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视角下大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知

2022-02-09 01:16任秀芹万雅静张佳琪
传媒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问卷设置受众

任秀芹 万雅静 张佳琪

传播学者罗杰斯在1994年给了健康传播明确的定义: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转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健康传播的研究主要从运动项目锻炼、心理健康、改善特定人群健康水平、健康生活方式创建与传播等维度切入探讨。然而,总体而言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学生对于健康传播认知的相关文献却难以找寻。通过知网搜索发现,从高校学生认知维度探讨健康传播的论文仅四篇。[1]不言而喻,高校学生对于健康传播认知的研究必须加强,从这一视角出发不但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传播进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更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详尽落实。本文重点研究的是云南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健康传播的认知情况以及传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大一到大四新闻、汉语言文学、会计、金融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研究方法

抽样调查: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其中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为线上,云南财经大学为线下。共计投放问卷160份,有效回收154份,有效回收率为96%。

问卷调查:依托网络平台——问卷星。调查问卷主要围绕对体育健康的参与度,对体育健康课程设置的认同度等主要指标展开测试。本次调查问卷的专业也采用了文科,理科和工科分开的方式,以此来区分不同学科背景之间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

本次对调查问卷结果采用SPSS软件进行专业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

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60份,有效问卷154份。问卷调查中,男生76人,女生78人,各占50%;调查对象的年龄为18~24周岁,比例依次为18~20周岁19人,占12.34%,20~22周岁103人,占66.88%,22~24周岁32人,占20.78%;按学科背景来分,文科87人,占56.49%,理科32人,占20.78%,工科35人,占22.73%;按年级来划分,大一18人,占11.69%,大二49人,占31.82%,大三61人,占39.61%,大四26人,占16.88%。

1.体育健康的参与程度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在154份样本里,有79人每次体育课都会去参加,而偶尔会逃课、间接性去和直接性不去的同学占75人,由此可见,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的参与程度不是特别高。

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体育健康的认知不到位。由于部分学生对体育健康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也就没有有力的行动,这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2.体育健康课程设置的认同度不高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有73人认为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基本没什么帮助,占47.4%;有53人认为对自己帮助很大,占35.71%;有24人是为了修学分,占15.58%,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学生对已有的体育课程的设置认同度不高,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高校体育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代年轻人流行佛系生活、佛系养生,比如熬着夜泡着脚、敷着最贵的面膜吃着最辛辣的夜宵,还有早饭不按时吃却习惯性喝着枸杞红枣茶……再加上生活节奏快,导致了工作压力大,形成晚睡晚起等不良的生活作息。因此,这些现象都令当代年轻人健康不容乐观,高血压、骨质疏松、冠心病、心肌梗塞等诸多看似属于老年标签的病,却一步步向年轻人发起了“进攻”,促使诸多疾病年轻化已成为一种愈发明显的趋势。

学者喻国明认为,当前在我国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目前的研究方向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对当下以及未来发展产生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少;其次,医疗卫生学者占大多数,新闻传播背景比例低,学科合作少;三是对议题的关注比较狭窄,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对艾滋病的预防,大众媒体信息传播活动效果和媒体进行报道框架的分析上。[2]

笔者根据问卷调查就高校体育健康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一)体育健康宣传不到位

调查得出,有111个学生所在的学校以办黑板报作为主要的体育健康宣传,有134个学生所在学校以讲座为主,有96个学生所在学校以知识竞赛为主,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最主要的对体育健康的宣传集中在开讲座,办黑板报,知识竞赛等方式。这些方式对于在新媒体还不发达的时代来说是比较好的,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宣传渠道已经不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更乐意接受新事物,比如抖音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占78.57%的学生更容易接受抖音视频推送有关体育健康的视频。宣传力度的缺乏表现在高校对体育健康的重视力度不够,这就导致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烈,学生在体育课上存在浑水摸鱼的情况。也有一些高校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如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不仅要求学生跑步,而且还要掌握游泳技能达到合格才能顺利毕业;东莞理工学院,则要求学生在大一和大二的学期里,每学期必须完成20公里,占学期总成绩的10%,不仅如此学校对跑步时间也有限制,每公里超过10分钟或少于2分11秒,系统就会默认为无效成绩。这不仅加强了学校对体育健康的宣传,也加大了学生对体育健康的重视。

(二)学生健康意识缺乏

由于学生学业较重,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学习,所以白天锻炼的时间被普遍压缩,而锻炼也仅限于体育课堂上。但在课堂上,还有一些学生存在得过且过、为了上课而上课的情况,体育课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生因为一天的紧张学习,回到寝室后更倾向于观看娱乐节目放松,由此以来更是缺乏体育锻炼。在笔者调查的云南三所高校里,83.76%学生没有定期体检的概念,这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对体育健康的不重视,严重缺乏健康意识。

