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运用于静脉输液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1-12-30 12:20郑莉兰涂发妹
全科护理 2021年17期
关键词:输液静脉护士

郑莉兰,涂发妹,凌 华,刘 思,宋 琦

静脉输液因其具有输液时药物不需经局部吸收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快、作用迅速等优点,已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给药方式[1]。我国超过80%的病人在住院期间接受不同形式的静脉输液治疗,而且治疗往往持续到出院[2]。但随之而来的输液风险也同时存在,如感染、静脉炎、药物外渗等静脉输液不良反应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用药差错威胁着病人安全,增加医疗支出。因此,如何规避输液风险、规范输液流程和操作、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电子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医疗”时代的强势迈进,各大医院都致力于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输液流程,加强管理。本研究对国内外信息技术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信息技术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运用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护理信息化现状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学信息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医院相关部门的信息收集、分析、储存以及交换等功能[3]。信息技术与医学领域相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4],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信息技术开始运用到护理领域,在此期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研发与应用了医院护士电子排班系统,之后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例如医嘱处理、护理执行单的自动生成、电子病历、病人监控等[5]。将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后,实现了全程跟踪医嘱执行过程,能更简便地获取、录入病人各种医疗数据信息,减少了护士抄写工作及来往护士站与病房之间所花费的时间,明显优化了护士工作流程。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入发展,社区家庭护理模式也被逐渐改变。瑞典自1997年开始实施ACTION(Assisting Carers using Telematics Interventions to meet Older people′s Needs)项目[6],这是专业护理从业人员通过使用一个集成的可视电话系统,为社区年老体弱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照顾者提供基于网络的教育项目,旨在为他们日常生活和健康保健提供帮助。Huang等[7]应用远程信息平台来监测老年人血糖、血压等指标,以提高老年人保健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在国内我国苏州沧浪区于2003年首创了“虚拟养老院”,其显著特点是将信息化引入居家养老服务中,建立全方位、信息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8]。杨晓晴等[9]通过医院HIS系统构建肿瘤病人出院信息平台,护理人员能及时捕获记录出院病人病况的信息,同时该平台可与社区实现部分对接,为保证肿瘤病人治疗、护理的延续性提供可能。

在健康中国、全民健康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中国2030战略研究报告强调,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国民健康信息服务。实施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2016年《守护针尖上的安全——中国输液安全与防护专家共识》强调了要进行静脉输液信息化建设[10]。

2 静脉输液信息化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上现有的输液基站产品将输液设备层叠放置在支架上,输液基站通过有线局域网或无线局域网与运行病人数据管理系统的HIS终端计算机相连接,同时支持输液治疗和病人数据管理。2001年费森尤斯卡比公司开始推出协奏曲重症监护室(ICU)输注工作站,代表了当时输注工作站的最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2003年德国贝朗医疗公司研制开发出的Fm System,开创了输液治疗与输液监护统一管理的新模式[11]。之后移动数据终端(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盛行于静脉输液治疗中,身份的核实、静脉输液信息的提供,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近年来远程静脉治疗系统逐渐延伸至社区家庭,为静脉治疗延续性护理的实现提供了便利。借助远程视频监控设备,减少了居家肠外营养病人由于碰到小问题不能自行处理需返回医院的费用,及时发现与静脉输液有关的脓毒血症早期症状,以及病人和家属由于长期输注的焦虑情绪,有利于病人日常营养的补充,纠正不良情绪,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12-13]。美国心脏协会评估到溶栓的不及时是病人出现严重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重要原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指南中已经认可了远程静脉溶栓的作用。Dutta等[14]研究指出远程溶栓给予正确指导意见的效果要优于电话咨询。Galligioni等[15]介绍了一种运用静脉化疗病人的安全治疗移动系统和管理口服抗癌药物的监视系统,在保证病人隐私、实时交流指导方面均显示具有良好的性能。

