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构建活动平台 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究

2021-12-30 08:52王雪梅
科学咨询 2021年14期
关键词:国学思政高职

邓 婷 王雪梅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1731)

高等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职业技术培训,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除了技术实践教育以外,还要进行人格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在价值、情感、能力等方面比较完整的人。为此,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教学载体,旨在通过认识文化、继承文化、发扬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教育目标,并就高职院校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以及其落实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修养

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很大,有抽象的,也有有形的,如书法、绘画、国学经典、精神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然而,高职生入学成绩偏低,文化素质较差。很多学生进入高职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而思政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很注重对自身约束能力的培养,古语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此,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我们将课程思政进行有机渗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还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实现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依据现如今社会的发展来看,很多学生对于传统礼仪、传统文化已经遗忘殆尽。近年来,大学生社会不良行为视频频繁增多,导致人们对大学生的印象越来越差。传统文化不仅涉及思想教育、人文教育,还会涉及到文化、礼仪、品格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课程思政作为德育培养的重要学科,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课程思政内容为辅助,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课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完善课程思政指导纲要中的教学目标。

(三)有利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人才和人才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智商之间的竞争,更多的是能力、品德方面的竞争,对学生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传统文化作为一门思想教育学科,作为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认识生活的有效途径,能使学生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思政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树立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还可以创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的探索分析

(一)融入国学经典,健全思想,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等。那么,为发挥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育人的价值,我们可以融入国学经典,从思想入手,在思想教育引导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走进国学,诵读经典,感悟道德”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健全思想;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国学经典名句进行翻译抢答,并以小组为单位,抢答多者,且翻译正确无误,认识精准的为优胜选手,如以下经典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学生能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品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文化传承和发扬为载体,及时导入思政教学中“道德及其变化发展”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使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在健全思想、树立是非观、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认识道德的起源与本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认识国学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和道德品质。[1]

(二)开展实践活动,知行统一,培养民族文化自信

《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到: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实践探索、活动探究,培养民族文化自信,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传统节日文化为载体,开展“走出校园,理解中国精神”的活动。例如,在端午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制作粽子,和空巢老人一起过端午节,传递关怀和爱心,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也可以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核心,开展实践活动,设计调查报告,如:1.你认为什么是中国精神?2.如何理性爱国?3.爱国该如何表达?4.如何传递中国精神?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访,在社会人员调查中,了解不同人心目中的中国精神,然后整理报告,探索弘扬中国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渗透,培养学生知行统一,培养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完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三)利用网络手段,创新平台,强化民族文化自信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为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在认识文化、理解文化、发扬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对思政知识内容的认识,教师可以网络手段为载体,创新活动平台,发挥新兴媒体的优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学进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网中增设文化教育专栏,以传统文化为思想内容,向学生展示中华饮食、中医养生、中华服饰等。为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优秀诗篇并在歌曲中融入,或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增加汉服设计元素。这在文化创新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利用网络手段,创新交流平台,定时为学生推送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成立文化小组,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传播文化。然后,教师还可结合思政内容“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在创新文化传播途径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创新是时代要求的涵义,培养其创新素养。这样既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强化其民族文化自信心,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其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2]

(四)开发特色教材,开阔视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整体素质,教材的运用是关键。在教学的时候,为提高民族文化自信,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我们可以开发特色教材,开阔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思维,在多变、灵活的教材设计中,解读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融合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当地人们优秀的传统美德以及当地特色文化、校本关于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材于一体,围绕这一核心主题进行资源整合,以主题+活动的形式丰富优秀文化思想内涵,创新活动平台,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了解史实、认识生活等为前提,进行资源开发,从而融合思政内容中“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的知识点,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场景来诠释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让思政内容在传统文化中扎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学生自我修养,提高整体素质,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有着良好的助推作用。为此,教师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通过国学经典的融合、实践活动平台的搭建、网络手段的运用、特采教材的开发利用等,创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在文化中融入思政,在无形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国学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垂”改成“掉”,好不好?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