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方法探究

2021-12-31 21:13张翼飞
考试周刊 2021年89期
关键词:情感态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

摘 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实践所提出的指导建议,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实践中应从三个维度确立教学目标。相较于其他两个维度教学目标而言,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虽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有所涉及,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直以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文章以新课程改革作为研究背景,把提升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效果作为研究目的,立足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并将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作为举例依据展开分析。以期能够为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利的教学理论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一、引言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以体验、内化的形式而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科教学实践所提出的教学指导要求之一,而教师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措施,所以基于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围绕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理论研究。在理论角度上有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理论的丰富,在实践角度上能够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提供实践指导。

二、准确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于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具备极强的指导意义,所以教学目标的准确预设是保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效达成的基础。就数学学科而言,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资源,但这种资源属于隐性的教育资源,需要教师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对此文章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教师应重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基于教材文本预设的教学目标,一直以来数学教材的编制均是以传递知识为主要目的,但经过多年的教材改革,教材中加入了许多数学史、“读一读”等学习内容,这一类学习内容往往不属于中考的考试内容,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但这一类学习内容是数学教材文本中最能够凸显情感因素的一类知识,例如,图1所示,教材文本以《漫长的历程》为题介绍了人类认识负数的漫长历程,通过阅读图1内容可知我国对负数的认识相较于印度、德国等国家更早。利用这一教材文本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为:学生能够感知数学知识相互转化的特性,强化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图2所示,图2为教材第二章导读文本,简短的一句话不仅揭示了学习负数的重要性,同时也提示了本章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利用这一教材文本教师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预设为:通过数轴帮助学生养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图形的美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而后,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将预设的教学目标酌情融入,从而在明确预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利用教材文本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丰富。

第二,基于数学教材挖掘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情感因素。如果将数学教材作为内源性质的情感因素,那么日常生活实践则属于外源性的情感因素。挖掘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情感因素能够为提升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外源性的情感因素易于学生内化和理解。例如,在“平移”的课堂教学中,教材呈现了电梯与高铁图片,用以启发学生对平移的理解,而在具体的生活之中升国旗、传送带等也属于平移运动,教师则可预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学生空间观念与观察能力的培养,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第三,利用数学史中所涵盖的情感因素预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此本节设计了数学史教学目标模型,如图3内容所示。

由图3可知,数学史由数学发展历史、数学人物与数学小故事组成,教师在预设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基于數学史结合新课程改革对数学学科教学提出的指导建议科学预设教学目标。

三、合理开展实验活动

课堂实验活动是师生开展课堂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同时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实现有效交互创设良好的“教”与“学”环境。

(一)设计课堂演示实验

一直以来,演示实验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且具备操作简单、形象直观等诸多优势,有助于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但若想发挥出演示实验的育人价值、优化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教师在演示实验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设置认知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教学中,拟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的问题,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备课环节,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软件将一张完整的图片分割成9宫格,然后打印裁剪成9张长方形纸。在新课导入环节中将9张长方形纸组合粘贴在黑板上,将其比作教材中的“电视机”幕墙,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与班内同学交互探讨幕墙的面积,探究过程见下述。

师:已知每一个小长方形的长为a,宽为b,如果将组合后的长方形幕墙看作一个长方形整体,那么大长方形的长为多少?宽为多少?

生预设:长为3a,宽为3b。

师:大长方形的面积为多少?

生预设:3a·3b。

师:同学们看黑板,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长方形是由9个小长方形组成的,那么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ab,9个小长方形面积为?

生预设:9ab。

师: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推理过程思考一下3a·3b是否等于9ab呢?

