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上善若水”思想的课程思政探索

2021-12-30 08:52徐国英钱海峰
科学咨询 2021年14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不争团队精神

徐国英 钱海峰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1)

诸子百家属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先秦文学部分,“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1]

老子的意思是说,水代表了世间最高尚的德行,是“圣人”的代表。因为水以最谦卑的姿态对人,善万物而无所取,滋养万物而不名。至柔,却克刚,以“不言”“无为”而无不为。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老子的上善若水理念,以水为喻,阐释了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哲学。在讲授这一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很自然地上升到对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老子说:“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其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老子认为一切强大的力量都是逐步积累起来。水并不抗拒外界的力量,而是通过“善下”来逐步吸收外来力量,不断强化自己,总有一天从量变到质变。“水往低处流”,但大多数人的行为处事与水正好相反,殊不知“高处不胜寒”,看上去威风十足,实则却要时刻战战兢兢、饱受严寒,处于危机之中。我觉得水的这种“善下”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突显了分则弱,合则强,团结合作的处事道理,小小的水滴聚集在一起便可成为汪洋大海。[2]

从古至今,最大最强的莫过于高山大海。做人应该像高山大海一样,拥有纳百川、聚细壤的胸襟和气度,不要刻意在乎别人的缺点,包容团结,积极进取,才能有所作为。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成为汪洋。大学生也应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善良的人像水一样,不与世间万物相争。水喜欢停留在别人不喜欢的地方,阴暗、潮湿,所以水最接近“道”。虽然水是最柔弱的东西,但是水能毁坏比它坚硬的东西,比如“水滴石穿”,柔可克刚。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洼、卑下的位置,不虚张声势。水宁可自己卑微,也不与世相争;宁可处在别人不喜欢的地方,也不会与别人相争,这样别人也没有什么怨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具有包容、宽容的品质,小溪、江河的注入,水都容纳它们。水还可以滋养万物,具有慈爱的精神。老子的思想是在育人,不仅仅是说道而已。人与人之间要学会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懂得忍辱负重,乐于助人,不争不比,没有忧患,顺应法则,顺应自然,自然诸事顺利。人生在世,最高境界是如水一般,滋润万物而不相争。若事事相争,丝毫不懂让步,人生该何其累?做人,应学会笑着让步。让步,不是怯懦,不是怂,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人格魅力的体现。教书育人是一件大事,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在处于青春期的职校教育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都得深入研究。本文通过从老子里借来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提出了要当好职校教师应具备的品德和方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何尝不是一样。不要为了一件小事斤斤计较。别人不懂你时,不要慌张,也不要大发雷霆,应该学会宽容、让步、理解,像水一样,不与世相争,以人为善,成就他人,成就社会。我们应效仿水的可塑性,根据不同的条件与环境改变自己,在艰难中等待机会,在困境中寻求发展。

二、上善若水,善能善治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一生都在学习。在学习中,我们要像水一样,善用其能,善治其物。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与能力,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至柔至刚地去攻克学习难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探究,认真考试、认真学习;根据新时期、新要求不断创新,让自己所学的知识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发展,追求更好的学习效果。

大学生要做好自己,认真学习,争取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当然,学习也少不了团队合作。什么是团队精神呢?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包含了与人的沟通、交流的能力,还特别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反而有利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其实,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以仁义挚诚为出发点,以荣辱与共为落脚点,集中体现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从中悟到仁就是得尊上厚、与人为善;义就是有责任感、有使命感,以大局为重,以小我成就大众,待人真诚,精诚团结。大学生要以学习为重,形成上善若水的团队精神,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以柔至坚,顺势而为

有人认为水的确有谦下、善下等高贵品质,但一味“善下”“谦下”,忍让退避,岂不是随波逐流,没有翻身出头之日。但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李白曾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千古绝唱。想象一下那种“抽刀断水”的豪兴,让人兴奋不已。虽然笔者不曾有李太白怨天愁地的纠结情怀,但这句诗充分体现了水的刚柔互济,同时揭示了柔能克刚的本质。水集“柔”于一身,“柔”正是老子所推崇的一个重要人生哲学。[3]

首先,“柔”是老子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水集“柔”于一身,突出体现了老子贵柔的思想。“水,至柔也,金,至刚也;水能穴之,金有损而水无损,是攻刚强者,莫之能胜于柔弱也。”普天之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击坚强的东西,也没有什么能胜过它。 “滴水石穿”“抽刀断水水更流”都说明了此观点。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里老子所谓的“柔弱”,并不是通常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而是其中包含有无比坚韧的力量。

其次,“柔”体现在人性上便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屈能伸、游刃有余。人生退步,则海阔天空,正是柔韧才表现了人格中的真正力量。

再次,水为至善至柔至无形。无论外力如何变化,水则永远顺势而为,不予抗争。但万物规律刚不可久,盈不可守。一旦外力减弱,水则锐不可挡,汹涌而至。在老子看来:水的柔弱只是表面。它遇石则绕、遇堤则停、入渠而顺,它永远都只卑下地向着低处顺势流去,好像不懂表现、不懂逆反。然而,它也并非无能,更非甘愿受人摆布。它只是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当它的承载超出它的极限,你会看到,它将无所畏惧地释放出它惊人的力量。它能在瞬息之间冲坝毁堤,将山川夷为平地,也能以弱小之身凭着坚定的毅力滴穿磐石,无所不能,纵是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无法阻挡它力量的爆发。人生如水,就要做到谦退,礼让,坚韧,能屈能伸。但只有这些依然不够,一味地退避并不是长远之计,必须要寻找对手的弱点反攻,所谓的柔能克刚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水的谦下、善下、柔德并不与老子的清静无为相违背。清静无为并不是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一切各安天命,不去奋斗抗争。老子的无为实则是善为,是去寻找一种合理方法的有所作为。顺应自然之道而知进退,就已经是有所作为,而且是最好的作为。通过“无为”来达到“无不为”正是老子倡导“无为”的最主要目的。老子所讲的“无为”完全是在强调应“善为”,即应善于用“无为”的方法去作为。“无为”只是善于作为的人用来达到“无不为”这个最终目的的最佳手段。

虽然现代人们也不必做这种“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但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时刻谨记“上善若水,如水人生”。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还要有一种大爱之心。在新时代里,当代大学生应努力使自己成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型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不争团队精神
张之洞的“三不争”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研究
上善若水
艾草
《上善若水》教案
上善若水(之三)
不争与争
杨三明:上善若水,求变者通
编者的话
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