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效能多维度测量模型的定义及演化分析框架

2022-01-27 13:42贺乙恒邓美婷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场域维度协同

王 进,贺乙恒,邓美婷

(延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公共管理的中心聚焦在治理和善治,社会治理是在西方特殊时空情景下兴起的一种社会发展方式以及一种制度选择[1]。通过对国外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外社会治理的发展体制机制和运作模式都比较成熟。国外学术界对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也会把重心放在治理模式实践的层面。部分学者认为治理是任何公共运动的一种协调方式,更加重视第三方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

我国是从1978年开创了社会治理改革的先河,让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改革开放至今,国内学者对社会治理方式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治理思想内容方面,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的社会治理思想包括主体、客体、特点、手段等进行梳理归纳,因此,社会治理方式中出现了侧重点不同的治理方式,例如协同治理、元治理及其多中心治理等[3][4]。二是社会治理阶段划分研究,按党的领导人或者按中央文件出台的先后时间划分。三是社会治理研究视角方面,部分学者以具体省份或者治理典型为视角研究,例如浙江、广东、山东等[5],以基层治理视角或者以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为视角。四是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方面,主要体现官民共治合作化。政府应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物中,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作用。政府需要创造社会自治条件,鼓励社会自治以及激发社会成员自治热情[6]。此外,众多学者讨论了对社会治理体制在不同情境下,如多元条件、复杂条件等方面的应用原则以及实现路径[7][8]。

对于“维度”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例如基于现实描述性视角,从“理想-秩序”二维的维度框架透视当前社会在实践中的社会治理创新[9],运用“社会控制-社会服务-社会活力”三维框架构建社会治理新体系[10],运用“主客体-价值-机制”三个维度构成社会工作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有机整体[11],以“技术-经济-文化-政治”为四维框架构建了推动社会网络化治理[12],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历史-认知-技术-组织-社会”五大维度,建设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进一步解决社会大数据风险问题[13]。

我国学术界对社会治理以及维度的研究已经取得众多成果,但社会治理方式的特色化研究的创新力度仍不足,当下和未来较长时期,规避和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在研究动向上展现出新的趋势,对制约中国长期发展的主要困境和多元因素的思考更为全面且更加精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关键,但学术界的研究还缺乏对治理方式与社会环境适配性的模型化建构,因此,文章将“多维模型”的概念引入,从效率、协同、场域、结构这四个维度,构建社会治理的二维、三维、四维等多维度测量模型,并分析二维到多维的演化框架,以此为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提供新思路,增强社会治理创新动力。

二、社会治理多维模型应用的条件

(一)多维模型依赖于政府合理放权的前提

20世纪以后,社会治理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呈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全球风险;二是新兴治理力量的兴起形成多元主体治理社会[14]。正是由于复杂性的存在,提出政府需摒弃简单思维,形成一定的复杂思维,重塑职能。社会治理多维模型旨在分析影响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根据这些因素,从多维度构建社会治理模型,此模型的构建正符合了这种社会系统的复杂性治理。应用此模型要以政府合理放权为前提,从“旁观者”向“引导者”转型,培育社会治理力量而且依赖政府对此模型的宏观性规划,将此多维模型的前瞻性的规划应用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推进社会进步。因此,在社会日益复杂的局面下,多维模型的应用需要政府积极发挥“培育”的职能,着重培育社会力量的自主性,使社会主体成为多维模型中的自主行动者。

(二)多维模型依存于市场经济与交往理性中

市场经济决定了市场主体的主要地位,而市场主体是按照约定俗成的自发秩序来从事生产经营和人际交往的,因此市场主体之间才有平等地位进行自由竞争,才能让每个个体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提升。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当中,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是通过博弈互动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社会治理的多维模型和市场经济之间也存在相似的博弈。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的交往边界扩大,使整个市场利益主体愈加多元、交往关系愈加复杂、信息愈加密集化。这些复杂的特点使社会治理复杂化,因此社会治理的多维模型需要依存于市场经济发展。

(三)多维模型依存于社会治理主体间性视域内

主体间性源于哲学概念,主要是指一些主体与另外一些主体间的相互关系,而这种相互关系中的任一主体都是“主体间的”,它超越了传统“主体-客体”的理论结构。这意味着不止一个权力中心和责任的主体,即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还包括第三方组织或者个人,呈现了“主体-主体”的理论范式。社会的这种主体间性要求社会治理多维模型主体间的相互关系是平等的、共同行动的,更需解除“中心-边缘”结构,要实现平等共生就要求各主体与主体间性形成合作,合作意味着在社会治理的过程各主体要摒弃主、客体二分的线性思维,而政府若存在任何一种形式或者任何强制管控,会影响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关系,即使有合作意向也容易被消除,拒绝信息共享会导致多维治理模型应用的信息壁垒形成[15]。