3 静脉输液信息化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传统的输液过程通过医生开出处方,等待药物配制,护士配好药物呼叫病人姓名,核对无误后输液,常由于身份核对路径繁琐,核对环境嘈杂,药品输液信息手工抄写花费时间,使得输液过程工作效率低,病人满意度差。因此,如何将护士从低效率的输液流程中解放出来,提高输液工作效率和输液准确率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袁勤[16]较早地将信息化与静脉输液结合起来,他介绍了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其集中输液病人信息登记界面、统计查询界面、叫号信息管理界面等为一体,实现查询、防止液体错输、维护输液秩序等功能。陆瑶华[17]从配药系统出发,将注射剂配伍审查系统(PASS.Ⅳ)嵌入静脉输液配制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管理平台,及时自动高速地过滤静脉药物配伍,明显提高了药师审核医嘱的工作效率,使静脉药物配伍的适时药学监控得到实现,确保病人从源头上用药安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VAS在其基础上实现了用药医嘱的自动审核,智能化摆药贴签,加药混合配制、成品分拣及打包运送,向系统化、自动化、多功能转变[18]。朱晓萍等[19]针对临床上易发生的错误用药问题与信息科合作建立了高危药物信息化防火墙,当某病人为青霉素过敏者,而护士误将青霉素药物信息发送到药房时,电脑会自动提示“该病人为青霉素阳性”;当护士发送电解质药物时,系统会提醒护士注意输液速度。吉莉等[20]报道将移动通讯技术运用于急诊输液室,使得输液环节从开出医嘱、药房取药、操作前身份核对到操作中及操作后的痕迹查询实行全程监控,形成一个闭环流程链,有效地实现了急诊输液的精细化、智能化安全管理,提高输液质量,确保输液安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PDA在医院HIS系统中的应用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如病人身份确认、处方查询以及护理数据统计等[21-22]。基于PDA条形码编码全球唯一和具有快速读取各类标准一维条码功能的移动数据终端PDA,使得护理人员在短时期内能准确匹配病人身份,提高工作效率。卢道兵等[23]将移动数据终端应用在医院门诊输液中,减少了病人输液前等候时间,降低了护理差错发生率,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众所周知,更换液体不及时是静脉输液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医院病人待药物输注完毕后按呼叫铃更换液体,护士需巡视病房,而且常出现几个呼叫铃同时响起的情况,使得病房护士发生药液更换不及时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护士工作量,而且易使病人产生不满情绪。输液泵和微量泵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输液过程,但是对于普通病人而言,仍未能为其提供较为精准的输液护理。解放军某医院将输液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医院HIS系统,将病人输液信息提供给输液监控管理软件,输液袋挂于输液终端监控报警器上,通过无线局域网实时将输液情况显示在护士站输液信息显示板上,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病人输液的监管任务。运用此系统后,护士的工作量明显减少,与输液有关的投诉案例减少80%[24]。

输液质量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定期对临床静脉输液进行质量督导是安全输液的必要措施。曹名云等[25]将基于IPAD的移动静脉输液质量管理系统运用于临床,其可以查看需检查的病区及检查项目。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以文字、图片或文字+图片的方式实时录入、保存并提交,系统可自动将检查结果与静脉输液质量管理标准的各个指标进行比对及统计分析。同时各护理单元检查完毕提交数据后,可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自动生成月、年等某一时间段内的汇总表及折线图,清晰地反映各护理单元的检查情况及动态变化趋势。实施此系统后,护士输液工具与输液通路选择的正确率、血管通路固定的正确率及病人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与输液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下降。

4 结论

在医疗护理领域,传统的监护手段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人性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医疗监护需求。医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醒着广大医务人员可运用此技术来改进医护工作以及居家静脉治疗护理照顾模式。从目前检索的文献来看,信息化运用于国内静脉输液的报道还是比较少见的,而且侧重于换药模式的改进。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延续性护理的发展,信息化之下的居家输液模式可作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输液静脉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儿童右室流出道微静脉性血管瘤1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在美国当护士的酸甜苦辣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