(三)对体育健康课程设置认同度不高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有太极拳、健美操、排球等。通过调查问卷得出,有47.4%的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太满意,有15.58%学生觉得体育课的设置只是为了修学分,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实际的用处,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他们对于体育课程的设置认同度不高。此外,大学生普遍没有形成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认知。在部分学生看来,一些关节痛、脊椎疼的病症是老年人的高发症状,而自己身为年轻人身体素质较好,并不会出现以上症状,由此忽略体育锻炼。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年轻人网吧猝死,痛风等事件也仅仅当作偶然性小概率事件看待,并没有深入了解体育健康对自己身体的影响。

三、高校体育健康传播的建议

目前健康传播的途径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通过引导受众主动改变健康生活的干预过程,即通过对主体施加压力从而促使受众自身健康;二是通过引导受众能动地改善周围环境健康的干预过程,即通过对客体施加压力从而实现受众健康的目的。要促成以上两种传播途径的有效实施,可从以下方面开展:其一是通过健康教育,即通过教育使受众形成健康的认知,逐渐掌握正确的对身体有益的健康机能;其二是展开全民健康运动活动,动员受众主动进行健康锻炼,改善身体素质,自主加入健康锻炼的行列;其三便是鼓励受众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方法不但对受众身心健康有益,更对受众参与社会活动提高个人精气神有莫大的帮助。

(一)提高学生个人的体育健康意识

随着现在生活节奏的增快,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忽视了运动的重要性,经常以“得过且过”的方式,敷衍自己的一日三餐,甚至是日常生活。殊不知这些不良习惯,正一步步“扼杀”着身体健康。很多疾病呈现出了年轻化的趋势,如痛风、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还有熬夜、酗酒、吸烟、喝高糖饮料、饮食不规律等都是疾病年轻化的诱因。但这些疾病通过定期体检是可以降低其发生概率,在笔者的调查中,有83.76%的学生并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因此提高个人的健康意识,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尤为重要。

(二)培育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个人或群体根据一定的客观条件,将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具有规律性,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势与行为特征。[3]体育健康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培育学生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至关重要。

一是通过校园网、体育课堂、专题讲座等方式,学习掌握运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二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引导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魄。

三是提高学生体育健康的意识,增强他们对健康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营养知识;让学生懂得环境对健康的影响程度,从而进一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加强高校之间体育传播的宣传力度

高校之间加强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如高校与高校之间开展“阳光跑”的活动,高校之间、校企之间可设置定期或不定期的联谊赛,如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可以得出,有74.68%的学生平时除了上体育课,还会通过羽毛球和篮球各种球类运动锻炼身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能提高学生体育健康的意识。学校是体育健康教育最理想的场所,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的组织制度与政策。可以借鉴别的高校的模式,学校内部设置以跑步打卡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对体育健康的重视,把跑步打卡与学生的平时成绩相挂钩,这也达到了打卡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体育课程

学校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要转变思路,体育课就是必须在室外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其中理论课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知—信—行”模式。“知-信-行”模式是英国健康教育家罗伯特·科斯特首次提出的,旨在说明知识、信念和行为在促进健康行为改变中的相关作用。该理论模型认为,健康知识和信息是人们形成积极和正确的健康信念和态度的基础,而正确的健康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机。[4]“知”即知识,信息。学校可多开设关于健康传播类的课程与讲座,并鼓励学生参加。拥有了关于健康类的知识,学生才会形成正确的态度。“信”即信念和态度。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传授可靠有权威性并且有益于自身健康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转变对体育健康的态度。“行”,即行为。有了正确的态度和认知,学生才会行动,才会从心理上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只有在理论课程上接受了“知—信—行”模式,才会进一步在实践课程上付诸行动。学校可开设更多的选修课供不同喜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比如跑步、游泳、篮球、网球等学生乐于接受的体育运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才能进一步实现。

四、结语

想要实现“健康中国”这一目标,离不开全民健康活动的强劲支撑,尤其是高校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后生军与领头羊,他们的认知与行动更能带领大众参与健康活动,达到全民健康的总目标。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众对体育健康逐渐重视起来,这不失为一件好事。但是在健康传播的过程中要掌握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心理上去改变态度和行为,以此来达到体育健康教育的目的。高校要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对学生的体育健康方式进行适当的干预和引导,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健康,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青年,为建设体育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问卷设置受众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