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2022-01-15 17:00侯建昌周吉星
现代交际 2021年2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应用型指标

侯建昌 张 群 周吉星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占据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主要从事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应用型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凸显出来;因此,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成了学生管理工作重中之重,需要引起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罗崇敏的“三生教育”理论指出,“生存论”是理论的基石[1-2],教育的本质就是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3]。自我教育源于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以自我管理为前提。为此,提升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理解是: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自我评估、自我完善和自我管理,提升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由此概念出发,本文所研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自我评估、自我完善及自我管理。自我评估是基础阶段,是对自身整体素质进行客观分析。自我评估指标下设健康管理能力、专业认知能力、行为管理能力和角色认知能力4个二级指标。自我完善是强化阶段,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确定个人素质改善的机会和目标,分阶段实施。自我完善指标下设自我约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我警示能力、自我激励能力5个二级指标。自我管理是升华阶段,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沿着既定的人生目标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指标下设情绪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生涯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目标管理能力6个二级指标。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依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理论,应用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视为大学生自我管理主体、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管理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这三种决定因素之间存在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4]本研究从应用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自我管理主体行为、自我管理环境三方面展开研究。[5]三个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为:

(一)自我管理主体与自我管理行为之间的影响关系

高校学生是理性社会人,学生的信念、意向、自我概念等认知因素往往引导着高校大学生行为。其一,高校大学生的想法决定行为;其二,高校大学生的行为及其结果反过来又影响其想法。应用型高校学生对自我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其自我管理行为方式。

(二)自我管理环境与自我管理主体的影响关系

应用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环境包括高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性格、意向等主体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同时,大学生所处学习环境及公寓环境对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由此看来,大学生自我管理主体与所处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三)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管理环境之间的影响关系

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行为是自我管理主体与高校学生所处环境之间的媒介,是为达到自我管理目的适应环境的手段。因而,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行为既受大学生需求影响,也受所处环境的约束。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指标重要性分析

(一)调查情况说明

1.调查内容

调查山东华宇工学院7个学院大一、大二、大三与大四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状况。

2.调查目的

通过了解山东华宇工学院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状况,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指标权重,得出相关指标对能力形成影响程度的高低,为培养提供决策依据。

(二)应用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调查分析

1.整体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发放面向学校7个学院,有效填写人数达到12879人。问卷发放面向大一、大二、大三与大四四个年级。按学科大类分布情况为:理科(理学、工学)为8026人;文科(管理类、艺术类、语言类)为4853人。

2.一级指标分析

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调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自我管理”占比权重最大,其中人际交往能力二级指标是核心能力因素,见表1。

表1 一级指标AHP层次分析结果

3.二级指标分析

从自我评估二级指标层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健康管理能力”二级指标权重占比最大,为51.732%,49.74%的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其中,每天安排2小时及以上体育锻炼时间的大学生占比14.36%,每天安排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的大学生占比33.7%。由此,健康管理能力是所有学生非常重视的关键个人能力,见表2。

表2 二级指标AHP层次分析结果

从“自我完善”所含二级指标AHP层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自主学习能力”二级指标权重占比最大,为32.069%,42.23%的大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有帮助,见表3。

表3 二级指标AHP层次分析结果

从自我管理二级指标AHP层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际交往能力”二级指标权重占比最高,为29.448%,45.18%的大学生认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非常有帮助,见表4。

表4 二级指标AHP层次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本研究选取健康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三个二级指标进行重点培养。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培养的实践

自主学习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学生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础。高校应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体系,建立保障机制,搭建培养平台,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学校层面

1.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为高校学生创造能力提升平台

学校制定出台《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意见》,围绕大学生养成教育五个方面项目内容,设置22个大学生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制定抓手设计,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健康管理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列入其中。通过实施第二课堂建设工程,为学生搭建立德修为、专业培养、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体艺术六个平台,以养成教育、学科和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等项目为重点,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优势特点,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构建组织运行保障机制,促进高校学生基层组织的有效运行

建立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引导与监督机制,构建一支集教师、辅导员、学生等成员的多位一体的自我管理队伍体系,引导大学生参与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校院学生会、班委会、党团支部的作用,大胆放权于学生干部这一层级,鼓励学生干部独立担当,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3.构建考核评估保障机制,激发高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学生自我管理培养考核评估体系,将每名学生纳入考核评价“网格”定期记录、反馈、督察学生个人行为管理。第一,学校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养成教育工作;各二级学院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学院养成教育实施计划并有效落实;各班级组织学生进行好习惯项目认领,督促学生参与养成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第二,制定尺度一致的纪律要求、舍务管理秩序、课堂出勤考核制度,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学生手册》,组织开展《学生手册》考试,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不断提高个人自我管理能力。

4.构建环境保障机制,营造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

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环境包括显性环境和校园氛围。显性环境是硬件基础设施条件,高校应重点建设图书馆、考研自习室等,为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提供基础设施条件保障。隐形环境是指良好的校风环境。校风作为高校的一种教育环境,对学生产生导向、陶冶、规范等作用与功能,高校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家庭层面

坚持“学校—学院—学生—家长”四位一体的养成教育模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发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和作用。把校家合作教育共同体作为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试教育带来的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弊端,需要家庭与社会携手创造条件改变。高校要联合学生家长共同探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案。在家庭培养中,家长应该用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从长远角度考虑,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社会层面

1.积极打造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奉献精神

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和政府应该积极配合高校,创造实践机会,组织大学生深入城市、乡村、部队、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科技服务和志愿服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奉献精神。

2.拓宽媒体宣传渠道,积极给予相关支持

社会应该加大新闻媒体宣传力度,拓宽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宣传渠道,积极关注应用型高校教育现状,让社会各方面人士了解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提升方案,加大对相应方面的支持和投资力度,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应用型指标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