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索者”到“造梦者”
——李玉玺和他的“助学课堂”

2022-01-24 11:10崔佳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玉玺助学语文

文|崔佳星

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初见李玉玺老师是2013年暑假去上海培训的大巴车上,那时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沉默的中年人,不苟言笑、严肃认真。一路上大家或是聊天,或是追剧,打发无聊的旅途时光,只有他在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同去的老师们面上毕恭毕敬地喊他李主任,背后却偷偷喊他老李,我猜大概是因为他的沉默与严肃,让人不自觉地产生年龄感。

对于很多学校的老师来说,外出培训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白天培训,晚上可以外出感受一下他乡的风光,就当顺便旅游。但对于东凯小学的老师们来说,外出培训绝非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除了白天的培训之外,晚上还要集中讨论、写反思。几天的培训过后,便有同事躺在床上大呼,我已经死机了,求放过。

那时我才发现,面前这个沉默的中年人与他的网名一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思索者”。别看他平时话不多,一提到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话题,他就打开了话匣子,各类教育名家、各种教学思想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两个小时。阅读他撰写的学习心得与反思,洋洋洒洒的文字之中总是闪现着独特思考的视角和个人鲜明的观点。总之,他与我印象当中的小学教师很不一样,除了教师身上固有的特点之外,他身上还多了几分研究者的意味。在上海培训的日子,白天听报告学习,对于一个刚入职没有踏上一天讲台的我来说一头雾水,只有经过晚上的讨论与研讨,我方能明白报告的内容,特别是听“老李”一言,醍醐灌顶。后来我才知道,彼时他已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耕耘了13 个春秋,是市教学能手,多次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所撰写的文章多次发表在各类报刊上,已经是一个专业非常成熟的教师。那些理论知识也绝非一时一日的积淀,而是十几年学习探索、总结反思的结果。从上海回来,我收获了丰富的营养,还沉淀了厚厚的一摞学习反思,字里行间不但凝结着自己的思考,更记录着深夜码字的辛苦。工作多年之后,才明白,书写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时至今日,我依然心怀感激那个领我上路的“老李”,做我精神榜样的“老李”。

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013年,李玉玺老师进入新学校,并承担了学校课程改革的任务,从学校课程的顶层方案设计到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案,无一不需要他的筹划与参谋。也正是那时,他感受到了自己理论知识的匮乏。于是,暑假,他“长”在了学校里。几平米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他从各处搜罗来的各种教育理论书籍、杂志,他一页一页地读,一本一本地“啃”。那个炎热的夏天,空无一人的校园里,陪伴他的只有窗外聒噪的蝉鸣与满屋浓浓的墨香。正是在那个暑假,他实现了自身教育理论储备的飞跃,最终在一轮又一轮的讨论与修改之后,敲定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方案。

顶层方案有了,那么如何将其落实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之中呢?这成了萦绕在他心头的难题。凭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与丰厚的理论积淀,他敏锐地发现了当下语文课堂当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病。尽管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但是“满堂问”“满堂教”仍是老师们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教知识”的层面,学生的学习能力依然存在诸多欠缺。如何改变当下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现状呢?李玉玺老师又一次展开思索,在经过无数个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长夜之后,他提出了“助学课堂”的全新理念。这种理念以“1+1”为策略,重构五种类型的学习单元(或模块)。其中,前一个“1”为语文教材固定内容,其目的是重在固本,是基于教材中“定篇”“例文”“样本”等篇目实施的学习;后一个“1”是为学生学科素养形成而拓展的相关学习内容,是学习内容的重构。他认为教师的教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而是学习发生之前的催生,学习行为发生之时的助推,学习出现盲点处、坡点时的助力。

