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的探究

2022-02-09 00:31王苏莉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本劳动课程

王苏莉

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超越单一的‘书本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实践性的特征以及独特的教育功能。基于此,葫芦岛市连山世纪小学立足实际,形成了“以科研带动课程建构”“围绕劳动教育延伸拓展课程设计”的发展思路,开发并实施了系统、立体、多学科融合的校本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助推学校走向以“润德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健康、阳光、优质的发展之路。

一、把脉:明确课程开发的意义

(一)國家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学校开发的课程,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特色。”这是国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要求,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发展趋势。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果说办学特色是学校发展的东风,那么特色课程就是学校腾飞的双翼。我校虽然借东城世纪教育集团办学之力解决了生源不足的问题,共享了“润德教育”的办学理念,但是站在发展的视角规划学校未来的走向,必然需要特色品牌来支撑,学校才能走得更远。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校得天独厚的绿地资源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优势所在。

二、定位:确立课程开发的目标与方法

我校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指导思想,以“润德教育”为宗旨,把劳动教育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目标,充分发挥其综合育人功能。学校从“立德树人,立志修身”“知行合一,智慧成长”“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三个层面入手,为学生打造劳动实践基地,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达成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和学习,让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让创新意识和创造智慧向广度和深度伸展,让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进而打造学校特色课程品牌,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三、实施:推进课程开发进程

为了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特色,我校立足科研课题的研究,立项了市级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坚持思想引领、有机融入、实践体验、主线课程、分层设计、适当适度等原则,遵循边研究、边实践、边提炼的思路,充分发挥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践研究、总结研究的优势,稳步开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通过文件研究初步设计课程内容

我校在深刻理解《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内涵的基础上,丰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站在学生生命成长和学校未来发展的视角,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自然”“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设计了“‘种’快乐”综合实践活动三条主线课程的基本框架(见图1 ) 。

(二)通过实践研究和验证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1.家校联动,建设劳动基地

劳动实践基地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校本化课程开发的核心资源。我校整体规划了基地建设,固定了各板块基地的劳动实践项目,使基地美观、规范、实用性强,实现了“甜蜜果树园、缤纷树木园、多彩蔬菜园、飘香百花园”四项重要建设目标。

2.快乐体验,设计实践活动

一是实现从课内走向课外的特色系列活动设计,开展了“我与小树共成长”认养活动和“校园丰收节”活动。其中,“校园丰收节”是师生的欢乐节,师生在“赏秋实、摘秋果、品秋乐、尝秋香”等系列活动中,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诗情画意颂秋天”和“奇思妙想绘秋天”的系列创新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丰收节”设计了开园篇、采摘篇和回味篇三个板块内容。“开园篇”,全体师生和家长在主题升旗仪式、学生献词、领导致辞和丰收锣鼓表演中体验迎接丰收的喜悦;“采摘篇”则将劳动的幸福渲染得更加浓郁,尤其是在“摘秋果”环节,孩子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刨地瓜、摘毛豆、摘辣椒、拔花生……丰收成果陆续填满了粮仓;“回味篇”在设计上坚持实践性、综合性、发展性原则,立足于师生全员参与、学科覆盖多元化,设计了手抄报展评、美文诵读、摄影展、创意绘画和手工展等实践活动。

二是实现从课堂走向自然的劳动技术教育系列课程设计,实施了改良土壤、种植劳动、养护劳动和秋收劳动等四项课程,完成了养护劳动指标螺旋上升式的设定和实施。学生在养护劳动实践中,学会了浇水、施肥、拔草、除虫等劳动技能,掌握了基本的花木和农作物繁育知识,增强了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三是实现从课外走进课内的学科活动系列课程设计,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出发,开展了以“春天的信息”“田园春韵”“诗话秋天”“种植日记”“叶子贴画”“田地里的数学”等单学科实践活动;还设计了“美丽的植物标本”“秋天的故事”等多学科融合的学科实践活动。

学生在这些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观察实践、调查记录、搜集资料、设计制作、展示成果,学会了分析、提炼有用信息,激发了思维和创作灵感,学会了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欣赏他人。学生在学科知识相互支撑、彼此呼应中走向更加广阔的智慧空间,核心素养得以提升。

四、评价:让课程体系趋于完整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最后关口,它决定着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特色课程的实施情况,我校初步建立了对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的评价方法,从教育性、反思性、发展性、多元性、整合性等原则出发,关注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成长,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多维度,评价方式、参与主题多元化(见图2)。

五、思考:课程开发立体而深刻

(一)给学生带来了改变

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学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活动体验;涵养了人文情怀,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锻炼了参与胆识,增强了自信;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毅的品质;促进了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锻炼了许多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控能力。例如,在“树木认养”系列实践活动和“爱绿护绿有你我”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调查研究,亲身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感受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把研究中得到的感受化为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从而开展上网搜集宣传标语、设计制作宣传牌、设计手抄报等行动。可以说,学生在参与中涵养了人文关怀,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课程开发凸显灵动

以往,活动安全性的考量、课程资源利用不充分、师资力量不足、实施策略的局限性等制约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但我们创新的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点指向三个目标:一是将劳动果实当作课程资源进行再度开发与利用;二是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开辟“百草园”,设置“三味书亭”;三是组织“丰收节”活动和“义卖”活动,学生通过与同伴合作完成销售、理财等工作,义卖收入存入基金,用于下一次种植资金,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劳动创造一切、财富源于劳动的价值观。同时,我校加强师资培训,建立由不同学科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以评比的方式助推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继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让课程开发更加立体而深刻。

实践证明,以劳动教育为核心的、校本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田野、从课本走向自然、从课内走向课外,达成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和学习,在观察、体验、劳作、操作、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做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效融合。该课程诠释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内涵,真正实现了由知识育人向实践育人的转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蓝图已铺开,落笔又着墨。我校将倾力投入,大胆创新,绘就连山世纪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色开发与有效实施的美丽画卷。

猜你喜欢
校本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