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失语症:互联网时代语言表达困境分析与对策

2022-02-11 08:21沈爱国徐汇紫琳
传媒评论 2022年12期
关键词:模因失语症文字

文_沈爱国 徐汇紫琳

文字失语症现象

“失语症”原是医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指由脑组织病变导致的语言功能障碍。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渗透,当代年轻人出现了非病理原因的表达困境——“文字失语症”——常常张口难言,词不达意,组织语言能力衰退,无法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拒绝“伞兵梗”,更该警惕网络失语症》,指出文字失语症所带来的危害。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上人们的惰性思维,使得文字失语现象愈演愈烈。因此,正视“文字失语症”现象产生的影响,分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于增强人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字失语症的表现一:被动沉默,词不达意,有口难言。

文字失语者的表达,常常会呈现出逻辑混乱、语法错误、词汇量极度匮乏等特点。想说却不知如何说,心中的所想难以付诸文字。在“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中,常常出现此类求助:“除了加油,还可以怎么鼓励和安慰对方?”“这个景色实在是太美了,怎么表达这种意境呢?”表达能力的弱化,直接导致词不达意、有口难言,进一步引发人们对于表达的焦虑和挫败感,有人甚至因此陷入被动沉默,抗拒表达。

文字失语症的表现二:同质表达,高度依赖网络热梗。

现代人的表达能力正在经历重塑,网络段子、缩写词、表情包成了新的流行宠儿。2021年度“热门网络流行语”评选结果出炉,据《语言文字周报》报道,“emo”“yyds(永远的神)”“卷”等词语成功入选。从“不明觉厉”“喜大普奔”等语言缩略词,到“yyds”“xswl(笑死我了)”等拼音缩写,人们在日常表达中不再遵守文字使用的基本规范,越发追求文字表达的经济性。人们享受了网络词汇的便利,但同时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被慢慢侵蚀。同质化、表面化、简单化的语言符号,消解了多元细腻的情感,削弱了语言所具有的力量和价值。赞美就是“yyds”,无奈就是“害”,伤心就是“我emo了”……不同场景、不同对象,却只有一概而论、以偏概全的表达。

文字失语症的表现三:劣质表达,用笑声代替思考。

劣质化语言表达,也是“文字失语症”的一大特点。文字失语者倾向于在低俗、无厘头的表达中寻求快乐。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咯噔文学频频出圈,低幼化表达屡见不鲜。比如经典的废话文学——“听君一席话,如同一席话”,此类表达不具备任何价值含量和表达营养,让人完全不知所云。而“守护最好的叉酱”“蓝忘机,欧尼酱麻麻爱你!”等低幼化表达,更是用笑声消解了思考,公共议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被遮蔽,舆论失焦。表达沦为单纯的情绪宣泄,不具备进一步思考、升华的空间。在这种氛围之中,个体也更容易盲从,被网络语言裹挟,失去自身的语言逻辑,甚至与真实世界产生巨大的割裂。

文字失语症的危害

其一,个人表达、思维能力退化。

表达方式的高度模式化、同质化,会带来人们思维的粗粝、空洞,导致人们思维能力的弱化。一方面,人们思维更加简单化、去自主化。网络语言不断渗透我们的生活,人们不再组织文字逻辑,只需要选取网络语言进行拼凑。这种粗暴的“拿来主义”,会让人失去文字感知的敏感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孱弱的思维无法支撑复杂、深入的讨论,最后只会陷入“万物皆可绝绝子”的窘迫。另一方面,“数字原住民”们被娱乐符号涵化,大众在不知不觉中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哪怕在严肃议题上,也只能产生泛娱乐化认知,进行娱乐化解读。

其二,污染语言环境,造成交流壁垒。

文字失语症带来社交的低效化,造成交流壁垒。比如Z时代流行的“yyds”“xswl”等缩写词,这类不明其理、猜谜式的表达方式,为日常交流筑起了一道道语言障碍。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文字失语症所反映的是整个语言文化的衰退和语言环境的污染。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徐默凡曾说:“语言表达内涵与外延成反比,语义越模糊、越简单,其使用范围就越大。”[1]一味追求快捷性表达,会导致词句含义的流失。网络语言所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含义模糊性,看似是表达的助力,实际却成为言语的“慢性毒药”。

文字失语症的原因分析

其一,泛娱乐化的整体景观。

当下整个媒介环境正在经历“视频转向”,呈现“重视频轻文字”的特点。视觉文化蓬勃发展,社交网络的普及,信息交流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图片、视频、语音、各类各样的表情包层出不穷,成了人们表达、交流的首选。在娱乐至上的背景下,富有丰富内涵、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字内容反而成为异类。为了合群,获得群体归属感,很多人会去使用网络热梗、表情包等,放弃自己组织语言。