许多年后,我们依然记得他向大家提出“助学课堂”构想的那个晚上。那天是业务学习,他站在讲台上写下了一黑板的思维框架图,向老师们详细介绍了他对“助学课堂”的初步构想。亦清晰地记得那个夜晚,他站在讲台上气吞山河的架势以及他眼中闪烁出的光芒。那时的他,让我不禁想到那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如同所有新事物的出现都会受到大家的质疑一样,“助学课堂”的提出也受到了很多教师的质疑。有人说:这样的课堂老师们能驾驭得了吗?也有人说:我们短短40 分钟的课堂容纳不下这么多的内容吧?甚至有人说:瞎折腾什么呢,像原来那样按部就班不好吗?这样的局面,对于李玉玺老师以及“助学课堂”这个新生事物来说,似乎不太友好。

可是李玉玺老师却偏偏是那种有韧劲儿的人,质疑的声音越是猛烈,他越是奋发向前,坚持将“助学课堂”的理论付诸实践。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是一个“思考者”,他要做一个“造梦者”,就是那种敢于做梦,并把梦想变成现实的那种人。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助学课堂”的理论提出以后,他虽然也发表过《以学为中心的“1+1 助学课堂”》等文章,但这样的理论如何有效地落实到实践,真正在课堂上生根发芽还有待探索。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助学课堂”实验在东凯小学轰轰烈烈地展开了。2015年的下半学期,在李玉玺老师的组织下,东凯小学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助学课堂”优质课比赛,老师们纷纷将“助学课堂”的理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上出了一堂又一堂“1+1”整合课。有老师这样说,讲一次公开课就是扒一层皮,而讲一堂李玉玺老师组织的“1+1”整合课则要扒三层。这除了“1+1”整合课比普通的课更难驾驭一些以外,更重要的是李玉玺老师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在找他问课之前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不然一不小心就会被他问得哑口无言。

“助学课堂”的出现对老师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不断倒逼老师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反复打磨自己的课堂,转变自己原有的以教为本的教学理念,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教学”转为“助学”,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学校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工作室的老师们在业务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初曦老师多次在市区组织的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林春晓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在《中小学校长》等杂志上发表,李光菊等老师在开发区组织的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老李的这份较真不但表现在对老师们的课堂要求上,更表现在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上。《小村庄的故事》不知道被打磨了多少遍,《爬山虎的脚》不知被他反复调整了多少次。那段时间清晨常见他双眼红红的,后来才知道为了及时总结整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收获,每天晚上他都要写近万字的反思。正是经过那段时间与老师们的探索与实践,他发现了“助学课堂”理论在付诸实践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及时调整。同时,他系统地总结出了“1+1 篇”阅读、“1+1 习作”读写结合、“1篇+1 组”群文阅读、“1+1 本”整本书阅读、“1+1 实践”综合实践活动等五种“助学课堂”类型,探索并甄选出了“表格图表助学”“思维导图助学”“互文阅读助学”“比较阅读助学”“主题导写助学”等助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积累了《小村庄的故事+ 失踪的森林王国》《秋天的雨+ 北大荒的秋天》等一大批优秀助学案例,出版了《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语文“1+1 助学课堂”》等理论专著,发表了《“助学课堂”,让语文教学提质增效》《基于学习变革的“1+1助学课堂”》《“1+1”助学课堂,让语文核心素养从云端落地》等一系列全面解读“助学课堂”内涵的文章。

“助学课堂”开始在东凯小学的课堂上蓬勃开展,诵读教材《清音》、拓展阅读《“1+1 助学课堂”读本》的推广不仅为学生的阅读增量,更为语文素养的形成提质。同时,改变也在课堂上悄悄发生着,学生在问题驱动下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师在学习困难时进行助推、点拨,知识学习的渠道是学生自己思考、探究,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策略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支架,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内化成为了学习能力。学生在教师助力之下完成一个学习完整的历程,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提升了能力。学生们不但爱学习,而且会学习。

