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师德建设的路径与策略

2022-01-27 11:11王建春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期
关键词:私德公德师德建设

王建春

[摘要] 目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师德的内隐性关注不足,教师对行为失范按师德问题去处理往往心存不服,根源在于对教师“文化人”身份的意识不强,要求不高。有必要基于文化视域梳理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内涵,从教师“文化人”的角度切入私德、公德与上德的师德建设路径,建构其五大策略:见贤思齐,争当楷模;身边榜样,提升动力;情心同理,倡导常态;鼓励为主,善于包容;忙于正事,无暇堕落。

[关键词] 师德建设;文化人;公德;私德

重师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灵魂,时代变革对教师德性造成一定的冲击,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首。[1]

一、从文化视域探讨师德建设问题的必要性

“内化为德,外显于礼。”内在的思想品德一定会通过行为来表现,思想品德具有内隐性,难以观测,但可以规范行为。基于这样的逻辑,我国对师德建设一系列密集的相关文件中,考核师德侧重于教师的行为表现,对于师德的内隐性关注不足,教师对行为失范按师德问题去处理往往心存不服。根源何在?对教师“文化人”身份的意识不强,要求不高。这是目前师德建设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

文化人是对知识分子的总称,主要是指文化艺术方面的从业者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教师在社会上就是“文化人”的身份象征,传统文化可以赋予教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知识分子气节要求。[2]当代作家梁晓声概括出文化人四大素养,即“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如果每一位教师真正有“文化人”这样的素养和担当,怎么可能会有师德问题的出现?

文化最强大的功能是认同感和自觉性,师德考核强调考核教师行为模式只注重到“末”,如果教师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就难免出现“当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的辩解与后悔。当下,师德考核不可谓不严厉,教师基于“畏惧”而已,其内心修养与行为表现与新时代教师形象要求仍有差距。因此,为弥补这一差距,强调师德建设的文化视域是当今严肃而且重大的课题。

二、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师德建设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中师德的格局

中国是一个“以德为先”的国家,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3]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功能进行了定位:传道、授业、解惑。从此,教师的形象定位于“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形象从品德、学识、行为给予高标准和严要求。“天地君亲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为“五圣”,赋予教师崇高的地位,而且要求“师无君之位,必有君之德”(北宋李觏:师者虽非人君之位,必有人君之德也),把师德定格于“上德”。

(二)新时代师德的文化内涵

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到,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思想、真理;塑造灵魂、生命、新人”的使命,将教师赋予文化视域的定义。实际上,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人类文明涵盖信仰、哲学和艺术三大范畴,新时代教师的文化身份不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有品德的人、有信仰的人、懂情趣的人。一句话概括,立中华传统美德,树全面发展的人。

“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这是习近平对师德内涵作出的要求,赋予了教师很高的期望:“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引路人”。而且,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个牢固树立”(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个引路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个相統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三、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师德建设路径

师德从文化含义上有私德(家庭伦理)、公德(社会秩序)和上德(人类命运)三个层面,教师从这三个层面去修炼,才能匹配习近平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的格局。

(一)传承家风,关注私德

中国人在世界上有明显的德性特征[4]:明分(知足,所为)、报恩(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和虑后(安排好下一代人的生活与发展)。“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5]教师肩负内圣(格致诚正)和外王(修齐治平)的文化形象,因而更要注重文化身份,传承良好家风,家庭伦理和谐有序。

(二)注意身份,维护公德

教师在社会上的身份是“文化人”,有文化品位的人待人接物处世具有关照性和包容性,“讲话让人高兴是一种美德”,讲话给人以希望与愉悦。弘扬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身教重于言教,做好行为示范。

(三)做好本分,弘扬上德

教师做好教书育人本职工作的同时,要站在“传承人类文明”的高度去关注国家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发展,体现“师必有德,师必传德,传德以正”。从教师个人修行而言,要做到“养德修心、明理修身、言行如一、师表以范、诲而不倦、致中爱人”。

四、文化视域下新时代师德建设的策略

《孙子兵法》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得必败。教师要严格遵守职业行为规范,高扬优良师德师风旗帜。

(一)见贤思齐,争当楷模

认真学习习近平对黄大年先进事迹的重要批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6]应当响应教育部学习李芳、张丽莉等同志先进事迹的号召,见贤思齐,争当楷模。

(二)身边榜样,提升动力

身边的师德榜样,动力是无穷的。钟南山院士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是广州市党员先锋模范的一面旗帜,百年名校广州培英中学当时就提出“远学钟南山,近学陈耀汉”的口号。陈耀汉老师是那个年代广州培英中学乃至全白云区唯一的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他的“三不分”(不分份内份外、不分白天黑夜、不分工作日节假日)工作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培英师生的拼搏向上。2020年新冠疫情再次升华钟南山院士的专业担当精神,白云区教育研究院向全体教职员工提出“学习钟南山,专业敢担当”的口号,全体教职员工在疫情防控期间斗志高昂,克服重重困难,使得该院成为广东省教研基地(全市仅2家),获得区教育集团质量提升奖。

(三)情心同理,倡导常态

在学生危急时刻,教师出于师德本能一定要救学生,并且在保障他们人身安全的同时一定要尽可能保护好自己。因为除了教师身份,我们还有“爱人”“儿女”“父母”的身份,我们的爱人、父母和孩子也很需要我们。衷心希望李芳、张丽莉等同志的事例尽可能少地出现。

(四)鼓励为主,善于包容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样且不同的,与遗传有关,也与心智模式成熟度有关。学生“不会”或“叛逆”时,教师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多鼓励,善包容。比如,毛泽东在1912年的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只有短短的400多字,却收到老师六个眉批(76字)加一个总评(65字)共计141字的评语。他当时的班主任和国文老师柳潜的六个眉批写道:“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精理名言,古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积理宏富”。文章末尾的總评则为“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一叶知秋,毛泽东胸怀格局的形成与这位柳潜老师的鼓励包容不无相关。

(五)忙于正事,无暇堕落

好的教育管理者是让教师忙起来,忙于有意义、有价值的正事上。学校要有效组织教师专注于读书分享、校本教研、技能大赛、答疑辅导、课题研究、形象修炼、教育帮扶等正事上,怎么可能出现“倦怠堕落”等师德师风的问题?教师能从“文化人”身份自觉修炼,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文化人的良好形象,怎么会做出“有辱斯文”的事?

[本文系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访问学者”项目王红教育家工作室研究课题“阻断代际贫困传递:师德建设的使命作为”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郝文武.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中国共产党关于教师和教师教育思想的百年发展和实践[J].当代教师教育,2018,11(1):9-17.

[2]徐晔,杨建辉.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N].光明日报,2015-12-21(6).

[3]赵煜君.浅析《资治通鉴》的人才观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9(30):133-134,142.

[4]黄建跃,黎红雷.走向公德养成论——以梁启超的《新民说》为起点[J].现代哲学,2012(5):116-121.

[5]张学智.《大学》简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6):24-33.

[6]周知民.指示催人奋进  精神激励前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J].新长征,2017(7):7-10.

猜你喜欢
私德公德师德建设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私德教育
太没公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隐私”是个公德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