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离床活动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1-07 06:20肖娜王新亮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23期
关键词:患肢置换术髋关节

肖娜 王新亮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510180

髋关节是人体主要负重关节,受力机制复杂,多种原因都可造成其损伤与病变,常见的髋关节疾病如股骨头坏死、类风湿性关节炎、退变性髋骨关节炎等,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1〕。目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逐步发展完善,已成为临床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主要手段〔2〕。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5万人实施人工关节手术,其中髋关节置换术占比高达60%,受人口老龄化进程和规范化手术技能普及的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得到患者广泛认可,未来髋关节置换手术量将继续增长〔3〕。髋关节置换术虽临床效果良好,但仍存在诸多并发症状,轻则影响疗效、预后,重则可危及患者生命,围术期护理及康复护理是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的关键〔4〕。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离床活动并积极进行康复锻炼,既能保证手术治疗效果,又能减少相关并发症,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5〕。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离床活动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成功实施髋关节置换术;认知功能良好;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康复护理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术前合并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压疮、腹胀、便秘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研究配合度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支持此研究开展。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术后行常规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床上功能锻炼,内容包括:①术后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麻醉作用缓解时实施被动肢体按摩及肥肠肌挤压;②6 h后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踝泵功能锻炼及股四头肌收缩运动;③术后1~3 d,酌情进行直腿抬高、抬臀、患肢水平外展、股四头肌收缩等功能锻炼;④术后5~7 d,进行床椅转移、床边站立、坐凳训练,指导患者使用助步器行走。

1.2.2 干预组 术后床上功能锻炼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早期下床活动。护理措施:①术后第1天指导患者床边坐起,保持床边坐位30 min。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向患侧移至距床沿约30 cm处,床头摇高约40°~60°,固定患肢外展位下在床沿坐起,背部横放小凳,中间夹软枕以保持患肢外展位,可在足下放置小凳保持舒适体位,指导患者手拉吊环、背靠软枕,注意屈髋不能超过90°。②术后第2天指导患者下床活动。下床前准确评估患者生命体征、肌力恢复情况,在生命体征平稳、肌肉力量恢复,患者自身愿意且解决疼痛问题基础上,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协助患者完成X片检查,结果无异常,确定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渗血,指导其行走锻炼前30 min服用止痛药物,检查患者踝关节力量,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力量,腹部力量,腰背肌力量,颈部肌肉力量,双上肢肘部力量,以确保患者下床活动适宜、耐受良好。③术后第3天指导患者床边站立,患肢一侧移至床边保持外展中立位,下床时用肘关节做支撑保持手术肢体与躯体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患肢扭曲,屈髋不能超过90°,健肢着地后站稳,双手扶助步器保持身体略微前倾,床边站立30 min并做深呼吸。④术后第4天起准备一把55~65 cm高的扶手靠背椅子,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头晕,护理人员联合患者家属协助其坐在椅子上,注意做好保暖措施,如有插管需检查是否固定妥帖,指导患者保持坐位深呼吸、有效咳嗽、屈伸踝关节,酌情增加抬腿角度和频率,做踩单车功能锻炼,每次坐50~60 min,每天2次。⑤术后第5天指导患者使用助步器下地行走,注意环境安全、无障碍物,嘱患者着合体衣裤,调节助步器把手,患者肘部屈伸30°,身体站直,双眼平视前方,双手握住把手在助步器支撑下重心前移,先迈健肢,缓慢、小步移动患肢。

1.3 疗效评价

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统计护理期间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腹胀、便秘、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记录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红细胞沉降率、白蛋白等;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干预前后患者基本生活自理能力〔6〕,包括10个项目、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好,对他人照护依赖程度越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老年模块(WHOQOL-OLD)评估患者生活能力〔7〕,涉及生理健康、心理状态、独立能力和社会关系4个领域,均为正向评分,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者康复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康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n(%)〕

2.2 两组干预后实验室相关指标

干预组实验室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后实验室相关指标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干预前两组Barthel指数、WHOQOL-OLD评分差异不大。干预后干预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评分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在骨科临床中应用广泛,可有效缓解或消除患者髋关节病痛,而术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则是促进其快速康复的关键所在〔8〕。传统的术后康复护理医生与治疗师合作性较低,功能训练开展缺乏系统性,不尊重个体差异、不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容易导致患者关节愈合不良,发生肌肉萎缩或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加重患者生理与心理负担〔9〕。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快速康复理念,即在围术期减少患者应激、早期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以促进康复,在骨科临床应用中获得一定效果〔10〕。有研究显示,快速康复训练能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从而促进髋关节功能的恢复〔11〕。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期早期离床活动不仅能减少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增进护患信任关系,还能极大地提高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有利于延长人工关节使用寿命。

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受年龄影响身体肌力、耐力都较差,生病或手术后日常活动量骤减,而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却不适宜长期卧床,早期离床活动对其功能恢复极为重要〔12〕。老年患者术后肢体不能负重,失去正常活动能力,通常在术后5~7 d才开始下地站立,尽管康复期进行床上功能活动也处于卧床状态,无法有效避免压疮、腹胀、下肢静脉血栓等相关并发症〔13〕。卧床状态下患者肌力得不到活动锻炼,可能逐渐发生肌肉萎缩,引起软组织挛缩和关节僵硬,肌张力随之降低,最终导致关节脱位,严重阻碍肢体功能康复。消化道蠕动功能减弱,患者常会发生食欲降低、恶心、腹胀、便秘等,同时抗病能力降低,排尿不畅还会加大泌尿系统感染风险〔14〕。各种并发症可推迟患者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甚至使其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急剧下降〔15〕。

大量研究认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24 h可开始床上功能锻炼,术后5~7 d才适宜下地站立,而本研究干预组患者经全面评估术后第2天即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进行床边坐起、床边站立、床椅转移和下床行走,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在限制患者髋关节活动度、活动量前提下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功能锻炼。早期离床活动可以满足老年患者心理预期,可使其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减轻顾虑。另外,适度、适量的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活动既能防止肌肉萎缩,又能缩短肢体功能的恢复时间,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早期离床活动时患者患肢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且避免了胃肠蠕动减弱,可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风险。本研究表明,在早期离床活动干预下,干预组患者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康复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干预后干预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离床活动能有效提高患者基本自理能力,积极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行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康复期间早期离床活动干预能够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与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患肢置换术髋关节
髋关节活动范围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