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蕴

2022-02-05 02:39王新亮张学亮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王新亮,张学亮

(1.山东科技大学 泰安校区学团工作部,山东 泰安 271000;2.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以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经验,切实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之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已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内涵,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坚实的底气。立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时代方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深度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深刻认识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才能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激励功能。

一、围绕“是什么”深度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深度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要求,是做好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前提。

(一)基于“构成”的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爱国主义内涵也是不断更新。《辞海》将爱国主义定义为“历史地形成的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就是说,爱国主义主要是一种对于祖国深层的、持久的情感依恋和忠诚。尽管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各有千秋,但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情感确是普遍共识。列宁认为“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1]还有人认为,“爱国主义是对爱国情感的提高和升华,它包含着情感、思想、行为三个基本方面。”[2]吴潜涛等提出,“爱国主义既是反映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感情系统,也是调整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体系和支撑民族繁荣发展的民族精神的核心。”[3]高校适用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界定则体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4]

综合既有关于爱国主义的解读,爱国主义内涵需要从朴素情感、理论升华、社会规范、实践自觉四个层面进行揭示和定位。爱国主义的形成是从朴素的爱国情感,升华为系统化的爱国思想,再到形成全民恪守的社会规范,最后转化为公民自觉的爱国行为的层层递进的由低到高的过程。首先,爱国主义表现为个人对祖国的一种朴素而强烈的情感,具体表现为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风俗文化、民族习惯、悠久历史等的热爱与认同;其次,当这种朴素、零散、感性的爱国情感系统化、深刻化为逻辑严谨的理论成果时,爱国主义就表现为一种定型化的“理论和主张”;再次,爱国主义是对公民个人行为的社会规范,具体体现在它是祖国对个人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最后,爱国主义转化为广大社会成员自觉的理性的爱国行为。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打牢当代大学生深爱祖国的情感基础,进一步拓宽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使爱国主义成为个人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并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格,最终形成大学生自觉理性的爱国行为,从而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行为认同。

(二)基于“统一性”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本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彰显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为我们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1.爱国与爱党高度统一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华民族也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爱国与爱党是高度统一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时,曾深刻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样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6]诞生于内忧外患、民族危亡关键时刻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矢志不渝、不懈奋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人民“争得民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承伟大爱国主义传统,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解放思想,发展生产,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无可争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没有党的领导是万万不能的。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爱国和爱党相统一。

2.爱国与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爱国主义历来是确定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爱国是抽象的吗?不爱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什么呢?”[8]人类社会迄今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形态的依次更替,体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此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制度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9]。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坚持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二、立足“为什么”深刻认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逻辑

深刻认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是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是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关键要求。

(一)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新时代青年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已经历史性落到当代中国青年肩上。新时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能否接好接力棒,能否担负起历史赋予的时代重任,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顺利实现。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强爱国主义认知,促进爱国主义行为,有助于凝聚大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厘清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鲜明特质,增强新时代爱国主义厚重情感,是当前我国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千千万万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关键之举。因此,高校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主体责任,站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价值。

(二)从实现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现实角度深刻认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激励价值

当下的中国,在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已经踏上了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加速推进不可逆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决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当前“既要巩固第一个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果,又要全面开启第二个百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新征程;既要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又要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既要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又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又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0]然而,面对如此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担负现代化强国目标重任的大学生却不同程度存在着“躺平”“佛系”的消极心态,表现出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倾向,甚至有的大学生对于我国的国体、政体缺乏基本政治认同,对于我国的制度优势嗤之以鼻,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崇尚西方的“三权分立”等等,这些错误观念与新时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重任格格不入,必须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予以纠正。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其做到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三)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维度深刻认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个体价值

人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主体。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指出:实现青年自由全面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实现青年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固然需要经济、科技、安全等硬实力支撑,也同样需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增强软实力。同硬实力相比,文化软实力在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发挥着更为基础、更为关键的作用。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与祖国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奋斗的青春才是有价值的,才是真正实现自由全面发展。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因此,在此意义上讲,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三、着眼“怎么做”深入拓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

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入拓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关键要做到把牢主方向,营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齐抓共管的宏大态势;守住主阵地,建构“有意义”和“有意思”并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主抓手,推进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合。

(一)把牢“主方向”,营造齐抓共管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宏大态势

爱国主义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高校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战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旋律主方向,是高校必须抓而且必须抓好的重要工作。

首先,增强主体意识,高校要切实履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要加强党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战略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强化主体意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把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高校要建立负面清单和考核机制,使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软要求”成为各二级单位党委(党总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硬指标”“硬约束”。其次,建立用好管好新媒体平台,把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内容。2022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高达10.32亿,其中10-19岁网民占比13.3%, 20-29岁网民占比17.3%,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12]信息时代,各种新媒体融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应主动开辟建立“三微一端”(即微信、微视、微博及客户端)等新媒体宣传新阵地,同时加强对新媒体的管控、净化和舆论引导,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手段。再次,强化责任担当,形成“三全育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架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多层次、全覆盖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教育,不仅是学生工作干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而是包括所有管理者、任课教师、后勤人员即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和任务。全体教职员工要勇于担当爱国主义教育责任,共同营造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宏大态势。

(二)守住“主阵地”,探索有滋有味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力军。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守住主阵地,建强主力军,探索“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关注“有意义”的内容,又聚焦“有意思”的体验,建构“有意义”和“有意思”并重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师的一堂堂“思政大课”中感悟爱国主义伟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形成爱国主义思想。首先,坚持“内容为王”,让爱国主义教育“有意义”。“有意义”体现了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一法则。思政课体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的要求,深刻阐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命脉,蕴含着深厚的历史逻辑,要深刻阐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是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创造伟大成就的内在逻辑和制度优势,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做到爱国与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其次,坚持“创新为要”,让爱国主义教育“有意思”。“有意思”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建构“有意思”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八个统一”要求,扎实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载体、教学形式等的改革创新,让枯燥的理论教育变成生动的思政课堂,让“有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变得更加“有意思”,使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思践悟爱国主义。再次,坚持“队伍为本”,让爱国主义教育“有力量”。思政课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力军。构建“有意义”和“有意思”并重的爱国主义教育离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有力推进。高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六点要求选优配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畅通思政课教师职务职称晋升渠道;要建立严格的退出机制,从严从紧落实师德建设“一票否决制”,坚持“政治强”第一标准,真正做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爱国情怀的人讲爱国。

(三)强化“主抓手”,建构虚功实做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模式

爱国主义不是一句口号,也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实践行为。当代大学生能否在具体实践中践行自觉理性的爱国行为是检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同时爱国主义实践也有助于持续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认知。实践育人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不断推进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拓展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处于青年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获得信息渠道广,停留于纸面理论的肤浅说教难以触及学生心灵,难以引发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共情。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实践育人主抓手,推进实践育人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合,让大学生在实践的社会大课堂上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健全实践育人体系。建立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统筹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各种实践育人资源,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共同组织推进实践育人体制,推进社会实践学分化,实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全体覆盖。其次,拓宽实践育人内容,丰富爱国主义活动。一是要针对年级、专业特点组织大学生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研、访谈交流、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发展成就,激发报国之情,砥砺报国之志。二是要结合国家战略方针和专业特点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奉献服务中培养家国情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强化爱国担当。再次,整合实践育人资源,弘扬爱国主义旋律。发挥第二课堂作用,统筹实践育人活动与教育教学安排,建好用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好爱国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尤其是要深度挖掘当代青年先进典型和突出事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灵活多样的方式,用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