四、谁无风暴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2016年,因工作需要,李玉玺老师调整了所在的科室,“助学课堂”的推进也遭受到了重重阻碍。很多人以为他偃旗息鼓,就此消沉,但是他的教育理想与情怀却告诉他不能轻言放弃。既然无法全面地推进“助学课堂”,那就去当一个班主任吧。他说,作为一名老师没有班主任经历的教育生涯是不完整的。而且当班主任带一批自己的孩子也能更好地验证“助学课堂”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长远效果。于是他退而做研究,安心做一名班主任,成为学生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他的“助学课堂”不单拓展了学生们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更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掌握了诸多学习方法,学生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有了极大提高。姜智勇同学是个调皮的小男孩儿,在李玉玺老师接手这个班之前,他成绩并不好,身上也似乎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闪光点。但是李玉玺老师接手这个班之后,不一样的语文课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当李玉玺老师知道他和班里的同学们十分喜欢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时,李老师联系了家委会带学生们飞往上海书展,见到了沈石溪本人,学生们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作者签名。在“助学课堂”的影响下,姜智勇同学不但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而且还掌握了许多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写作。于是他开始反复练习,课间那个调皮打闹的小男孩不见了,换成安安静静在座位上奋笔疾书的小作家。虽然他的文笔稚嫩,但他的作文水平却有了极大提高,字里行间竟有了几分名家的气质。他还立志要做一名沈石溪那样的优秀作家,出一本自己的小说。2019年,姜智勇的征文《战场上的智慧》获得了第二十届“语文报杯”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

毕业那天,邓玉茜同学说:“我们会永远记得李老师,记得他带我们去过的湿地,看过的文化园,爬过的山,逛过的庙会,赏过的花灯,那是我们永远难忘的记忆,他是我成长路上的一盏灯。”老李就是这样一个不怕麻烦的人,做研究时他不怕,做班主任时他亦不怕。几年里,他开发研学旅行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开发古诗词文化课程,用文化涵养学生的生命;开发课外阅读微课程,用文字浸润学生的心灵。

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们的变化充分验证了“助学课堂”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学生们进入初中之后,“助学课堂”对他们长远的影响力也展现了出来,语文成绩在班级内总是遥遥领先。

五、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助学课堂”逐渐完善成型,在李玉玺老师与工作室成员的反复实践下,“助学课堂”重构起了课堂教学的“新生态”。随着省级规划课题的顺利结题,“助学课堂”进入了验证推广阶段。这一年,李玉玺老师主动到广饶县希望小学去支教。那是一所有着20年历史的乡村学校,老师们年龄普遍偏大,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相对陈旧,李老师的到来就像一条流淌的小溪一样激活了希望小学这一池净水。一年里,他为希望小学的老师们组织了教研活动30 余场,为这所乡村老校注入了不一样的生命活力。赵倩老师说:“李玉玺老师的到来让我们以前象征性的应付检查的教研活动彻底发生了改变,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一场场的教研活动让我们如沐春风。”“助学课堂”开始在这所乡村学校里生根发芽,现出郁郁春色,如同校外那希望的田野一般。老师们也不再执着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从关注学生们的分数到关注学生们的能力,实现了从“教学者”到“助学者”的转身。“助学课堂”也改变了学生们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听、读、背转向真正的合作、探究,由被动的浅表性的学习转向了主动的深度学习,真实的学习在课堂上发生了。乡村学校的学生们也爱上了这不一样的语文课,他们发现原来上语文课是那么快乐,上语文课是那么有趣的一件事。

同时,这一年李玉玺老师还组织工作室的成员们一起到利津陈庄、付窝等学校送教,将“助学课堂”的理论带到了东营各地。所到之处,无一不引发一场又一场头脑风暴与教育变革,“助学课堂”的理论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受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2019年,李玉玺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成为第四届“齐鲁名师”重点培养对象。但他没有止步不前,他继续思索着、探索着、实践着,在小学语文“造梦者”这条道路上努力奔跑着……

猜你喜欢
玉玺助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传国玉玺
法国又要拍乾隆玉玺
张玉玺 “小菜篮”里装着“大民生”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