三、社会治理多维模型设计

维度建模是一种逆规范化处理的方式,主要以分析主题为基本框架,按照星形或雪花形模型构造多维模型。学术界根据维度会随时间而变化的属性将其分为三种:稳定维、渐变维及快变维[16]。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其维度属性大多被处理成与时间无关的属性,这可以被用来对事实表中的事实数据进行简明一致的划分归类[17]。但现实生活并非处于这种理想情况,特别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定义的维度属性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18]。因此,结合维度建模的思维以及空间坐标系的思路,构建社会治理多维模型如下。

(一)“效率-协同”二维模型

纵观大量的社会治理文献,大多有关社会治理的文献都聚集在两大方面:协同治理和治理的有效性。基于此“协同和效率”成为社会治理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构建横轴x为“效率”,纵轴y为“协同”的二维治理模型(见图1)。其中两个维度的刻度是从1到n对社会治理效果进行科学的划分,从1到n的刻度分别代表对效率和协同的不同重视程度,其中1代表程度最小,n代表程度最大。为了后文更好解释描述,依据管理方格理论,取n=9为例构建模型。

(二)“协同-效率-结构”三维模型

在二维模式的构建中,“协同”和“效率”是社会治理的两大重要维度,这两大维度并重意味着我国的治理思维已经由“社会管理”成功转向“社会治理”,从“一元治理”转变到“多元治理”,这一转变就意味着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权力多向度化、治理空间多维化,就会涉及到不同阶段的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本身的结构问题,社会治理格局的多元化和主体间的复杂关系便成为了社会治理生态复杂性的重要方面。钱学森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这意味着要从社会治理的意义去理解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复杂性,引导了研究者从 “开放”和 “结构”出发去研究社会治理生态的复杂性[19][20]。 因此,本文在二维的基础上增加社会治理的第三个维度——“结构”,并命为z轴,构成社会治理三维模型(见图2)。按照二维模型的划分,将x、y、z轴的刻度分别取n=9,x,y,z三个轴形成一个边长为9的空间正方体。

(三)“协同-效率-结构-场域”四维模型

通过前文二维、三维治理模型的构建,社会治理从起初重视效率,到从“一元管理”向“多元治理”转变时重视协同合作,再到多元主体之间的结构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逐渐的庞大,外部环境也日趋复杂化,不同的区域会形成各类场域,例如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等。而“场域理论”是社会学家布迪厄研究的一套重要理论,其中场域是其分析研究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也是社会学中实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整个社会是有各种客观关系的网络构成,这个网络具有相对独立性、必然性、客观性。场域就是指一个社会空间,与该空间有关的所有对象及其行为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法则,不能仅凭其内在的性质来解释[21][22]。很明显,布迪厄主要强调的是只有场域参与主体彼此认同场域的规则,特定的行为或关系才会存在。社会生态的复杂多样,展现了当前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这也是目前中国政府开展社会治理所面临的基本环境。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愈发复杂的外部环境、愈加严峻的客观形势,只有在构建社会治理空间模型时考虑到“场域”因素,在不同的场域中考虑具体的治理问题,才能构建更加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治理,因此有必要在构建社会治理空间模型时考虑到第四个维度——“场域”,将其命名为w轴,众所周知,从力学的角度,四维具有时空性,超过三维空间,四维得靠想象,为了使图可视化,可以给四维模型设定既定的范围,这样就构建了社会治理四维模型(见图3)。

(四)“N协同-N效率-N结构-N场域”万维模型

前文构建了二维、三维、四维治理模型,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影响社会治理的主要因素是效率、协同、结构、场域,然而社会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社会治理环境是相互交错、相互兼容的,各个因素之间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空间镶嵌、结构互补、功能耦合的复杂场域系统,单维度的社会治理仍不能适应当前社会治理的发展进程,只有进一步将场域n维化,将场域中的协同、效率、结构各个因素都在空间中立体展开,构建“N协同-N效率-N结构-N场域”万维模型,才能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社会治理的效能,因此,本文构建了万维的社会治理模型(见图4)。为了使模型可视化,本文选取了一定的范围,截取万维空间的局部图,是四维空间球面范围的切面。

四、社会治理多维模型定义描述

对于多维模型的功能结构视图,可以用集合{Fa,Da,agt}表示,其中Fa代表此多维模型的事实属性,Da代表维度集合,agt则代表事实表的度量值的聚合特性[23]。在上述二维到多维的模型中,度量值也有不一样的聚合性,定义二维模型的度量值为Fa1的描述为Fa1={“效率-协同”二维模型的度量值},定义三维模型的度量值为Fa2={“效率-协同-结构”三维模型的度量值},定义四维模型的度量值为Fa3={“效率-协同-结构-场域”四维模型的度量值}。

