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灾害中的微博舆论救济

2022-02-09 01:16郭思芸
传媒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救济舆论灾害

郭思芸

微博舆论因其便捷性与公众影响力,承担着塑造意识形态、监督、道德引导等方面的功能,但其救济功能往往被人忽视。在近年发生的重大灾害中,微博舆论救济的作用逐渐凸显。从郑州“7·20”特大暴雨期间全网盛转求救信息,到引发热议的“西安孕妇流产事件”,都是求救信息在网络发布后,由网友大量评论转发形成舆论,进而推动救济实施。社会实践中,微博舆论救济已成为重大灾害发生时的常见救济手段,但学界对其定义、特征、发生机制等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聚焦近期国内重大灾害中的微博舆论救济现象,意图探究其表征与运行逻辑,对其后续发展和完善提出建议。

一、微博舆论救济的定义及特征

(一)微博舆论救济的定义

我国现有的网络舆论研究维度分别为:网络舆论引导研究、网络舆论本体研究与网络舆论监督研究[1]。舆论救济一直被列为舆论监督的附带功能,且多被划分于权利救济范畴。常健提出微博舆论维权能够促进权利救济的实现[2],此种救济属于公民在政治、民事方面权益受损后获得的追责与补偿,并非传统意义上当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所需的紧急救济。张爱军、雷燕妮在关于重大疫情舆论传播的文章中指出,重大突发疫情时期的舆论类型包括从中心向外围扩散的生命及设施求救型社会舆论[3],将求救型舆论与其他类型的舆论区分开来,并将救济范围界定在生命及设施的救助,但尚未有学者将舆论救济乃至微博舆论救济作为一个独立议题进行系统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可将微博舆论救济界定为:在微博平台上,公众或媒体对某个体或群体在生命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时发出的求救信息进行观点输出和扩散,形成呼吁救助的舆论以促成对当下事件的即时救济及后续同类事件的救济。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曾出现过许多微博舆论救济现象: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中,一位教授在微博呼吁河南卫视以报道救灾代替播放抗日神剧,众多网友跟帖呼吁,仅半小时后电视台便开始直播救灾。西安孕妇流产事件发生后,全网呼吁政府出具救济方案,促成“为急危重症患者和孕产妇开设绿色通道”的措施实行,从而避免同类悲剧二次发生。

微博舆论救济包括舆论形成和救济实践两个阶段。舆论形成阶段,求救信息被大量转发和评论,其覆盖面和曝光度得到扩大,从而形成舆论气候,产生强烈的舆论影响力。如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中,众多求救信息在微博上发出,网友们转发呼吁形成舆论热点,“河南暴雨互助”等话题跻身热搜榜。救济实践阶段,即舆论引起社会关注后,推动了大众及专职救援人员实施救援行动。如疫情期间“西安买菜难”话题登上热搜,众多热心人士自发向西安捐赠物资。在微博舆论救济发展初期,舆论形成促成了救济实践,而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会出现两者相互促进的局面。

(二)微博舆论救济的特征

依托微博平台的开放性和庞大的用户基数,微博舆论救济呈现出鲜明的新媒体传播特点:扩散快、传播范围广、互动性强。此外,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期,微博舆论救济还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征:

第一,个体悲剧备受关注,并由个体性质向公共领域延伸。当重大灾害发生时,由于受灾范围广,受难人口众多,开展救济时难免会出现少数个体被遗漏的情况。而微博的使用门槛低、成本低、开放性强,使得求救者能通过个人账号及时发出求救信息被全网用户接收。再者,与概括性报道受灾群体相比,个人悲剧因带有“孤立无援”和“被遗忘的少数”等悲情色彩而更容易被公众注意和同情。“布鲁默的循环反应理论指出,集体行动包括集体磨合、集体兴奋、社会感染等阶段。”[4]当网友被求救信息感染后产生与求救者同样焦灼的情绪,便开始转发呼吁,而这些带有情绪的呼吁又反过来加剧了他人的情绪。求救舆论的发酵实际上是集群同理心不断放大的过程,由此个体悲剧逐渐延伸出公共属性。

