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对人格修养的现实作用

2022-02-04 21:03谢茂圪
宁波通讯 2022年7期
关键词:阳明心常人天理

中国文化是有道德力的文化,中国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的教育。王阳明集立德、立言、立功“真三不朽”于一身,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其中立德排在首位。立德教育旨在培养出更好的人,而人之主宰在心,心正则身修。王阳明认为“读书只是调摄此心”,因此教育第一义在于锻炼心性,修养人格。人格修养至纯乎天理便是圣人。阳明心学认为“人人皆可为圣人”,明确指出“圣人必可学而至”。

世界许多文明将人格修养诉诸宗教,但阳明心学将提升人格境界诉诸现实。这种入世的修养途径,避免了消极避世,具有积极意义。阳明心学哲学思想体系,以儒家为主,统摄儒释道,因此,既能形而下,注重亲情伦理与家国天下,又能形而上,通达心性本原与天理良知。因此,人格修养要向内省察以求心安,不必向外逐物以满私欲。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时要以良知为指引,这样得来的幸福才是实实在在的。

阳明心学的实践过程,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体认自家心性的过程。王阳明在通往圣人之路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知行合一”修身方法。知行本是一体,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须知。知与行一旦脱离,当中隔着的就是私意。知与行,一旦被私意隔断,知就不是良知,而是妄知,行就不是正行,而是妄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圣人与常人的良知本无差别,但常人之心受习染影响颇深,无法致中和于人情事变。因此人格修养功夫要随人资质不同而不同,孔子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常人修身则要从澄静收敛、省察克治、格物致知等功夫做起,盈科而进。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阳明心学的学习犹如人格境界修养之锻炼工序,只要我们专注于炼金之足色,求无愧于金之精纯,哪怕金之分量不同,但只要足色精纯,便都是精金,人也就是圣人。如此,便可以发现更加完美的自己,成就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猜你喜欢
阳明心常人天理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与朱熹理欲论之比较*
大数据视域下阳明心学主题挖掘及作者发现研究
阳明心学的现代性意蕴
“阳明心学”是宁波文化创新性发展的思想源泉
存在与时间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常人化”,领导生活新态
从量变与质变规律角度分析“存天理,灭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