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学习支架 建构“学历”课堂
———以李虹老师执教的《我家是动物园》为例

2022-01-24 11:10高乐武李玉玺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例文李老师支架

文|高乐武 李玉玺

“教学方式的转变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这是教育专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的定论。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课堂不变,一切皆不变。然而课堂的变革主要在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不变,一切皆不变。在统编本教材全面铺开使用的当下,深度学习更是一个热度词语。如何让学生的课堂学习从浅表走向深入,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让学习方式真正发生改变?有幸聆听了湖南大学子弟小学李虹老师执教的《我家是动物园》作文课,我们豁然开朗:让学生真正发生学习的课堂需要教师有效搭建学习支架,努力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听完课后,“搭建学习支架,构建‘学历’课堂”这样一个概念从头脑中跳了出来。我们认为,这就是“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标杆。李老师在本节习作教学中注重教学支架的搭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经历从浅显找出人物与动物的相似点,到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人物特点,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历程。李虹老师的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说话练习搭支架,引导学生初步经历相似关

李老师课堂伊始的教学就直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一个好的导入。教学导入环节一定是和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导入是铺垫,导入是前奏,导入是序曲,不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李老师在这一环节看似轻松愉悦的猜谜语导入,实际上是为后面教学目标的达成抓住相似点搭建了一个有效支架。教学中李老师提示学生猜谜语时抓住相应的证据,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抓动物特点。如“个子高,脖子长,脑袋顶到云朵上,扯块夜空做衣裳”,答案是“长颈鹿”,李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的证据是“脖子长”,显然“脖子长”是长颈鹿的特点。教师搭建这样一个猜谜语的支架,为学生感知抓事物特点学习人与动物的相似点做好了铺垫。接下来的环节,李老师在猜谜语的基础上利用《我妈妈》绘本引入到学习的主题上,利用“我的_______像________(动物),因为___________”的句式进行语言训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架,这一支架为学生架起了抓住家人与动物相似之处的桥梁,让学生初步经历相似关。

二、思维导图搭支架,引导学生经历思维拓展关

学生经历了说话练习之后,基本上都懂得了要想把自己的家人比作一种动物,就需要抓住两者之间的相似点。但是学到此处,学生对人与动物相似点的认识还处在比较浅显的层次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生只会从单一的外形角度找相似点;二是学生还未真正理解把家人比作动物的合理性。于是,李老师再次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思维拓展关,也就是李老师在课堂所讲的“脑洞大开”。此环节的教学李老师采用的支架是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像什么动物。但在这一个脑洞大开的环节,也顺便达成了另外一个效果,那就是学生在想更多家人与动物的相似点时,单一的外形形似已经无法满足众多人物的需要了。于是,学生的思路从单一的外形相似拓展到性格相似、喜好相似等其他特点的相似方面。

一个学生在汇报中说道:“表哥狡猾,像狐狸;姐姐温柔,像猫咪;弟弟像海豚,因为高智商。”另一个学生则直接运用了一些形容词:“我是一只爱睡觉的小懒虫;爸爸是凶猛的老虎;奶奶像温柔的小猫;爷爷像温柔的小狗;外婆像勤劳的小蜜蜂;妈妈像不好惹的狮子。”一张思维导图做支架,让学生经历的不仅是拓展家庭成员的位数,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从外貌、性格、喜好等不同方面思考人物和动物的相似之处。

三、创编绘本搭支架,引导学生经历深度表达关

按照单元习作的要求来看,教学到此处,目标基本达成,剩下的任务学生写完习作例文即可。回想我们执教本次习作的时候,利用绘本《我家是动物园》引导学生写一个人物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可以向绘本学习详细描写,从外形和喜好等几个形似之处进行描写。如可以模仿“我是只小猴子,吃起香蕉来,啊呜啊呜两下,香蕉不见了”“爬起树来,蹭蹭蹭几下,我不见了”。结果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就是几个家庭成员与动物相似之处的罗列而已,没有血肉,只有一副骨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我们从李老师的课上找到了答案,也引发了我们深度的思考。

李老师教学至此给出的支架都是自己创编的绘本故事,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抓住人物相似点走向了用具体事例来描写人物的深度习作历程。这可谓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环支架,也是用得最为巧妙的支架。抓住人与动物相似之处,写出家人特点,这样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讲太浅显,学生习作往往只会停留在浅表、形似的表达层面,这属于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走向具体的语言实践,经历习作的真实学习历程,李老师用了三个习作策略做支架。这三个习作支架就是李老师自己创编的故事,其目的是为学生搭建用具体事例来描写人物特点。创作的第一篇习作例文是:“门口的那棵老槐树,就是我的猴窝。那次,我不小心又把妹妹惹急了,没等她的踢人功过来,我随手抓根香蕉往口袋里一塞,就冲出家门,双手环抱树干,两脚一勾,一蹬,再抓住那根横生的树杈,一荡,就到了树上。骑上一根能依靠背脊的丫杈,剥开香蕉,朝在树下直跳的妹妹做个鬼脸,哈哈。”李老师通过这样的一篇例文给学生搭建的支架是“一件事,写清楚”,也就是说要把一个人的特点写生动,可以抓住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一个具体事例来写。