第二,救济主体多元,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并重。微博上的求救信息面向全网开放,因而开展舆论救济的主体也呈现多元。舆论形成阶段,个人、大V等意见领袖及官方媒体都参与了求救信息的传播推广。参与救济实践的除了政府救援人员,也有受舆论鼓舞的民间组织和个人志愿者。微博舆论还大大推动了私力救济的实施。武汉疫情防控期间,韩红爱心基金会于微博上筹款赈灾,河南水灾期间群众自发建立起河南暴雨互助超话,此类私力救济有效弥补了公力救济的缺失。

第三,热度持续期长,前后阶段呈现不同发展状态。在重大灾害背景下,救济类话题自身的特殊性、媒体追逐热点等因素造就了微博舆论救济话题热度高、持续时间长的局面。同时,救济进度及相关后续的每一次迭新都会引起舆论关注和讨论,形成一个个舆论高潮节点。舆论救济发生的最初阶段,首先由舆论推动着救济实施,从舆论与救济的互动关系来看即是舆论作用于救济。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关系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首次救济完成后,其成效会影响后续舆论走向的转变,新的舆论又会促成新救济行动的实施。西安孕妇流产事件中,孕妇救治——防疫措施更新——人员问责——医院整改等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舆论动向与救济成效相互促成的结果,直到解决矛盾的核心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之前的救济开展已经使危及生命安全的紧急状况得到缓解,在微博舆论救济发展后期,舆论重心会逐渐从原来的促成救济转向行使监督功能。

二、微博舆论救济的发生机制和功能

(一)微博舆论救济的发生机制

互联网技术发展是前提条件。网络媒介使普通受众乃至弱势群体的媒介接近权得到实现[5]。微博使用的门槛低、成本低,使求助者能便捷地求救。加之突破时空限制的传播技术与每秒数以万计的信息流推送,使求救信息能迅速扩散和曝光,形成舆论推动救济实施。救济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时间的紧迫性,而微博舆论救济相较于传统救济来说大大缩短了求救回应时间。此外,微博独特的“热搜”机制加剧了议程设置效应。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认为,受众对问题重要性程度的认知受大众传媒设置的事件顺序影响[6]。当救济话题在微博的热度越高,大众对其便越重视,进而推动舆论扩张,舆论扩张又造成热度上升的循环,而舆论发展到一定高峰时,救济便势在必行。

“感同身受”的集群心理是重要推力。当人们看见求救信息,会对当事人的遭遇产生同情、悲伤、愤怒等情绪,这些传播者因共同的心理体验而彼此感染形成了集群行为的心理群体[7]。而集群内的相互感染又加剧了情绪体验,使得舆论扩散并渐成气候,并通过发酵吸引更多围观者加入集群,共同意志的强大力量得以推动救济实施。在微博舆论救济中,群众成为了信息的生产、传播方,甚至能亲身参与救济。

救济紧迫性与救济渠道不通畅的矛盾是根本原因。Wright、Taylor和Moghaddam认为,群体行为是群体成员为改善现状所参与的行动[8]。原则上当生命安全遭受威胁时,群众应通过正规渠道寻求帮助。但在重大灾害突发的情况下,由于时间紧迫和缺乏经验,许多方面的救济制度和求救渠道尚未建立,导致群众求助无门,只能转而求助社交网络。

(二)微博舆论救济的功能

拓展求救信息来源,提高救济成功率。微博传播的即时性、开放性、碎片化和广泛的覆盖范围,使其能全天候不停歇地网罗各地的求救信息,再小的个体都能发声被人看见。而重大灾害发生时,在微博发声的求救者多处于被普遍救济遗漏的、常规救济不能满足的或是突发急需救济的境地。这些求救信息一旦形成舆论,便能引发关注从而促成针对性救济。从当前救济过程来看,能够拓展求救信息来源,把握救济黄金时机,提高救济成功率,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从救济的后续影响来看,能够积累经验,建立和完善相应救济措施,提前预警以降低同类伤亡的二次发生。

