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成长的“诗性”阅读研究

2022-01-14 03:55陈桂虹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诗性古诗文美育

○陈桂虹

余光中说:“一个人可以不当诗人,但生活中一定要有诗意。”优秀古诗文能将读者置身于感性具体的审美情境中,真实地体验生命的美好与可贵,形成健康和谐的生命情感;能在跨越时空的深度探究与思辨中,发展理性进取的生命精神。优秀古诗文的阅读历程就是一场生命美育的化育过程。

教师要让这种经由优秀古诗文为审美中介的生命教育,成就学生积极、自信、真诚、有爱的健康人格,产生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阅读优秀古诗文,如何深入理解、体验、实践古诗文蕴含的“真善美”文化因子,有效推进生命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情境体验,生命感悟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为此,学生在阅读优秀古诗文的时候,就要辟除表里,活化文本内容,创设多样化、多元化的体验性情境,让细腻、灵敏、丰富、自由等“诗性”特征成就自己健康的生命情感。

1.追根溯源育三观。

阅读古诗文一般都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目的是为了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更好地推测作品的本意和文学意义,进而感悟作品的艺术与美学价值。然而作品的美学价值,常常不能仅凭一篇诗作的背景和意象、意境、意旨的感悟就可以一探究竟,而要从深厚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生经历和多样的代表性诗作中层层推断而来,教师要合理引导,形成勾连,帮助学生厘清作者的入世观和出世观,形成正确的认识观,感受真实多样的人性,增添人生智慧。

2.有机联想悟本质。

生命教育的情感体验需要体验者运用联想的方法,把几种事物一环扣一环地串连在一起,或是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向进行两种以上的联想,增强自己对诗作中生命本质的理解、体验与感悟。如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描写了山涧中不待人欣赏喝彩,独自花开花落的辛夷花,其生命形象的塑造别具深意。可年龄较小的学生却不易读懂、读透,只能大致了解诗意。为此,可以引导学生由自开自得的辛夷花,联想到身在空谷、独吐幽香的兰花“君子”,进一步联想到不畏寒冬、铮铮铁骨的梅花“战士”,进而推测出这些弱小植物之所以能铸就如此坚强、高洁的品性,皆因其如同人一样经历了狂风暴雨的袭击,默默坚守才有了今天独特、高雅的个性。阅读时,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学生在递进联想、推测联想所创设出来的情境中厘清思路,从而理解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联结过程,学生就可以感受生命的个性之美,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为坚强的生命意志所触动,古诗文的生命美育光彩再次得以凸显。

3.艺术演绎现温情。

艺术特有的可感性、生动性、具体性契合学生的天性,更易使学生在愉悦中接纳古诗文传递出来的“由情达智通意”的和谐生命教育。学生在坚持一段较为深入的阅读时日后,学校和家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机会,以艺术形式来演绎新篇章,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学生在“经典诵读”“小小朗读者”“在线说书”“话剧创作”“戏剧表演”“人物演讲”等艺术情境中展现自己的理解,融入戏曲中的唱念做打,融合对白、独白、舞蹈、声乐、舞美、灯光等艺术叙述手段,演绎诗作内容,描绘诗作发生时代和环境特征,聚焦人物,品味经典,感悟内蕴,在动手动脑的肢体演绎中体验作品情感,体味生命的本质和本意,启发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自觉选择,有效地实现生命美育对学生生命观念的培育和引导作用。

正如美国休斯敦一家博物馆里的一句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看过,就记住了;我做过,就理解了。优秀古诗词的内化,需要实践性的演绎来诠释、体验;体悟生命重要价值的生命美育,也需要以情为核心的知、情、意贯通历程。这一切实践需求,使艺术表达成为感悟古诗文、贯通生命体悟最直接、最和谐的美育中介。

二、实证探究,理性进取

生命快乐是个性发展和人性自由的重要尺度。学生可以在各类情境体验生命的基础上,改变体验结构和实践难度,让生命情感的体验方式变得更加理性些,体验状态更加积极些,逐渐形成高阶思维引领下的体验模式,获得理性进取的生命精神。

