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联合三痹汤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2022-01-25 04:19周文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浮针肩周炎肩关节

周文军

(营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辽宁 营口 115009)

肩周部位出现疼痛及肩部活动障碍是肩周炎的主要临床症状,虽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但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临床认为肩周炎可治愈,但其恢复周期较长,患者在此过程需忍受一定痛苦,同时无法保证该疾病可完全治愈[1]。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多以缓解疼痛、缩短治疗周期为主。随着中医不断发展,中医治疗得到临床高度认可,中医汤药及浮针均是其主要治疗方式[2]。但目前应用单一治疗方式较多,对联合治疗的研究和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营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93 例肩周炎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肩周炎患者经浮针疗法联合三痹汤治疗后的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营口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收的肩周炎患者93 例临床资料,对照组46 例,男19 例,女27 例;年龄51~79 岁,平均年龄(65.28±3.31)岁;病程3~37 个月,平均病程(20.43±1.20)个月;关节功能分级:Ⅱ期29 例,Ⅲ期17 例。观察组47 例,男23 例,女24 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5.35±3.27)岁;病程4~36 个月,平均病程(20.51±1.21)个月;关节功能分级:Ⅱ期25 例,Ⅲ期22 例。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研究对比。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肩周炎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肩部有疼痛感,并于夜间、活动时疼痛感加重;肩关节进行上举、外展、内外旋、后伸等活动受限;肩突、肩胛间、三角肌附着处、肩峰下等部位均有压痛;三角肌、冈上下肌均有萎缩。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气血虚型,主症: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次症: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气短懒言、四肢乏力;舌脉质:舌质淡,苔白或少,脉细弱或沉。

1.3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均符合 Kellgren-Law-rence 分级;临床表现肩关节疼痛者;遵医嘱用药者;临床资料完整者。(2)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合并感染活动期及传染病者;免疫相关性疾病、痛风性关节炎者;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体质者;存在恶性肿瘤和重要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三痹汤治疗。药物组成:独活10 g,熟地黄15 g,防风6 g,乳香10 g,甘草10 g,牛膝10 g,生姜15 g,当归15 g,杜仲10 g,没药10 g,红花10 g,生黄芪15 g,延胡索10 g,茯苓15 g,细辛5 g,川续断15 g,党参20 g,丹参15 g,肉桂2 g,白芍15 g,川芎6 g,秦艽10 g。加1000 mL 水,大火煮开后转文火煎煮30 min,取300 mL,分早晚2 次口服。持续服药30 d。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浮针疗法治疗。患者呈侧位,使用华佗牌0.6 mm×32 mm 浮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医者使用手指指腹在患者肩关节周围触摸,寻找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point,MTrP),当指下有硬结或条索感,可稍用力按压,患者出现局部敏感痛点即为MTrP 点;若患者出现后伸动作限制,于其结节间沟或喙突周围找出肩前1 点,如外展受限,于在肩峰下凹陷处找出肩侧1 点,如前举受限,则于肩胛骨外侧角外上方找出肩后1 点,对以上选点进行常规消毒后,保证所选MTrP 点处的皮肤松紧适中,于MTrP 点的6 cm 左右处进针,进针发力时,针尖需搁置于皮肤上,不可离开皮肤,进针角度15°~25°,用力适中,同时保证透皮速度快,于患者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处即可,后将左手松开,使用右手提拉针身,使其倒离肌层,并退于皮下,后将针身放倒,沿皮下向前推进,于推进时稍稍将针身提起,但该过程针尖不可深入皮肤中,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以患者有酸胀麻等感觉为宜;后进行扫散动作,将针尖上翘,以进针点为支点,握住针座,将针体左右摇摆如扇形的动作,一般扫散时间为2 min,次数为200 次左右。扫散结束后,将针芯抽出,并使用胶布贴于针座上,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并在进针点,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敷,防止感染。

