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上海产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2-02-06 14:46顾敏明
上海商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高技能职业技能上海

顾敏明

编者按:随着上海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发展与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缓解这一矛盾,近年来,上海连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着力培养和提升与传统优势产业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并依托职业教育培养基地,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开展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工作。本文将梳理上海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针对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现状和未来对产业人才的需求,提出加快上海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上海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的现状梳理

近年来,上海努力建立健全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连续多年,上海职业技能培训量增幅在全国居前列。2020年,克服疫情影响,职业培训总量更是不减反增,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73.16万人次,企业新型学徒制1.71万人。受疫情影响开展线上培训企业达6100多家,参与培训职工106.27万人次。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户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到35.03%,高技能人才总量约116万人。中高级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明显上升,等级结构比例逐步趋向合理。

随着上海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产业发展与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高技能人才在加快上海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缓解这一矛盾,上海连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着力培养与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并依托职业教育培养基地,借助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开展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工作。

1.现状梳理

一是围绕产业培育高技能人才。上海从实际出发,围绕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培养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集聚的机制,制定吸引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措施,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营造良好、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上海成为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集聚地,为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撑。为此,上海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工作,面向各类劳动者开展社会化培训,大力实施专项培训,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市区两级都推出了不少有特色的培训项目。近年来,上海职业技能培训每年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约占全国总量的10%,2019年上半年,上海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1.27万人次。

以静安区为例,该区推出的“半工半读”特色项目,集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就业和在岗学历提升于一体,帮助青年实现学历和技能的双提升,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上汽集团为例,在“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的“新四化”战略指引下,上汽集团进一步明确关键领域紧缺高技能人才需求,制定鉴定标准,建立培养体系,加大对技能人才,特别是一线岗位技能人才的培训投入,不断优化员工队伍结构,促进技能等级的整体提升。目前,上汽集团已累计投入超过6.5亿元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立了4个基地、近50个实训室,并形成一支2.5万人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占技能人员比例达33%。同时,上汽集团已建立起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9个“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84个“上海市首席技师项目资助”。

据相关资料显示,通用设备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器械制造业,这三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技术人员行业占比的变化趋势比较相似,整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且近几年的比重基本稳定。

二是出台政策鼓励岗位成才。近年来,上海推出一系列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产业工人整体素质明显提升、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同时,推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33条”,鼓励建立健全产业工人职业晋升“多通道”机制。上海还明确,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国务院特殊津贴、世界技能大赛奖项等荣誉的高技能人才;取得国家一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认定证书(高级技师)的技能类高技能人才;取得国家二级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认定证书(技师)且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技能竞赛奖励的技能类高技能人才可申办落户。2020年10月,上海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再次出台《关于在本市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推行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

同时,上海还建立面向上下游企业开放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30家,覆盖本市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辐射带动行业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扶持力度,推动行业、企业积极培养符合自身岗位要求的技能劳动者。经过这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和扶持,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一支与产业发展基本适应、规模较大、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

2.具体做法

一是分类施策。积极发挥各类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在重点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辐射带动上下游企业技能人才培养;鼓励并资助大企业自主开展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依托中小微企业职业培训平台,帮助其获得适需有效的培训服务。

二是榜样引领。建设“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并资助企业培养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成为“首席技师”“技能大师”,发挥其在技能创新研发、技术推广交流和技能代际传承方面的带头引领作用。

三是以赛促训。每年采用“比赛、观摩、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方式开展“中国技能大赛 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市级一类竞赛),同时鼓励各区、主管局、行业企业等主管部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市级二类竞赛),年均有10万多人次参加。以此,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

四是完善评价体系。首先,建立高技能人才“考、评、督、巡”联动机制和考务管理运行系统。上海每年组织实施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超过50万人次,发放证书年均35万本。其次,扩大企业培训评价自主权。积极推进企业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岗位实际,形成“企业自主开发、自主评价,政府进行技术支持和监督管理”的运作模式。目前,上海已建立了78家企业技能鉴定所。最后,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双证融通”试点,实践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衔接贯通,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转换互认。

五是建立激励措施。近年来,上海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制定了更加细致、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并建立在薪资待遇等方面与之相对应、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技能等级越高,工资也越高”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上海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的对策建议

“十四五”时期,上海技术工人群体在数量、能力上的“适配性”压力依旧存在,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缺乏带来的挑战甚至还将加剧。要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现实尴尬,需要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和奖励力度。

1.政策层面

(1)优化政策,完善体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政策方面,上海应借鉴其他省市的举措,结合市情,优化政策,制定出相关可行的人才培养、引进工作体系和方案,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积极协调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工作环节中的各种事务,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合理配置,按需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要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出发,不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契合。在人才培养和引进之后,需考虑岗位工作要求和岗位需求数量等因素,进行合理的人才配置,避免人才浪费。

(3)分类区别,合理使用

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技能人才,企业应根据其个性、层次等特点,在培养与引进使用的过程中分类区别,从而实现人才效用的最大化。

(4)“四链贯通”,合力育才

上海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四链贯通”,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发挥大学在科技和产业技术进步的策源作用。形成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学段的衔接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营造跨部门联动和深度融合的制度环境。

2.相关建议

(1)严格实行劳动准入制度

劳动准入制度是强调上岗资格、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措施,西方国家已普遍实施。在这一方面,上海应走在全国前列。关于此,目前上海只在少数行业中进行,尚未全面铺开。建议抓紧制定各类工种(岗位)的上岗资格要求,如来不及,可先明确技术要求高的工种(岗位)标准,并加以严格实施,促使职工技术能力的提高。

(2)推进职业技能培训立法

制定上海职业技能培训地方性法规,将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终身学习贯穿始终,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立企业职工培训刚性约束制度,实行技能培训与考核评价、工资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3)创新职业技能的办学机制

建议恢复具有雄厚资金、人才、技术能力的龙头型制造企业的职业教育办学权,鼓励龙头型制造企业自办职校。将“师徒教学”制度化,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高效化和企业利润的最大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基地,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与支持。

(4)加强校企合作

产业管理部门要汇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动对接高校、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对接企业所需,协调学校及时调整培训规划、理论课程和实践科目,使产业发展与教育培训互动机制紧密结合、覆盖全产业链和教学全过程。

(5)建立多重标准高技能人才认定体系

打破当前高技能人才认定的“职级原则”和“证书认定办法”,建立多重认定标准体系,以适应科学技术快速进步、产业结构深刻调整、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的发展需求。

猜你喜欢
高技能职业技能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上海之巅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高技能人才“四元三阶六同”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