生预设:相等,两个式子都表示了大长方形的面积。

而后教师基于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进行3a·3b的计算,具体计算过程见下述:

3a·3b=3·3·a·b=(3×3)·(a·b)=9ab

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9个小长方形组成一个大长方形的过程,相较于教材给出的电视机幕墙更具视觉效果。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交互开展课堂探究,使学生理解3a·3b=9ab的过程由最初的具体问题逐步过渡到教材中的具体知识点。

(二)组织开展分组实验

教师应重视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为学生亲自实验创设契机,通过分组实验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苏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实验室”与“议一议”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创设了前提条件,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具体例题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分组探究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例如,在“乘法公式”的教学中,教材中的“数学实验室”给出了三个问题,由三个问题推理出了平方差公式(a+b)(a-b)=a2-b2。基于“数学实验室”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则可组织学生开展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过程设计见下述内容:

实验准备:教师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数学实验室”图9-6准备一张正方形纸片,并随机取一个边长小于正方形纸片边长的小正方形,裁剪小正方形,而后在剩余的正方形纸片上涂绘阴影。见下图4、5所示。

实验过程:首先,教师组织班内学生遵循小组合作分组原则,以4人为一组对班内学生进行分组。其次,教师结合教材中的三个问题为各小组下达实验任务,问题①,正方形纸片剩余阴影部分的面积;问题②,裁剪并组拼剩余阴影部分纸片,说出你发现了什么;问题③,试着思考正方形纸片剩余阴影部分面积的其他计算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各小组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开展讨论,在小组实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操作自己手中的正方形纸片,组内学生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合作探究问题。

教師板书+讲解:

a·a=a为大正方形纸片最初的面积;

b·b=b为裁剪的小正方形纸片面积;

所以剩余阴影部分面积可以表示为:a-b。

如果将剩余阴影部分面积组拼成为一个长方形,那么长方形的宽则为(a-b),长则为(a+b),则阴影部分面积为(a+b)(a-b)。a-b与(a+b)(a-b)均能够表示剩余阴影部分面积,所以则有a-b=(a+b)(a-b)。如果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验证a-b=(a+b)(a-b),则有:(a+b)(a-b)=a-ab+ab-b=a-b。

(三)重视呈现虚拟实验

部分数学实验活动受教学条件与教学时间限制,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为班内学生展示,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课件等形式利用多媒体大屏幕为学生呈现个性实验,在强化学生学习体验的基础上助力情感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学习“线段、角的轴对称性”过程中,苏教版教材“读一读”内容“倒过来想”,意在揭示逆向思维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设计课件将司马光砸缸微视频(空间意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逆向推理意识)及其他学习内容融合成为一个教学课件,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播放,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探索的科学习惯,在养成学生逆向推理意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与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从“正向”“反向”两个角度考量。

四、个性利用科技生活

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与科学知识和人类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个性利用科技前沿、社会热点以及生活实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责任感,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应用客观辩证的态度去看待知识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文章建议教师能够打破教材的局限性,适当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技前沿与生活实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责任感。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过程中,教师可整理关于勾股定理相关的数学史或生活实例,如:1955年希腊发行的邮票、普林顿322的古巴比伦泥板、赵爽弦图和折竹问题等。以折竹问题为例,教师可通过课件的方式还原竹子折断的过程,而后利用课件显示《九章算术》折竹问题,与班级学生共同探究解答折竹问题。问题及解题过程见下述:

例题:今有竹高一丈,末折抵地,去根三尺,问折者高几何?(1丈=10尺,竹梢至竹根3尺)

解:绘图见图6所示。

已知竹子于A点折断,竹梢点B抵地,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设AC=x尺,则:

AB=(10-x)尺,

由勾股定理得x+3=(10-x)2。

x=4.55(尺)

待折竹问题讲解之后,教师结合生活案例呈现同一类型题目,鼓励班级学生自行解答,在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勾股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中应侧重于通过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基于数学教材文本与生活实践中所隐含的情感因素,同时重视深化学生对知识内涵的感受。文章的理论研究内容仅代表个人的浅见,本质上在数学学科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的情感因素,文章并未一一罗列,仅论述了具备一定代表性的情感因素,期望文章的理论研究内容能够为促进数学学科教学实践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提供有利参照。

参考文献:

[1]陈婷.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J].贵州教育,2021(12):36-37.

[2]周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8):77-78.

[3]苏仕旺.谈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1):99.

[4]胡纪录.谈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3):88.

作者简介:

张翼飞,江苏省南京市,江苏省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情感态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
2016年重庆中考语文试卷简评
高中体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