的险滩,带领中华民族走上通往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根源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信仰不仅在历史中产生,也在历史中得到检验,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辨清一个人是否具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为抗日而死”的吉鸿昌,“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赵一曼,“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瞿秋白,用生命践行“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何叔衡。在晦暗不明的年代,他们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信仰之光驱散笼罩中国的迷雾,用血肉之躯筑成革命胜利的基石。在参加党的一大的代表中,既有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因坚守信仰而付出生命的王尽美、邓恩铭,也有在前进路上因个人私利而背信弃义的周佛海、张国焘。厚重的党史警示我们,在信仰上发生动摇不仅会使自己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更会对党和国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了,对党忠诚才能有牢靠的基础,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遇到一点风雨就动摇,那尽管平时表面上看着忠诚,但最终也是靠不住的。”[2]

2.从见史到闻史,党史是新时代培育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工具

“信仰、信念、信心,在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3]不仅在革命时期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新时期、新时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尤为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与发展并存的是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此消彼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被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俘虏”,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过时、落伍的东西,甚至个别人竟公然宣传反党反社会主义思想,歪曲、丑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错误思想影响着青年学生,使其思想发生混乱,不知道该不该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明白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更不清楚如何信仰马克思主义。

与革命时期不同,当今的青年学生生长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的历史,也没有走过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复兴的道路,因此存在信仰缺失也是有因可寻的。但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一旦丧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将会产生红旗变色、江山易主的危险。青年学生能否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表征着青年群体的整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还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更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能否实现。因此,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激发青年学生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内动力,使其成为勇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发挥党史的感召作用,让青年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踏着革命先烈追寻信仰的足迹,继承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旗帜插在心灵的最高处。

二、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就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4]正如马克思主义是在时代中不断发展的一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在革命时期,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坚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一引领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目标。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战略性的重大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培育提供了现阶段、现时代的立足点,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新时代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是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学生潜心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在时代变化中把握其精神实质,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系统学习“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明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立场和方向上始终保持和党中央高度一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变迁中体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更加毫不动摇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的现实路径

1.学史增信,发挥红色故事的时代价值,以史鉴今、以史论理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培育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最好的老师。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孕育了一大批蕴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红色故事,这些红色故事具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和感染力,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要充分利用这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重要资源,在利用红色故事的过程中,要改变机械重复经典故事的教育方式,创新故事的内容和讲述方式,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的活力。

更新故事的内容,提高讲述故事的能力,既要讲经典故事也要讲时代故事,既要讲全国性故事也要讲本土故事。红色故事固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在讲述时如果不考虑听众的接受程度和地区差异,千篇一律地讲述“模板故事”,只会适得其反。首先,对于没有接受过信仰教育的儿童少年,讲述经典故事的确能够培养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对于青年学生,他们从小就接受信仰教育,对于经典故事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单调的重复教育,不仅不会增强其信仰程度,反而会使其产生疲惫和厌烦心理。因此,对于青年学生既不能不讲经典故事,也不能只讲经典故事,而要把时代故事融入讲述的过程中,用与他们同时代的信仰故事来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要根据地区的不同讲述不同的本土故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红色故事,其中有一些是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但更多的是在当地人民中口口相传的本土故事。在信仰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地区不同讲述不同的本土故事,在广西就要讲“湘江战役”、到了湖南讲“半条被子”、在河北讲“狼牙山五壮士”、在黑龙江讲“八女投江”……用这些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精神血脉中的红色故事,论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

创新党史的讲述方式,增强红色故事的感染力。随着网络时代的推进,手机日益成为青年学生接收信息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党史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融媒体便捷性的优势,改变单一的书本讲述方式,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近年来,《建党伟业》《八佰》《觉醒年代》等一批红色影视作品通过历史重演的方式,将冰冷的文字还原为鲜活的人物,展现了革命先烈波澜壮阔的一生,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要发挥影视作品在讲述党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润物无声中培育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破除教条化、功利化信仰,培养真学真信真懂的教师队伍

信仰不是升职加薪的“敲门砖”“垫脚石”,而是精神之“钙”、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党内存在一些“两面人”,在公开场合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背地里却不敬苍生敬鬼神,笃信风水、迷信“大师”。在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同样存在着这种“双面人”,在课堂讲信仰、在课下求鬼神,在人前说奉献、在背后谈利益,把马克思主义当成自己晋升的工具。这样一批装懂装信的人混入思政课教师队伍,不仅无法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反而会误导学生的信仰、观念,将信仰功利化、世俗化。因此,要培养“姓马”“信马”“学马”“懂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使其能够科学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姓马”必先“信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承担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最直接的工作,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最深、信仰最真的人,思政课教师的信仰是否坚定对学生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十分重要,只有真学真信真懂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传递给学生。

“信马”必先“懂马”。信仰不是迷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也不同于宗教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6]。要树立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要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感悟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坚定政治立场,在面对大是大非时能够保持清醒的认知,还要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储备,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

“懂马”必先“学马”。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经提出就永恒不变的,信仰也不是一经确立就不会动摇的。思政课教师作为青年学生信仰培育的主体不仅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要把“学马”与“学史”、经典与现实相结合,把理论教学融入党史教育中,在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和信仰建设的基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内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赋予时代气息的讲解,在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将其融入铸魂育人的全过程。

3.改变信仰教育边缘化倾向,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思政课堂

信仰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一旦这个开关松动或是脱落,思想上就会“偏航” “动摇”。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最活跃、行动最积极的年纪,这既使他们可以快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同时又为西方错误思潮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苏联解体、中东亚颜色革命的过程中,都存在着青年学生被蛊惑参与游行示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信仰教育的边缘化和缺失。

时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仍存在边缘化倾向,但这种边缘化已经不是课程设计上的边缘化,而是思想认知上的边缘化。自2011年起,相继出台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总体方案》,通过将思政课程列入必修课和专项配备思政课教师等方式提高了对思政课的重视。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边缘化的现象,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安排上思政课虽然被列为必修课,但在思想上并没有改变以往的观念,导致课堂教学和考核方式上仍然存在着边缘化的痕迹。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照搬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无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进行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划重点、给题库等方式力求全体学生及格,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老师讲了什么,只知道要考什么。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学生的信仰教育也就无手可抓、无从谈起。所以,要培育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信仰的产生与作用。在以往的信仰教育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灌输,因此当理论与实践产生差异时就会对自身信仰产生怀疑。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实践活动这一关键契机,构建校内与校外相衔接的信仰培育课程,形成学校和社会都讲党史、课上课下都讲信仰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切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引导青年学生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问题,在实践中培育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猜你喜欢
信仰党史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党史上的今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