1.图表勾连引哲思。

图表将对象属性数据直观、形象地可视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表达巧妙地融合,说服力强。古诗文的解读,也常借助此法帮助读者厘清冗长情节、复杂关系,体验微妙情感的变化,甚至将一些看似空泛、抽象的道德问题置身于图表中,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取证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及价值观。例如,“圈粉”“追星”是当下少年儿童的一个时尚话题,然而少年儿童可以“追星”吗?要以怎样的方式“追”方为恰当?要“追”怎样的人才有意义和价值?教师可充分利用名家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将名家之间的故事以图表形式呈现,古今观照、理性思辨。比如可以创作一个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众多唐代著名诗人的“互粉”图。

通过图表深入挖掘:(1)号称“诗仙”、桀骜不驯的李白为何会对刚崭露头角的崔颢甘拜下风?(2)李白是如何对待杜甫、高适这两位无名“铁粉”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取证分析,感触颇深:“追星”心理与行为可以有。但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追寻,一定是可以拓宽一个人的人生广度,可以让人们看到他的理想和抱负,获得前行的力量……原本抵触、反感的道德教育话题,在理性又感性的图表面前,学生开始反省、盘点,矫正自己的偏差想法与行为,理性进取的生命精神开始充满在他们的心中。

只有哲理,才能让遥远的故事焕发出普遍的魅力。只有哲思,才能让生命的意义得以明晰。

2.切己体察重躬行。

朱光潜说:“读诗就是再作诗。”和作者一起想象写作过程的提炼和升华,才有可能洞察文本意蕴生成的奥秘,才可能知其所以然,共享作者的匠心。以优秀诗词为审美中介的生命美育,不仅要创设各类情境、平台、活动让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更是要发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研学精神,以“行走”的方式体察作者的创意与寓意。

切己体察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自求自得;二是要亲身体验;三是要自信不疑。三条要义直指“亲自体验,躬行实践”这一核心要求。为此,学校和家庭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直达诗文现场,以小组合作方式访谈民间,从当地风俗、地理、历史、生活状态等角度考察区域文化,体察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风俗,寻找生命的源头,遥想诗作画面,感受“情”“景”“事”“理”的高度统一,感受字里行间的个中深意,学习作者的文风文品。

这样的实践与“纸上功夫”比较,显然存在准备工作多、安全隐患大、时间战线长等方面的组织困难,但较之学生而言却委实是一次真实、具体的探究过程。实践虽然辛苦,但问题明确、分工清晰、调查有方向,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非但不会感到烦恼或厌倦,内心反而会体会到一份宁静。这份宁静,是“福乐”情绪体验最核心、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感官享受,最适宜帮助受教育者体验生命的美好与可贵,引发他们对未来的期盼与奋斗之情。

3.科学引证解迷局。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为此,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可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同一景物,会因人(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指向,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价值及情感取向,所以,解决此类阅读问题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严谨与浪漫精神,透过诗作的生命迹象,解密生命,还原生命本质,深入体验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例如,唐代“咏蝉三绝”中,虞世南借“蝉声远传”的特点来表达“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高洁情怀;骆宾王则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传递自己的患难之语;李商隐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悲切长鸣表达自己的怨恨。蝉只是一介昆虫,究竟有何特性,会被人们辅之以诸多的寓意?带着文学的感性认识,走近蝉的世界,读者发现蝉的生命轨迹是何等的奇妙,“四年的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就是其生命的真实写照(法布尔《昆虫记》中《夏日音乐家》),“四年黑暗”与“五周阳光”的强大反差让阅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对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有了最真切的体会,瞬间,夏日让人讨厌的蝉的聒噪声,似乎十分动听有趣了。

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科学引证下,幼小的阅读者即便少不更事,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来支撑他们深度体验这份理性思考和情感发展,但他们一定会被蝉“四年黑暗苦工”与“五周阳光享受”所带来的强烈感官冲击所打动,给予当今太平盛世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为此,我们期待在“诗性”阅读中能有更多的肌理探究,将其特有的物理属性迁至“诗性”阅读中,助力生命体悟。

猜你喜欢
诗性古诗文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活动的整合研究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