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G 大学为例

2022-01-15 17:54胡兆隆桑晓明张碧涛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全体师生师生大学

胡兆隆 桑晓明 张碧涛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85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发展是高校全面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基本保障。而安全文化又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安全文化作为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安全事故主要集中在消防、防盗、心理异常、伤害、交通、人际关系等方面。2019年、2020年的《全国两会教育舆情分析报告》显示[1],校园安全一直是全国两会教育舆情的热点主题。在贯彻落实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如何筑好安全发展的固本之基,是新时代高校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

安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始祖。安全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对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报告中,该报告提到“苏联核安全体制存在重大的安全文化的问题”。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报告中,将安全文化定义为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我国自1991年开始引进、研究和推广安全文化,相继成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全民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参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 9004-2008)中安全文化的定义[2],论文将高校安全文化定义为被高校全体师生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按照文化的结构层次,高校安全文化是多层次的复合体,由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组成。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是将安全目标、安全宗旨、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哲学和安全价值等要素内化到全体师生的意识中,最终转化为全体师生遵章守矩的自觉行动。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G 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针对G大学安全管理的实际现状,结合PDCA的管理模式,借鉴《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国际标准的核心内容,从安全发展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师生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设施等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发放采取“问卷星”线上调查的方式展开。本次发放学生卷305份,有效问卷305份;发放教师卷73份,有效问卷73份。重点调查数据的分析情况如表1、表2所示:

结合表1、表2对于重点调查数据的统计,以下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1 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学生篇)

表2 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教师篇)

在高校安全发展理念方面,G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安全理念方面有较好的认知,这和学校定期组织安全宣讲有直接关系。但教师对于高校安全理念、安全工作愿景了解程度为一般,这和教师较少参与学校定期的安全培训有关。学校对于安全管理的宣传,主要有校内宣传栏、学校网站、电子屏幕、专题培训等方式。

在高校安全管理制度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于学校体系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不了解,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较为熟悉,该问题主要源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时间较长,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整改落实较为熟悉。教师对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较多诉求,这源于教师的自身认知和专业水平。师生对于学校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都有较好评价,这说明学校在进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高校师生安全行为方面,G大学的学生对安全风险有一定的认识,对于安全问题发生的原因,较多地归结为安全意识不强,超过一半的教师也认为安全意识不强是导致学生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的安全行为,降低校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目前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有安全知识竞赛、专项应急演练等。

在高校安全设备设施方面,G大学的师生都认为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方面投入合理、运行状态良好,这说明学校在安全设备设施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另外,学生关注更多的是信息安全建设,这与目前社会存在的网络安全问题有一定的关联。较多的教师认为学校安全设备设施的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也是信息化时代的管理诉求。

三、G 大学安全文化发展阶段分析

依据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四个阶段,通过对上述调查问题的分析,结合实地的调研访谈结果可知,G大学有较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学校各层级对于安全管理有明确的思想认识,但师生安全文化意识和安全行为仍然是被动接受,因此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并逐步进入独立自主管理阶段。此阶段主要有以下几个管理特征:

1.管理承诺

各管理层从上到下对安全责任做出承诺,并表现较好。学校各管理层对安全管理十分重视,近年来不断完善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和体系。

2.合法合规

全体师生遵守安全规章制度,但自主性仍不足,对于校内的安全管理处于按章行事的水平。

3.制度流程

学校已建立必要的安全规章制度,但师生的执行往往是被动的。[3]师生对于安全的执行程度限于遵守已有的各项安全制度,但对于安全制度的持续改进未有进一步的认识。

4.目标绩效

学校各级的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通过不断强调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制订具体的安全目标和科学合理的管控措施,保证安全绩效的达成。学校日常重视安全宣传,制度化的监督巡查也有较好的执行。

5.全员参与

学校把安全视为一种组织价值,除了关注高校本身的安全绩效,同时对相关方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外来人员、承包商等。定期组织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师生对于校园安全的参与意识,通过提交改进方案,及时评比、奖励等方式为安全文化建设注入动力。

6.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受训的对象包括全体师生、承包商等。培训目的在于培养全体师生的安全技巧和应急能力,不断改进自我安全行为。

四、G 大学安全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G大学的安全文化发展处于依赖严格监督阶段,为了提升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结合高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从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和安全设备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1.安全系统理念

学校领导做出表率,让各二级院系、职能处室、教研室和全体师生感受到学校领导层对安全承诺的自觉实践。学校领导在制订整体发展规划时,对安全发展应予以考虑,保证安全文化的资源投入。各级管理者积极参与安全培训,配合校领导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应更偏向人性化,以人为本,拒绝条条框框,从高校师生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更好的安全文化制度,切实保证高校师生的安全。

2.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对全体师生建立校内、校外相应的安全责任,明确各自相关的职责和权限,形成文件后,统一发布实施。高校应建立安全风险管理程序,通过组织相关领域的安全专家,识别涉及高校的各类安全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判断风险可控性,制订风险措施,编制高校安全风险注册表,并对安全风险变更信息进行动态更新。师生自觉遵守安全制度,全面推进高校安全文化的建设。

3.师生安全行为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可通过安全教育、安全会议、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安全月活动和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需要有效的沟通方式,确保高校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方,以及各级管理者与师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全体师生主动上报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环境,高校安全责任部门及时处理和反馈。对于在安全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宣传,通过树立安全模范和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4.安全设备设施

制订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设备设施的责任人。对于校园建筑物、教学设施等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尤其应关注高校实验室安全,对于国内外已发生的各类实验室安全事故进行事故横展宣传,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高校的新建、改建、扩建设施应重点关注,保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安全技术要求,实现高校安全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化。

五、结语

安全作为高校一切活动实施的首要前提与基础,安全与稳定是高校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高校安全研究的意义重大。安全文化是高校安全管理的灵魂,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安全文化则深刻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优秀的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和谐稳定、师生工作学习的重要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安全文化和高校安全文化的特点,对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提出G大学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策略。高校应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发展,将安全文化投入视为一种战略投入,这对高校建立良好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全体师生师生大学
校园书声起,奋发向未来
“留白”是个大学问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言传不如身教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诵、知、行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