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缓释肥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

2022-01-10 03:08朱文荣全坚宇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叶色穗肥示范点

朱文荣,顾 婷,陈 豪,全坚宇

(1.太仓市璜泾镇农业农村服务站,江苏太仓 215427;2.太仓市浮桥镇经济发展局,江苏太仓 215434;3.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太仓 215400)

0 引言

近年来,粮食和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其中化肥的作用功不可没。但随着肥料、人工价格的迅猛上涨及化肥减量要求日益严峻,种稻收益难以得到相应的增加,针对此情况,2021年以农机农艺结合、农业新产品应用为切入点,选用“汉枫”缓释肥(掺混肥),开展水稻机插侧深施肥及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示范,研究不同侧深施肥水平下水稻的生长动态及产量效益,并加以总结与推广。

1 内容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21年在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太仓推广示范基地沙溪示范点进行。土壤为沙夹垅,肥力水平中等偏上,地力均匀,土壤有机质32.9 g/kg,全氮2.02 g/kg、有效磷46 mg/kg、速效钾160 mg/kg。常年稻麦两熟,前茬为扬麦16号。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选取本地水稻主推品种南粳46,6月8日使用侧深施肥专用插秧机机插,行距30 cm,株距12 cm,缓释肥采用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稻专用缓释肥(30-6-12),对照处理使用普通复合肥(20-8-14)及常规尿素,病虫害防治参照当地大规模种植进行。

1.3 试验设计

1.3.1 侧深施肥不同缓释肥用量试验。设置T1、T2、T3、T4、CK五个处理,除CK外,均为机插侧深一次施肥。T1处理(减氮16.7%)、T2处理(减氮8.3%)、T3处理(不减氮)、T4处理(减氮33.3%),分别使用“汉枫”缓混肥50 kg、55 kg、60 kg、40 kg,CK处理常规机插,用N量18 kg/667m2,施肥量为基肥:普通复合肥(20-8-14)35 kg/667m2,第1次分蘖肥:尿素5 kg/667m2,第2次分蘖肥尿素:5 kg/667m2,穗肥:尿素13.9 kg/667m2。大区试验,每处理3次重复,各处理田块面积6 000 m2左右,田块间采用田埂分割且独立排灌水。

1.3.2 侧深施肥配套穗肥使用示范。于江苏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太仓推广示范基地璜泾、城厢等示范点大面积应用“一基一追”技术,即机插侧深施肥使用“汉枫”缓释肥(30-6-12)50 kg/667m2,穗肥于水稻倒3.5叶期使用尿素10 kg/667m2。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侧深施肥不同缓释肥用量试验

2.1.1 不同处理叶色比较。移栽后3天,机插侧深一次施肥处理的田块叶色均开始转绿,与CK处理相比,叶色转绿期提前4~5天。此后至7月25日,机插侧深施肥各处理水稻叶色均明显深于CK处理,但处理间叶色差异不明显。7月底,T1、T2、T3、T4、CK处理水稻叶色均出现落黄,其中CK处理叶色落黄时间略早。8月份以后,CK处理在使用穗肥后水稻叶色明显加深,至此叶色深度反超其它处理。从以上叶色变化来看,机插侧深一次施肥各处理水稻缓苗期明显缩短,分蘖期肥料连续释放性好,有利于水稻前期生长发育,但在水稻拔节后肥料释放缓慢,水稻中后期生长后劲不足。

2.1.2 不同处理苗情比较。移栽活棵后,机插侧深一次施肥各处理茎蘖增速均明显快于CK处理。因7月上、中旬连阴雨天气,各处理无法有效搁田,高峰苗出现时间推迟,7月10日才达到高峰苗,其中T1、T2、T3、T4处理高峰苗数均在40万/667m2以上,CK处理高峰苗33.9万/667m2,高峰苗数T3>T2>T4>T1>CK。7月下旬抢晴搁田后,各处理苗数逐步下降,最终成穗数22~25万/667m2,均在高产合理区间范围内。从以上苗情动态来看,T1、T2、T3、T4处理的茎蘖增速及增量均明显高于CK处理,这也与各处理水稻叶色变化趋势相一致,由此可知,水稻机插侧深一次施肥能促进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水稻分蘖期生长量较大,因此在水稻前期群体质量控制方面比常规生产有更高的要求(表1)。

