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经济值得期待

2022-02-06 09:17祖国杨晨
祖国 2022年24期
关键词:疫情经济发展

《祖国》/杨晨

12 月15、16 日,202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不仅回顾了今年的经济工作,还为明年我国经济工作定了调。业界和专家普遍认为,明年中国经济发展必将在稳中求进基础上迈上新的台阶,多项拉动经济、促进民生的政策举措值得期待,将有力支撑我国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

综合新华社等央媒消息,会议部署了2023 年经济工作。会议认为过去5 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们经历了世界变局加快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有效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向前,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时也关心关注促经济、保民生。为了把经济生产做好抓好,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财政和金融、投资一系列领域保证中国经济一路向好。会议要求,明年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实现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为了解决全国上下都非常关心的国外卡脖子经济技术,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政府应当引导投资和产学研的合作向一些我国的经济短板领域倾斜,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完善我国的产业链发展,尽快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的难点。

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将我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等建设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使得中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高、附加值高,以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同时企业也可因此赢得更高附加值的市场红利,带动市场进一步繁荣。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要建立国内大市场:一是扩大国内需求;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四是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五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

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出现规模性返贫。会议还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要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的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的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

中央谋划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社会要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会议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2023 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了确保明年的经济发展顺利进行,准备充分,中央多项财政政策已经提前下达。据经济日报客户端,2023 年中央多项预算资金已经到位,支持地方提前谋划实施2023 年相关工作。农业相关转移支付2115 亿元,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85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划拨水利资金941 亿元,支持地方提前谋划实施水利项目建设。此外中央还提前下达2023 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助经费预算、就业补助资金预算和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中国公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称,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此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中央以文件形式针对扩大内需提出中远期规划目标,足见对以内需拉动中国经济、保障中国经济高开企稳的重视与期待。

我国扩大内需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必须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准确把握国内市场发展规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建设更加强大的内需市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2023 年,一系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我们看到,中央把稳增长放到了的第一位,也就是说经济好了,就业自然而然就会稳住,稳定物价的难度也将大大降低。多位经济专家为明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预测,预计明年的经济能回到5%,甚至5%以上。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政府投入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可能继续作为拉动经济的主要项目,因为从以往经验看,基建投入对拉动经济的效果确实十分明显。

疫情后美西资本主义社会通过量化宽松或货币放水拉动经济的举措,在中国不易出现,一来中国经济货币政策向来稳健,而且货币放水对经济刺激的效果也是有限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历三年疫情,民众手头的钱并不富裕,大多数人不敢过多花钱。有专家大胆预言,一旦中国也施行货币放水,那么很有可能出现银行放出来的钱又会回到银行里,难以十分有效地发挥促进消费的作用。因此,除了大型基建项目,还是要依靠外贸和房地产建设两条传统的特大产业链拉动中国经济。据悉,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大省同时也是外贸大省反应敏捷、动作非常快,已经有企业主动组团出海抢订单了。这说明,具有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出口大省有的已经在厉兵秣马,准备大力搞出口了。

优化产业政策实施的同时,要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了重点支持领域: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以餐饮行业为例,此前有人预计疫情放开后该行业可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但从一些发达城市放开后的经验来看,放开后居民普遍担心感染而不敢走入餐饮场所消费,大部分餐饮场所不能正常营业,拒绝堂食,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并没有在中国餐饮、娱乐领域大面积的出现。如何将这两项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带火,尽快走出疫情造成的经营低谷,是摆在各地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课题。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各种报复性消费并不能带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还是要期待国家和各地方统筹抗疫防疫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面疫情不再肆虐,人民出行无忧、堂食无忧,那么餐饮娱乐业才能恢复往日的繁荣。

居民投资领域依然应当慎之又慎,因为毕竟经历三年萧条,人们口袋里的钱少了,因此,任何盲目扩大生产、盲目创业投资的人吃亏的可能性都很大。但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机遇,投资领域只要把准疫后经济的脉动,抓住疫情期间网络经济的应用热潮和适销对路的营销渠道,投资的回报也将很可观。在新旧经济交替的阶段,我们也要预见到新的市场机遇到来为投资领域带来利好还要有一个相对缓慢的释放过程,有专家这样说,只有等到以前那些虚假繁荣的企业纷纷退出市场,疫后新经济的春天才会到来。能够在三年疫情中间坚持下来的企业,现在是时候为2023 年做好准备了。

商品零售和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都将回升。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有望回到7%至8%左右,服务业增加值也有望回到5%至6%的增速水平,线下场景的消费和服务业景气度将显著修复。旅游出行等行业后续大概率将快速复苏,2023 年春节消费和出行数据值得期待。同时,汽车消费表现一直较为亮眼,预计仍将持续好于消费总体增速。

从投资方面来看,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均有可发掘利用的优势。首先,我国基建项目储备充足、资金来源有保障,此外,今年的6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会继续发挥作用,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共同支持基建投资;其次,在政策驱动下,制造业投资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也在凸显。包括推出设备更新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预计将会继续拉动制造业投资;再次,一系列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将有助于市场企稳,从基本面看,城市更新需求和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仍在。

我们看到,三年来,新基建、新能源、5G 技术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越发得到重视,据悉,去年新能源及相关产业为我国经济贡献了近19 个百分点,5G 技术则同比增长近50%,这些高端产业技术正在代替低端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亮点。我国很可能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生产力极大提高和解放劳动力的一场革命,它将是以创造能源为核心,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主的综合性革命。机遇从来与挑战并存,全球疫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俄乌冲突,都可能成为促发新的产业革命到来的强力催化剂,新时期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善于渡过各种危机难关,更要善于把握各种与危机并存的时代机遇,为产业的提质升级,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疫情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