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博爱文化育人的思考和对策*

2022-01-01 13:12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蔡锦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
关键词:博爱思政课育人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蔡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据统计,2020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44所,特殊教育在校生共88.08万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共有6.62万人[2]。从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和在校生数据可见,特殊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结合特殊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思政课需要发挥好立德树人的作用,尤其将博爱文化这一特色校园文化深度、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

一、博爱文化在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的现状

(一)思政课的人文关怀精神得到彰显

特殊教育院校在读学生构成上,拥有一定比例的残疾学生以及未来立志从事于特殊教育或残疾人事业的大学生。博爱文化,包含了对残疾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以及对所有人的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的“博爱”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博爱观[3]。在校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能够感受到课堂上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内容。例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能够感受到思政课关爱残疾人、关心工人安全生产和关怀社会中其他弱势群体等体现的丰富人文精神。这种人文关怀与特殊教育院校博爱文化的教育理念高度一致。学生通过学校的思政课熏陶,感受到了博爱文化的教育,这种教育会伴随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并得到继承和发扬。同时,这样的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告别了以往的沉闷乏味,将博爱的人文情感关怀融入到课程中带给学生。

(二)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得到提升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崇高使命和目标,而高校文化育人的基本任务是要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课堂教学隶属于校园文化,对学生而言“精神”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4]。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阵地,思政课承担着特殊教育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学生不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课堂上通过文化育人还为在校大学生特别是残疾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课堂教育,尤其是融合教育理念下的思政课学习,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博爱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社会的高尚情操和价值内涵。正是利用思政课这种实施生命教育、爱的教育的良好载体,让在校大学生感受到博爱文化的一种境界,培养了青年人的大爱精神,文化育人的功能得到了发挥。

(三)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得到丰富发展

陶行知一生提倡“爱满天下”,他把“博爱”贯穿于整个生命之中,“博爱”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深层内核和意蕴[5]。当前对于特殊教育发展的认识,包括融合教育背景下残疾学生要融入到普教课程中接受教育,从而实现学业能力的提升,以此不断地融入正常社会。近年来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发展,教育者更加关心残疾大学生个体差异与现实困难,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帮助他们排忧解惑。在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的改革中,对课堂上包括残疾大学生在内的个体差异实现了平等与尊重,同时教育工作者利用一堂堂有“爱”的思政课为这些大学生群体营造了适合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和融入社会的教育氛围。积极、主动地帮助残疾大学生等在内的不同学生个体,展现思政课博爱文化的价值,使得这门课的教育理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二、博爱文化融入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存在问题和原因

(一)博爱文化育人理念有待转变

博爱教育的理念,是用“爱的教育”让全体师生内心生发出博爱的种子,进而不断地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让学生体会博爱文化的光芒。然而,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当前,部分大学生乃至一些教师在思想观念上仍存在着博爱文化意识淡薄,他们可能有时更关注个人的发展和利益,而往往忽视了课堂上需要得到关怀和帮助的他人,例如残疾大学生在课堂学习和生活上更需要得到真正的关心和帮助。

(二)博爱文化教育开展不均衡

因为专业不同的原因,特殊教育类相关专业学习和实践,直接跟残疾人教育、融合教育息息相关,比较容易感受并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的博爱精神。因此,从这个层面而言博爱文化教育在特殊教育类相关专业中开展较好,但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和传播还有待提升。此外,融入博爱文化的课程设置有待针对性加强,可对低年级学生如新生入校时或大一学期更多地开展博爱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教育熏陶,对中高年级学生如毕业生在就业育人中,更多地开展博爱文化的传承教育,让他们进入相关工作岗位时将博爱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

(三)博爱文化教育创新有待加强

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应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宗旨[6]。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上谈及博爱文化,有必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实际需求,将博爱文化内涵在课堂上深入发掘,在这一层面目前思政课需待加强。当前,挖掘博爱文化的内涵,没有和思政课程的育人理念深度结合,与教材上的教学知识点结合,以及与学生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文化育人的功效还有待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上,融入针对课程教学的创新思考还较为欠缺,因此需要加强针对性,立体化展现思政课所能蕴含的博爱文化。

三、博爱文化融入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博爱文化,深入挖掘博爱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与当前社会形态和社会现实发展相关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进一步发展[7]。近年来融合教育不断发展普及的背景下,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融入博爱文化教育,可以体现一所高校对身在其中的学生个体的关怀和大爱,体现学校思政课教师爱生、爱教的高尚情操,更能够感染在校的残疾大学生,激发其自强、拼搏、创新的精神。因此,在思政课堂上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博爱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加强课堂内容和博爱文化的交叉、关联,势必彰显博爱文化在特殊教育院校的巨大价值。(2)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博爱文化的普及和深度融合。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目的,除了将教学内容利用讲课或者实践等形式传授给学生,还会将思政课教师的价值观和个人情感态度传递给大学生。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更新以往的教学理念,加强对新时代融合教育潮流下思政课求改革、要创新的认识,进一步挖掘博爱文化在思政课堂的教育内涵和结合点,从课堂上做好一种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从而加强博爱文化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发挥思政课的文化育人功能。(3)结合师德教育,实现博爱文化在师生间传承发扬。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对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的满意度高低,与思政教师队伍的水平存在必然关系。一支具备高素质、高水平和高尚情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课堂上普及和传播博爱文化,会让在校园求学的残疾大学生或者未来希望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在校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博爱精神。思政课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博爱文化融入课堂,也体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追求课程文化创新的“工匠精神”。因此,加强博爱师德教育有助于特殊教育院校博爱文化在师生间继承和发扬。(4)深入挖掘,开发博爱文化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大学生认知特点,针对性地发掘博爱文化与教材内容、时事热点以及学生真正关心的契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将博爱文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法规、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作家的经典论述、中华传统文化、党史、新中国史和红色教育资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广泛联系起来,通过加强教学设计,不断地将博爱文化在课堂上更好地融入和传播,以此引导大学生不断地体味和感悟博爱文化。(5)善用“大思政课”,将博爱文化教育与时代同频共振。目前,思政课上最鲜活的讲授内容,就是新时代中国人民已经创造并正在继续创造的时代伟大奇迹。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无数医务工作者成为“逆行”的白衣天使,争分夺秒,与死神抗争,用责任与担当诠释了对生命的博爱;在脱贫攻坚战中,无数基层一线党员、干部将贫困群众视为亲人,舍小家为大家,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甚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在消除绝对贫困之路上展现了博爱的精神;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高校都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学生可以在思政大课中学习我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感悟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家国天下的博爱情怀。在思政课堂上讲好与时代精神一致的博爱“大思政课”,大学生们一定愿意听且喜欢听,一堂有“爱”的思政课也会鲜活起来。

四、结语

博爱文化在特殊教育院校的校园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办好特殊教育”要求,国内特殊教育院校应当成为一所有“爱”的大学,其思政课堂融入和传播博爱文化势在必行[8]。一堂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充满博爱文化的思政课,会感染和熏陶包括残疾大学生等群体在内的所有在校学生,对于特殊教育院校思政课的发展创新也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博爱思政课育人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善解孤独所以博爱
博爱之歌
“抠门老人”的博爱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