表1 不同处理茎蘖动态

2.1.3 不同处理产量比较。不同处理理论产量及实收产量趋势一致。从实产来看,各处理产量均在600 kg/667m2以上,其中机插侧深一次施肥各处理产量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减产,较CK处理减产3.1%~6.7%,T4处理(减氮33.3%)减产最少。从产量结构来看,在有效穗方面,机插侧深一次施肥各处理均高于CK处理,穗数增幅1.5%~10.6%,且最终穗数与缓释肥使用量呈正相关,表明应用缓释肥在水稻有效穗的增长上优于传统肥料;结实率和千粒重方面,各处理间差异不大;在穗粒数方面,机插侧深一次施肥各处理相比CK处理减少7.8~12.1粒/穗,减少幅度7.1%~11.0%,这表明侧深一次施肥各处理的水稻中后期生长发力不足,导致穗型偏小,穗粒数偏少,这是最终实产比对照降低的主要原因(表2)。

表2 不同处理产量水平

2.1.4 不同处理成本效益比较。经测算,机插侧深施肥作业效率3 000 m2/h,较CK处理(3 333 m2/h)稍慢,因此机插费用较CK增加约7元/667m2。全生育期仅施肥一次,较常规作业省去2次分蘖肥以及1次穗肥人工成本,人工费用较CK减少约24元/667m2。肥料按当时普通复合肥3 200元/t、尿素2 800元/t、汉枫水稻专用缓释肥4 000元/t,以及稻谷收购价(南粳46)按2.8元/kg计算,机插侧深一次施肥各处理每667m2成本886.4~961.4元,与CK处理(926.6元/667m2)相比成本相差不大。经计算,机插侧深一次施肥各处理生产效益为739.8~880.4元/667m2,与CK处理(896.5元/667m2)相比经济效益略低,其中T4处理(减氮33.3%)效益与CK处理基本接近。分析效益偏低的原因,一是缓释肥成本相对较高,二是实收产量低于对照。

2.2 侧深施肥配套穗肥使用示范

2.2.1 产量分析。在太仓市城厢、璜泾等镇建立6个示范点,大面积示范应用“一基一追”技术,示范面积200 hm2。经测产,示范点单产分别为712.0 kg/667m2、701.9 kg/667m2、689.4 kg/667m2、685.7 kg/667m2、670.2 kg/667m2、668.1 kg/667m2,平均单产687.9 kg/667m2,较CK处理增产36.8 kg/667m2,产量增幅5.7%。

2.2.2 效益分析。经测算,示范点生产成本958.4元/667m2,平均效益967.7元/667m2,与CK处理相比,效益提高71.2元/667m2,与同缓释肥施用量的T1处理相比,效益提高174.3元/667m2,说明增施穗肥可以有效解决缓释肥肥力释放提前导致拔节孕穗期肥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水稻产量及效益。

2.2.3 抗倒性分析。因受台风天气影响,本地区水稻出现大面积的倒伏,示范田块倒伏率在10%~12%,与T1、T2、T3、T4、CK的倒伏率0.7%、5.3%、8%、1%、15%相比,示范点水稻倒伏率高于机插侧深一次施肥,略低于常规CK处理。说明后期施用穗肥增粒增产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倒伏风险,因此在生产中需要做好搁田及化控工作,严格控制穗肥使用量,避免倒伏带来的产量损失及品质下降问题。

3 结论

1)试验证明,应用“汉枫”缓释肥水稻机插侧深一次施肥,在减氮0%~33.3%的条件下,均能达到600 kg/667m2以上较高的产量,但无论产量还是效益均低于常规施肥。其中减氮33.3%的处理,即缓释肥用量40 kg/667m2的产量及效益与对照相差最小,投入产出比最高。

2)新型缓释肥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肥料高效利用及水稻一生只施用一次肥料,从而做到省工节本、产量稳定以及简化生产步骤的目的。从本次试验中可以看到,应用“汉枫”缓释肥一次性侧施,在水稻生产的中后期后劲不足,造成减粒减产,尚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缓释肥配方研究应在满足水稻获得适宜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增加拔节孕穗期养分供应。

3)在当前缓释肥的释放性质下,大面积生产上应用“汉枫”缓释肥水稻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缓释肥用量应控制在40~50 kg/667m2最优,为获取更高的产量,建议适量施用穗肥,施用时期视实际情况,依据叶色、苗情诊断,尿素使用量控制在10 kg/667m2以内,全生育期总氮量控制在20 kg/667m2以内,同时重视群体质量控制问题,避免倒伏发生。

猜你喜欢
叶色穗肥示范点
夏 荷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不同氮、钾穗肥使用量对中粳稻产量的影响
示范点打造切忌堆“盆景”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泰安气候条件对‘黄金芽’茶树新梢呈色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不同叶龄期穗肥施用尿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
宾县 党建示范点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