浅薄化、同质化的表达和碎片化阅读本就是一体两面。作为一种浅易阅读行为,碎片化阅读失去了内容上的连续性和深刻性。人们在阅读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注意力和时间被切割,阅读阈值越来越低,认知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这也将导致表达的碎片化。泛娱乐化的整体景观加速对文化领域的侵蚀,“文字失语者”被抽象思维占据上风,更加不愿意去思考如何用完整的句子、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

其二,互联网模因狂欢。

网络热梗的泛滥,网络语言过多侵占文字表达是失语症产生的直接原因。网络热梗是基于模因的生产与传播,由英国行为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人们通过对特定文化中的典型行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模仿(复制),来实现对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在这个“造梗时代”,网络流行语、段子、表情包等模因,被海量网友模仿、传播,产生一系列变体,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卷入度。模因的互动性使得它的内容可以不断扩充和替换,更换语境,寿命不断延长。广大网民疯狂复制模因,实现大规模的病毒式传播,构成一次又一次的网络狂欢。

网络模因满足了人们追求新异性、前卫感和参与感的要求。网络模因往往结构简单,容易记忆,符合碎片化传播特征。同时网络模因二次创作门槛低,人们可以模仿并迅速参加其中。网络流行语的复制、变异、传播让人们的表达能力大大退化,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扼杀了个性化表达,加剧“文字失语症”的影响。

其三,信息茧房下的“失语”。

哈佛大学凯斯·桑坦斯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首次提出信息茧房概念。“用户被基于个人兴趣所构建的信息流环绕,逐渐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不知不觉间为自己制造了一个信息茧房”[3]。在这个茧房中,人们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创作表达的能力。

社交媒体凭借算法机制精准地推送信息,将相同观点的人聚在一起,形成了网络社群,信息孤岛和信息茧房随之产生。在分众时代,每个人都能在长尾里找到自己的细分门类。在算法轰炸下,人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会选择性地忽视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长期处于认知的“舒适区”,人们的知识面也会变得单一,表达更为浅薄。

解决失语问题策略建议

第一,坚持阅读经典,加强表达训练。

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是解决文字失语症的第一步。文字失语症的背后,是语言审美的退化和鉴赏能力的钝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重新找回语言审美,激发感受力和想象力。“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比“我emo了”更深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比“哈哈哈哈哈”更生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比“躺平”更豁达。和同质化、表面化的网络用语相比,在历史长河中淘洗的名句佳篇才具备真正的力量和魅力,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培养语感、积累语料。

除了输入,也应勤加输出。不断练习用完整的句子,进行逻辑完整、复杂的长篇表达。豆瓣建立了“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开展了“看图说话”“接龙”“情景描述”等多种练习形式,对症下药,提升文字表达能力,解决失语问题。准确的表达,严密的逻辑,精巧的布局,需要长年累月地阅读和练习。我们可以从日常交流做起,警惕浅薄化语言摧毁思想,发言时多加思考、斟酌,为自我表达注入新的生命力。

第二,提升媒介素养,拒绝表达垄断。

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传播能力,年轻人总是汲汲于跟上潮流,运用新鲜流行语或是新奇表情包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诚然,网络热梗中不乏生动、趣味的表达,但一味的“拿来主义”,只会让我们沦为网络热词的传声筒。解决文字失语症,关键一步在于摆脱对网络热梗、缩写、表情包的依赖,获得表达的自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同样表达“夸赞”,可以用誉不绝口、有口皆碑、颂声载道、一骑绝尘……表达“哭泣”,可以用哭、哀鸣、呜咽、哽咽、啜泣……每个词语之间都有微妙的区别,有不同的适用场景。用精准的词语代替语义含糊、不合规范的网络化表达,更能够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洪流中,我们也应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这不仅是对内容好坏、网络语言优劣进行鉴别,更是要用批判的态度去对待算法推荐,提高认知。

第三,净化网络环境,摒弃不良语言。

网络舆论空间门槛相对较低,具有较强的情绪化色彩,整体出现泛娱乐化现象。自媒体作为传播主体之一,应强化自身责任意识,加强人文关怀,作为“把关人”,平台方应打造完整的把关机制,保证内容质量。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应规范,量化权责标准,加强正向引导和语言规范管理,治理网络不良语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模因失语症文字
失语症
文字的前世今生
基于语言模因论的朝汉语言接触探析*——以汉字词形态构成为例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