李老师创编的第二篇习作例文是描写妹妹的。“妹妹是只小白兔,最喜欢竖起耳朵听别人说话。每次在屋内玩‘听脚步,猜人物’的游戏,妹妹总是拿第一。我那回只考了10 分的试卷,被妈妈骂得狗血淋头时,不用说我都知道,妹妹一定在窗外幸灾乐祸地听。‘滋滋滋……’厨房里好热闹啊——妹妹竖起耳朵一听,立马大叫:‘呀!今天吃胡萝卜烧肉!’”李老师通过这习作例文给学生搭建的支架是“三件事,分别写”,并且还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三件事是因为能够更加突出人物的特点。

李老师为学生创编的第三篇习作例文是抓住妈妈是大浣熊爱干净的特点,用具体事例表达是:“你瞧,妈妈每天都会大搜罗:爸爸的脏裤子,洗了!妹妹的花裙子,洗了!爷爷的长外套,洗了!奶奶的晚礼服,洗了!好吧,连缩在一堆脏被套中睡着的我,也被丢进了大木盆,洗了!!!”

李老师通过这篇例文给学生搭建的第三个抓住特点具体描写的支架是“多件事,排比写”。李老师在这一环节为学生搭建了从抽象概念到如何利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有效学习支架:“一件事,具体写;三件事,分别写;多件事,排比写。”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学习历程,不仅有了写作的内容,更经历了如何利用具体事例写清楚人物特点的真实学习过程。

这一过程的学习是真实发生的,也是一个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学生在后面环节的练习中真正掌握了这样的方法,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把人物特点具体生动地描写出来。

学生作品一:

我的妹妹像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机灵好动。有一次,她在家里无聊了,就两步三步地跑到玩具柜前,拿出一大堆玩具摆地上。这一玩可不得了了,她玩了从不收拾,玩具满地都是,东一件西一件。我好心劝她收拾,她却头一扭、嘴一撅、眼一瞪,眼珠子还骨碌骨碌转几下。还没等我再发话,她便“哧溜”一下跑远了,而且比平时哪次跑得都快,还不忘乐呵呵地朝我做一个胜利的鬼脸。这个小机灵鬼,真让我束手无策。

该生从课堂中学会了“一件事,具体写”,并且还模仿教师在创编的故事中连用动词,如“头一扭、嘴一撅、眼一瞪,眼珠子还骨碌骨碌转几下”,可谓描写传神。

李老师展示第二个学生作品则运用了“三件事,分别写”的策略:

我的表妹是只熊猫。家里人都十分宝贝她(长沙的方言)。外公杀鸡吃的时候,鸡腿一定非她得到不可!妈妈买衣服时,总要给她买各式各样的衣服,春天蕾丝裙,夏天短袖裙,秋天妮子大衣,冬天小棉鞋。出去旅游时,开车只有她一人能坐上唯一的安全椅,到了晚上,还要抱着她睡,以防她摔下床。

这位学生学会了用“三件事,分别写”,突出了表妹在家中的“熊猫”地位。

第三位学生的作品则呈现了“多件事,排比写”的方式:

我的表哥像一头小猪。有一天,妈妈买了一大袋零食,对我说:“快去写作业,你看你表哥作业都写完了。”我只好不情愿地回到了房间。一小时之后,我的作业写完了,可是,滑溜溜的果冻,没了!美味的鸭爪,没了!甜甜的棒棒糖,没了!香脆的奥利奥,没了!软糯的铜锣烧,也没了!现在,表哥正拿着半包薯片准备吃掉……

学生的作品是检验本节习作课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学生展示的三篇习作,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中我们也体会到了“搭建学习支架”真正的内涵,那就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力者、引导者,学习支架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支架不是新的产物,它来源于“支架式教学法”。这种方法具体是指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建构主义者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其实质是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李老师的这堂课也让我们领略到了“构建‘学历’课堂”的内涵,它指向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引发深度学习,达成语文素养的形成。“搭建学习支架,构建‘学历’课堂”这一教学思想旨在“以教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主”的课堂。李虹老师的这堂习作课引发了我们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刻思考。

猜你喜欢
例文李老师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该得奖的李老师
“儿童节”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宠物难伺候
煤矿回采工作面支架倾倒的分析与处理
李老师的心事
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