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遇、新基建:加快上海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建设

2022-01-27 03:22
上海保险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保险业上海中心

陈 贤 本刊记者

2021年11月23日,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组织召开“新机遇、新基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专题座谈会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汇集了众多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各类市场要素集聚的金融中心城市。随着2021 年10 月《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在上海银保监局的指导下,在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的组织下,上海保险业积极思考,深入实践,进一步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载体作用,助力上海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建设,助推上海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政策红利密集释放,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加快步伐

自习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 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上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1 年7 月1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作为引领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部署。8 月24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在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上,明确提出上海建设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的重大任务。

此后,在10月举办的第三届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主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方向指引和实现路径。这份《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重点措施,从“提供高水平制度供给”“提高再保险产品供给与创新能力”“推进高水平制度性开放”“加快建设再保险人才高地”四个方面提出13项重点任务。

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1月23日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组织召开的主题为“新机遇、新基建: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的专题座谈会上,上海银保监局财产保险监管处处长吴蔚指出,在经过长达六年的前期酝酿和筹备工作后,《指导意见》于2021年出台,实属来之不易。他表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对上海保险行业及再保险的发展是难得的机遇,行业各主体要明确方向,发挥优势,弥补缺点,做到认识到位、谋划到位、落实到位,持百倍信心投入上海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工作中。

近年来,上海保险业在再保险市场体系等建设方面努力实践。人保财险上海市分公司副总经理王剑介绍,根据人保集团的统一部署,人保财险整合内部再保险资源,2020 年经银保监会批准在上海设立了再保险运营中心(试运营),并于2021 年1 月1 日正式对外运营。2021年9月15日,人保财险发布再保险业务新架构,实现了分入业务、临分业务、再保险结算业务在上海的集中。

在政策红利的加持下,上海保险业将进一步发挥上海再保险市场发展的竞争优势,吸引境内保险机构在上海成立再保险集中管理机构,同时吸引更多境外保险机构入驻上海,提高上海再保险市场的主体凝聚程度、承保能力与服务水平,积极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断推进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进程。

创新引领助力经济循环,原保险、再保险融合发展

再保险中心是保险交易全球化和风险全球分散的产物,巨大而活跃的保险市场是形成再保险中心的前提条件。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上海的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在保险业深化对外开放和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只要持续创新,就能为再保险中心提供充足的业务支持,创造必要的发展条件。

根据《指导意见》,上海要成为再保险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在要素配置中占据关键环节,在供需对接中形成关键链条,在服务内需体系中具备风险治理体系的关键支撑能力,助力国内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对此,多家保险公司均表示,上海保险业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引领及支持力度,以推动原保险、再保险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以国内交易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要重点加大行业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智慧交通、新型能源、航空航天及其他国家重点项目上的承保能力统筹建设力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再保险在城市管理、风险减量管理方面的作用,加大对极端天气风险,如洪水、冰雹、干旱等巨灾风险的再保险承保能力建设。

中再产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翁育峰表示,公司已在多个业务领域积极作为。在建设工程质量方面,为上海市政府建设了IDI平台,实现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政府职能转变;在安全生产领域,首创了安责险伞状超赔应用项目在上海正式落地,构建再保险“安全防护网”,为可能发生的特别重大事故救援和赔付提供稳定的保障支持;在灾害管理方面,建设灾害管理生态圈,积极支持和参与上海巨灾保险试点,推动地震巨灾模型、台风巨灾模型在上海落地应用,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助力上海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等等。

国内原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必须创新发展已是业内共识。如《指导意见》所指出的,上海要当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需要构建风险分散和风险治理体系的要素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的优势通道,这样才能提升上海在全球再保险领域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加快配套政策落地,构建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

与已有的国际再保险中心相比,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营商环境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从国际上看,百慕大、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再保险交易集中度较高的地区均采用极具竞争力的离岸业务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税率来吸引国际机构和业务集聚。

汉诺威再保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负责人及首席风险官盛毅介绍,百慕大作为久负盛名的离岸金融中心,素有免税天堂之称,该地区注册的公司一律免征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增值税和流转税。新加坡保险业务发展(IBD)计划有一项规定,经批准的保险公司对从事在岸、离岸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火灾/汽车/工伤赔偿、个人意外和健康保险除外)获得的合格收入享有10%的优惠税率。目前,这个IBD计划有效性至2025年12 月31 日止。在中国香港,符合若干门槛的保险机构,其适用的利得税税率为8.25%,仅是目前16.5%利得税税率的一半。他提出,上海要充分对标深圳、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区域经济体的优势政策,吸引国际再保险机构进驻上海并落实配套优惠政策。

虽然近年来监管部门和市场机构做了大量推动上海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努力,但我国再保险领域的税率明显偏高,而再保险作为国际化程度极高、流动性较大的风险投资型业务,具有较强的趋利性,因此,目前的税收政策对业务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鉴于增值税率等成本的高低是评估再保险收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沪上数家再保险机构相关负责人均建议,仿效上海对于航运保险业务的税收奖励机制对再保险业实行先征后退或税收奖励等相关措施,以增强在沪再保险机构的企业活力和聚集度。劳合社保险(中国)副总经理徐军指出,境内再保险人保单获取成本高于境外再保险人,如2021年9月1日起实施的《城建税法》就造成了境内外再保人0.72%的保单获取成本差异,在承保利润不断被挤压的大环境下,境内再保险人将处于不利境地。此外,徐军建议,行业可以建立再保险高端专业人员智库,关注再保险从业人员的资质和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再保险优才引进计划,为上海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提供人才保障。

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的区域再保险中心所在地的法律体系以英美法系为主,我国目前法律制度对于国际化的争端解决机制,包括仲裁机制等的支持尚待进一步完善。

上海自贸区建设为再保险中心提供了开放的国际平台。上海自贸区建设明确提出,要打造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高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高地等新的发展目标。上海自贸区内的经济高度开放,以其极高的政策自由度,给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政策条件。上海保险业要充分借助国际金融中心和自贸区建设的各项支持政策,创造更加有利于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营商环境。

对此,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负责人表示,公会将发挥行业组织优势,为行业和各会员单位做好统筹、协调、推动等服务工作,为行业发声,在上海银保监局的领导下,凝聚行业力量,共同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推动上海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保险业上海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上海电力大学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