1.5 观察指标(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治疗前、治疗1 个月后的疼痛程度,10 分为总分,无痛为0 分,轻度的1~3 分,中度的4~6 分,重度的7~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的程度越高。(2)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eley 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1 个月后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该量表包括肌力(25 分)、疼痛(15 分)、日常活动(20 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40 分)4 项内容。评分越高,表明其肩功能越好。(3)症状积分。对肩部酸痛、劳累后疼痛加重、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气短懒言、四肢乏力等症状程度进行赋值,0 分:正常;1 分:轻度;2分:中度;3 分:重度。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症状越严重。

1.6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肩关节活动情况以及临床特点进行评估。治愈:肩周疼痛状态基本消失,肩关节活动时无任何障碍;好转:肩周疼痛感明显缓解,但肩关节活动时,疼痛感强烈,有一定活动范围限制;无效:肩周无论是否进行活动,均有剧烈疼痛感,且活动范围受限制。好转率+治愈率=总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х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肩周炎患者临床效果 相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0.43%(37/46),观察组95.74%(45/47)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肩周炎患者临床效果对比 [例(%)]

2.2 2组肩周炎患者VAS 评分和Constant-Mueley 评分、症状积分 治疗前,2组VAS、Constant-Mueley 评分以及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VAS 评分较治疗前低,Constant-Mueley 评分较治疗前高,症状积分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肩周炎患者VAS 评分和Constant-Mueley 评分、症状积分对比 (,分)

表2 2组肩周炎患者VAS 评分和Constant-Mueley 评分、症状积分对比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1)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肩周处的关节是人体中活动强度最大的关节,其肌腱韧带较多,且会受到外力影响,出现水肿、软组织出血甚至无菌性炎症等,从而引起疼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肩周功能[4,5]。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其疼痛感则会蔓延至肩关节周边组织,引起其他疾病。

中医认为,肩周炎属“肩凝症”“漏风肩”范畴,且认为正气亏虚、过度劳损及外伤等是其主要病因,因此治疗该疾病应以补中益气、舒经活络为主要原则[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Constant-Mueley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浮针联合三痹汤治疗,可快速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周部的疼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关节功能,疗效确切。究其原因在于,三痹汤是由独活、熟地黄、防风、乳香、甘草、牛膝、生姜、当归、杜仲、没药、红花、生黄芪、延胡索、茯苓、细辛等药物组成,其中独活、秦艽及防风具有止痹痛、祛风湿的作用,当归、黄芪、熟地黄、白芍则有养血柔肝、补气生血之功效,川芎、红花则有活血止痛之功效,茯苓、党参则有补益正气之功效,肉桂可温血通脉,川续断可强筋健骨,诸药合用,有补中益气、行血祛风、通经止痛之功效[7,8]。且本研究在中医汤剂基础上联合浮针治疗。浮针治疗指的是使用浮针于疼痛组织周围的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针刺的治法,是现代医学和传统针灸学结合而来,具有操作方便、适应症广及经济安全等特点。寻找患者肌筋膜触发点(MTrP 点),并根据患者具体临床症状,选择其他针刺点,使用浮针对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针刺,可缓解疼痛[9,10]。本研究发现,浮针治疗有以下优点:(1)针体刺进皮肤后,进行水平运动,可减少对皮下组织的损伤;(2)浮针针刺成功后,进行均匀、反复且柔和的扫散动作,可有效扩大治疗范围,可更快速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更有利于肩关节恢复;(3)留针时间长,针刺后留针5 h 以上,持续刺激肩关节处经络,可促进血液流动,从而起到持续减痛的作用,更有利于肩关节恢复。但在进行浮针治疗时,应注意一点,即针尖必需和病灶直对,否则会造成肩周其他组织损伤。

综上所述,肩周炎患者经浮针联合三痹汤治疗,可缓解其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有助于肩关节恢复,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浮针肩周炎肩关节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肩关节外科新进展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你的肩膀担着你的健康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