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御史何群

2022-01-06 09:42慧绘
文史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遗稿取士宗皇帝

慧绘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大学者石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国子监刚开设的太学主持讲学,四方诸生来学者数千人,一时盛况空前。第一天开讲石介头一句话便问堂下众儒生:“你们知道有一个来自西蜀的士子何群么?他日夜思考的就是关于仁义礼乐的学问,却不顾自己的缺衣少食,饥寒交迫……”大家听了,都把景仰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远处角落里一位衣衫破旧、却穿戴整洁的年轻人身上。原来他就是来自果州(今四川南充)西充县的何群。《宋史·隐逸列传上》讲他“嗜古学,喜激扬论议,虽业进士,非其好也”。就是说何群千里迢迢来大学听课,并非为了考取功名,而是为了求真学问。当时何群听了他所尊敬的石介先生(与孙复、胡瑗一道并称为“宋初三先生”)的鼓励,愈加发奋,仅在京城求学的一两年间,便写下数十篇文章,主张经世致用,反对浮夸学风与惰慵官风,“因请复古衣冠”;又以平民身份向皇上建言,称科举以赋取士,是造成上述学风、官风的主要根源,请求废除以赋取士的制度。石介对何群的建言十分赞同。当时正是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主持“庆历新政”时期,各方建言献策虽多,仁宗皇帝都能认真对待。他将何群这位来自僻远地方的普通士子的上书交朝臣讨论。《宋史·隐逸列传上》说,当讨论到何群的建言时,许多谏官、御史都大力反对,理由是进士科以赋取士,自隋唐来已实行300余年,“将相多出此”,“且祖宗行之已久,不可废也。”何群听到自己的建言被否决,痛哭失声,“取平生所为赋八百余篇焚之”,表示从此与科举绝缘。太学讲官叹惜何群的“賦既多且工”,认为焚烧实非理性之举,便将他逐出太学。其实何群在京师的建言献策以及私下里谈话,都自抒胸臆,且多切中时弊,因此被诸生呼为“白衣御史”。到了仁宗嘉祐(1056—1063年)年间,龙图阁直学士何剡因何群虽隐居于果州,却一如既往关心国事,便上书皇帝请求赐何群以“安逸处士”的名号。“处士”就是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只是皇帝的赐号下来时,何群已离开人世。益州知州赵抃在翻检何群遗稿时发现,其文“有益时政”,“非若茂陵书起天子侈心也”,也就是说,何群在自京城返乡隐居的十多年里,所写的文章对时政很有帮助,而且敢讲真话,不曲意阿从,不像司马相如那样粉饰太平煽起汉武帝自满自大之心。赵抃于是将何群遗稿上奏给仁宗皇帝,希望能对治国理政有帮助。西蜀在野知识分子何群身在江湖,却心怀天下,一生都心系国事,积极向国家建言献策(不论采纳与否,都未间断过)的故事,后来被载入正史,传诸后世。

猜你喜欢
遗稿取士宗皇帝
慢半拍儿见皇上
刘盼遂先生《世说新语》整理成果的发表过程及遗稿的下落马千里
神童与诚童
从北宋科举制度的变革看洛蜀党争的起因
作为音乐史家的阿多诺
——论《贝多芬:阿多诺音乐哲学的遗稿断章》的未竞与超越
敦煌研究院新入藏李浴敦煌遗稿的内容及其价值
两个神童
两个神童
曹丕、曹植兄弟文学掾属考论
白鹿洞规、书院科举与作为事件的书院文本——以明李龄《宫詹遗稿》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