在此,基于前文的维度的刻度n=9,以二维、三维模型为例,对其中特殊组合区域作如下定义解释。

(一)“协同-效率” 二维模型的特殊区域定义解释

(1,1)组合区域对协同和效率的关注较低,属于贫乏的社会治理,在治理刚兴起时,由于人的认知有限,对治理思想以及相关模式处于空白期,对于社会仍停留在管理、管控上,对于社会公共事物事情的管理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因此社会治理模式是一片巨大的荒漠,这一时期已经成为历史。(9,1)组合区域过度注重效率而没有协同,属于强制的社会治理。这一阶段,社会治理完全以效率为重心。即政府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管理只注重效率,还会采用强制的行政手段,遵循确定的规章制度,人人都变成了办事的工具,极差的灵活度,结合中国实际现状以及综合属性,只注重效率的这一治理方式如同海市蜃楼,反而降低治理效率。(1,9)与(9,1)相反,关注主体间的协同而忽略效率,会导致机构膨胀,属于机械的社会治理。这种方式就提倡实行西方的多主体治理,即多个主体协同参与社会公共事物的治理,在这一阶段就只注重协同,忽略个体合作时彼此之间的效率,容易导致无效率的合作,使治理方式机械化。

(9,9)是管理方格区域中最稳定的区域,这一管理方式对社会治理有了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治理主体在高度注重效率的同时,也高度注重协同合作。实现了以人为主和高效的双强化,使两种维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管理的重点就是维持并扩大这一区域,因此具有可持续性,所以是可持续的社会治理。(5,5)区域处在模型中间位置,这个区域处于过渡区,该区域对效率和协同的重视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属于折中的社会治理。对协调度、合作度、效率的态度一般,一些外部环境因素或者意外因素都容易使其发生变化,向其他方格移动,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式占比较大,而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这一方格滑落到(1,1)的组合区,争取使其转变成(9,9)组合区,以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治理。

从社会治理二维模型可以看出,效率和协同两大维度,并无一种维度优于另外一种维度。在实践中他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社会公共事物的综合性就要求效率与效果并重,好的效果离不开各个主题相互协同合作,而协调合作就需要融入效率,而不是一味盲目合作。所以要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治理模式必须实现效率和协同合作结合及互动发展。

(二)“协同-效率-结构”三维模型的特殊区域定义解释

对每个组合区域方格进行一一描述较繁琐,因此选取几个特殊组合区域进行描述。(1,1,1)组合区域在模型中是危险区,对治理的效率、协同、结构的重视程度全都偏低,这是社会治理需要避免的一种方式,也是无为的社会治理。(1,9,9)这个组合区域注重治理主体之间结构以及协同合作,忽略效率,这样虽然会使整个治理系统协调有序,但并没有效率,达不到理想效果,易滞后,属于滞胀的社会治理。(1,1,9)组合区域只注重结构,层级与平级结构都良好,而忽略效率与团队合作,整个治理系统略显形式化,因此是形式化的社会治理。(9,1,9)组合区域,主要注重效率与结构,韦伯的官僚制度强调使所有的社会行动都建立在功能效率关系上,以使组织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因此是官僚性的社会治理。(5,5,5)此组合区域是一敏感区域,对三个维度的重视程度适中,对结构、效率、协同保持在一般程度,治理效果也不是十分突出,不利于治理社会,因此是平庸的社会治理。(9,9,9)表现对主体间的结构、效率、协同三者的重视程度都高,治理主体、客体、环境协调有序结合在一起,整个治理内部系统化、高效化,是社会治理最理想、境界最高的社会治理,是理想的社会治理。

对于x轴,y轴范围内形成区域,加上了“结构”一个维度后,与二维图的特定区域相比有一定变化,但是不大,对(1,9,1)、(9,9,1)、(9,1,1)这几个特殊组合区域不再进行解释。

同理,在“协同-效率-结构-场域”四维模型以及“N协同-N效率-N结构-N场域”万维模型中也存在一些特定的组合区域,这些特定的组合区域构成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方式,其中某个区域是最高境界也是最理想的治理模式,都在社会治理的现实下高度重视效率、协同、结构以及场域。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讨论的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思考社会治理方式的多维化问题,以相关社会治理的文献为研究出发点,从中梳理归纳能够体现社会治理方式维度的坐标轴,发现社会治理核心的两大重点是效率和协同,因此基于维度建模和多维空间思想为基础,构建了x轴(效率)、y轴(协同)的社会治理二维模型。社会治理主体日益多元,治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结构会成为影响社会治理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在二维的基础上,构建了x轴(效率)、y轴(协同)、z轴(结构)的社会治理三维模型。治理主体的多元化,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社会外部的多样环境也成为了影响社会治理的一大关键因素,例如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等。因此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本文构建了x轴(效率)、y轴(协同)、z轴(结构)、w轴(场域)的社会治理四维模型。社会治理环境是相互交错、相互兼容的,多种因素、场域的交叠更错,随后逐步实现由四维向万维的社会治理模型的拓展,形成社会治理万维测量模型,为转变社会治理方式提供新思路。此外还以二维、三维为例,对其中的特殊组合区域进行定义解释。

文章的意义在于深层次分析了影响社会治理的重要维度,并结合环境特征,对治理维度建摸、空间坐标系以及多维空间的思想等对二维到多维的过程进行演化分析,构建了二维、三维、四维等社会治理多维测量模型。随后,将以社会治理的多维度测量模型为基础,研究其价值取向,确定其应用的主体和客体、寻找其应用的特定环境,实现多维治理模型的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场域维度协同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