弥补救济监查死角,构建全方位救济体系。当重大灾害突发时,由于灾情复杂多变,受灾地域广,受灾人口多,政府的救济搜查难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到每个个体。而微博舆论救济能够暴露救济遗漏死角,助力国家救济工作开展;动员群众参与救济,发挥私力救济作用;曝光救济不力情况,促使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救济举措,提升面对重大突发灾害的应急能力。

三、微博舆论救济的完善建议

(一)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常态化的救济体系

首先,统筹政府机构自有求助途径与媒介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拓展民众在重大灾害来临时可接触的求救渠道,解决救济紧迫性与救济渠道不通畅的冲突。如除传统政府热线外,可以在微博设置官方救济账号方便民众迅速联系;建立救济超话作为信息集散地,民众可以在内发布求救信息和互助,同时由专员整合并上报有关部门,提升救济效率。其次,建立统一的救济信息收集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抓取全网求救信息,保证救济搜查无死角。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优化救济举措,力求建成全面的救济保障体系,妥善利用私力救济。做好全民救济知识普及工作,提前预防群众求救无门的情况发生。最后,实现救济渠道全天候开放、救济工作常规化开展的常态化救济体系运行,确保及时回应、及时救济,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建立坚实屏障。

(二)以舆论良性互动促进救济优化

在微博舆论救济中,舆论的功能之一是督促政府开展救济工作。政府及时回应舆论,实时更新救济进度,能增进群众对现今救济进度的了解,疏解大众心理压力,稳定灾害发生期间的社会状态,使政府的精力能更集中于救济工作中,减少救济开展的阻力。郑州暴雨和西安疫情防控期间,官方媒体在微博公布救济进度,微博话题中罗列舆论救济相关事件的脉络,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开信息以稳定社会心理的作用。而回应舆论速度的快慢,实质上彰显了政府的应急能力。此外,政府通过回应舆论,与群众进行良性互动,不仅能采纳群众建议以优化救济实践,还能使私力救济更好地配合公力救济开展,提升救济效率和成功率。

(三)维护舆论秩序,确保救济顺利开展

舆论救济常常伴随着群体极化的风险。凯斯·坦桑斯将其界定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9]首先,重大灾害容易催生恐慌、悲伤等情绪,而求救信息中的对于悲剧细节的呈现会放大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任其泛滥,便容易产生群体极化。此外,算法推荐机制导致人们接受的同质信息数量剧增,而“信息茧房”和“议程设置”也会加剧群体极化的产生风险。最后,争议性事件刺激、自媒体煽动、专业媒体引导失灵等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更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

除群体极化外,伴随舆论而生的谣言、谎言也会消解公共理性,使原本的舆论方向偏离,加剧社会不稳定因素,干扰救济工作开展。因此政府和媒体应注重引导舆论发展方向,甄别谣言谎言,防止群体极化与不实信息扰乱社会秩序,保障救济工作顺利开展。央视在微博进行雷神山、火神山建设“慢直播”能培育大众的积极心态,公安机关及时查处造谣传谣者能排除群体极化的不良诱因,以上都是管理舆论的有效手段,而维护良好的舆论秩序则可以为救济实施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微博舆论救济已成为重大灾害中的重要救济手段之一,并在国家整体抢险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其发生机制与功能为我国传统救济方式革新提供了借鉴。但微博舆论救济中产生的言论极端化、救济方式非程序化、救济实践无组织性等现象都表明其目前仍处于无序的自发阶段。如何使微博舆论救济充分发挥其特有效用,形成良性生态,助力传统救济在新时代的革新,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猜你喜欢
救济舆论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虚假仲裁中案外人权益之侵权法救济(上)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关系救济
“美国人领取救济”图辨析
28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