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创设情境 感受语言魅力
——三上《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2022-01-24 11:10王晓丽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2期

文|王晓丽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声音》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意在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篇课文将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围绕第1 自然段“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展开,第2、3、4 自然段分别描写了风、水和动物。风翻动树叶演奏手风琴,雨喜欢打击乐,动物是歌唱家,作者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了贴切的拟人化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声音的喜爱。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生字新词;采用集中识字、视频等方法,理解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

2.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3.利用思维导图找到课文第2、3、4 自然段的关键句,并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尝试仿照原文,围绕一种听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重点、难点】

1.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认识文中生字新词,理解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

2.能抓住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文中描写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3.利用思维导图找到课文第2、3、4 自然段的关键句,并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尝试仿照原文,围绕一种听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过程】

一、汩汩幽音唤童思——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需要用心去感受,请闭上眼睛来听。(播放一段流水鸟鸣声)

2.说一说这段声音带给你的感受。

小结:这美妙的声音是大自然的礼物,今天我们就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大自然的声音导入教学,让学生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闻妙声何处起——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生充分自读。

3.出示朗读要求,学生接读文章,交流段落主要内容。

4.利用思维导图,在学生交流中出示段落中心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动物是大自然的歌手。”

5.体会表示声音的短语。

(1)指名读易错词语:“淙淙”“潺潺”“哗哗”,引申到文章短语:“小溪淙淙”“河流潺潺”“大海哗哗”。

(2)引入视频,感受声音的不同,学生交流发现(声音由小变大)。再读短语,在读中体会声音的变化。

(3)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入想象,引导练习读好长句子:“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6.通过思维导图,明确文章结构,发现文章中心句。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课文朗读中的易错点或难点应该交由学生去发现和克服,目的在于站在学情基础上让学生在互助和聆听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读准字音到理解短语,借助多媒体资料助推课堂,使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由小到大的变化,使学生从读好短语过渡到读好句子,在层层推进中突破学习重点,为接下来感悟语言的美奠定基础。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通过多媒体出示思维导图,直观发现文章的中心句以及和每一段中心句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寻音步入“深林”去——深度感悟,感受语言美妙

过渡:大自然的声音到底美妙(板书:美妙)在哪里呢?让我们先走进第一篇章感受风之韵吧。

1.出示学习要求:用喜欢的方式读第2 自然段,画出描写“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的句子。

2.学生自读,边读边思考。

3.自主交流环节。

预设一:

“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各种不同的歌曲。”

(1)学生交流感受。

(2)引入手风琴演奏视频,学生交流感受。

(3)抓住学生感受,指导个性朗读。

预设二: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音乐。”

(1)学生交流感受。

(2)创设情境,学生交流。

我是一片______ 树的叶子,我会在______(季节)发出______的声音。

(3)师生合作,情境朗读。

预设:

当春风拂过柳树细嫩的枝叶,发出沙沙的声音。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预设:

当秋风梳理枫叶火红的头发,发出哗哗的声音。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预设:

当梧桐树叶伴着秋风簌簌落下,发出刷刷的声音。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调动的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交流,从而丰富学生对文字的感受。】

预设三:

“当微风拂过……威力。”

(1)交流感受。

(2)本段描写了风的哪几种状态?各有什么特点?

(3)“呢喃细语”是什么意思?在生活中你听过吗?

(4)男女生合作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第2 自然段,再次整体感知结构。

5.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我们身边有许多小小朗诵家。接下来请同学们自主细细品读第3、4自然段,一会儿我们来展示读。

(1)学生自读,谈感受。

(2)展示读,教师相机点评,生生互评。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朗读的方式实现情感共鸣。利用多媒体呈现多种树叶的形象,师生合作朗读,推动学生走入深层次学习。通过第2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对作者语言的描写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融入自身的体会进行展示朗读,实现课堂的扶放过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内化语言的理解。】

四、寻得音趣处处留——交流练笔

过渡:考考大家的小耳朵。出示图片和视频,在厨房里我们又会听到什么声音呢?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

2.教师总结学生语言,相机引导学生将语言表达丰富。(不同的烹饪方式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烹饪工具会奏出不同的乐曲。)

3.引出中心句:厨房是一个音乐厅。

4.尝试着去写一写你听到的声音吧。学生进行小练笔。

5.交流练笔,相机点评。

(围绕要求:抓住一个中心句,多角度去聆听,把听到的声音写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语言上的引导,要求“围绕一个中心句写具体”动笔成文,将学习落到表达上。同时,在评价中肯定学生在语言上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

五、音海思绪万千游——课后任务

1.推荐阅读叶圣陶的《瀑布》,感悟大自然水声的丰富,领略语言的魅力。

2.走进生活,留意美妙的声音,尝试记录并分享发现。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