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
——基于党的二十大主题的视角

2022-02-13 19:56金文斌侯汪礼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建党

金文斌,侯汪礼

(安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这是在党的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并作出深刻阐释。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开篇就强调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2],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伟大建党精神。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下同)教学,尤其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下同)教学中,融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重视和思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中的表述梳理

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中既有直接提到,也有间接从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来表述,还有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角度来表述。

(一)直接提到伟大建党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部分提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第二段提到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号召全党学习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2]。报告的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第二要点“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2]。

(二)间接表述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中表述得比较多。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中主要体现在第一部分介绍历史性成就时,指出我们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强调“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2]。报告第二部分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2]。报告第十五部分第二要点“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号召全党“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2],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豪迈气概。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中主要体现在报告开头,着重强调“三个务必”的第一个“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报告第一部分提到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巨大的风险挑战,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2],我们“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2],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角度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主要体现在报告开头,强调“三个务必”的第三个“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2]。报告第一部分指出,面对“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台湾事务的严峻挑衅,“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2]。面对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2]。面对香港局势动荡变化,我们采取有力举措,“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2]。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旗帜鲜明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毫不动摇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2]。我们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2]。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时期,我们“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2],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重大风险和强大敌人面前,以最坚决的顽强斗争、不懈奋斗,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才能打开通向未来的广阔道路。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主要体现在报告第一部分介绍历史性成就时,强调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我们“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我国“谷物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七十八点二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一万六千五百元增加到三万五千一百元”,“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四千万人”[2],这一连串的数字,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角度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

(三)从精神谱系的角度表述伟大建党精神

2021年9月30日,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公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种伟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处于统领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文本除了直接提到伟大建党精神、间接表述伟大建党精神外,还有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角度表述。

报告的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一要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到“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企业家精神”。

报告的第五部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第二要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中提到“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2],为创新营造氛围,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学家精神”。

报告的第八部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第三要点“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中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2],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报告第十五部分第二要点强调“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2],加强党史学习教育,突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红色基因,凸显了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亮的底色。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研究现状

笔者采取文献计量方法,在中国知网上以“建党精神融入”进行搜索,截至2022年10月20日,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篇硕士论文、119篇期刊论文。在读秀学术上搜索,有181篇,删掉与篇名不相关的,还有120篇。这与中国知网上搜索的基本一致。相关研究简要分析如下:

(一)总体研究概况

在3篇硕士论文中,2篇谈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1篇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19篇文章中,涉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62篇,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37篇,两者占总篇数的83.2%。另外,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青年工作、党员党性教育、基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总篇数占16.8%。

(二)针对高校思政课研究情况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62篇文章,主要从理论意义、时代价值、逻辑理路、教学策略、实施路径等方面论述,既有宏观叙述,也有中观阐述。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具体一门思政课有9篇文章,其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4篇,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篇,融入“纲要”“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各1篇。这9篇文章大体从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的价值意蕴、教学内容及实践进路进行论述。在融入“纲要”课这篇《伟大建党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论析》文章中,作者从信仰维度、担当维度、奋斗维度和奉献维度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教学过程,探寻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的现实路径[3]。

综上所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从宏观上研究比较多,但具体到每门思政课又比较少,再细分到“纲要”课就更少(只有1篇),这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

三、伟大建党精神与“纲要”课程融合切入点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内容。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并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2021年9月30日,中央宣传部公布的46种伟大精神以建党精神为源头,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历史的见证,与“纲要”课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4]的教学目的高度契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丰富内涵和科学实质基础上,找准与“纲要”课程融合的切入点。

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至少有两种方式:一是按内容维度融入,有学者将伟大建党精神按信仰维度、担当维度、奋斗维度、奉献维度四个方面融入“纲要”课教学[3]。二是可将伟大建党精神四个方面内涵融入“纲要”课不同章节。

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纲要”课中集中体现在教材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第三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和第二节第三目“红军长征胜利和迎接全民族抗战”。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强大的敌人,是采取“十月革命”城市武装暴动的方式,还是另辟蹊径,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这是摆在当时年轻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5]。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长期实践经验,对此予以了正确的回答,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道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在漫漫的长征路上,面对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面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面对张国焘分裂活动,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的信仰,对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信念,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到达陕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强调的“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将永远不会熄灭”[6]。红军长征是一次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远征,也是一次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

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担当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性质宗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在“纲要”课中集中体现在教材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四节“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面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不计前嫌,毅然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实行持久抗战的战略,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7]。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蒋介石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罔顾民意,倒行逆施,撕毁了“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面对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人担负起为中国人民求解放的历史重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打退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打赢了“三大战役”,解放了广大国土,国民党反动统治遭到覆灭,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1]。

第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面对重大风险挑战,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人迎难而上,敢于斗争,敢于牺牲,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纲要”课中集中体现在教材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第二目“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二节第一目“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和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一节第二目“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极端的白色恐怖,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都被捕、被杀。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4]。国民党残暴统治没有吓倒坚强的革命战士,顽强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革命的镰刀斧头,以武装的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创造了红军,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正如毛泽东同志回忆那段经历时所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8]

面对美国侵略者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边,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政府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以大无畏的气概,毅然决然地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革命英雄主义,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付出了巨大牺牲,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宣告“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9]73,“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9]73,“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9]74。

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在“纲要”课中集中体现在教材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第二目“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第四节第三目“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第八章第四节第四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第四节第二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部署和改革开放的深化”、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第二节第五目第三要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伟大抗疫精神”、第三节第一目“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第二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在新中国成立前,许多中国共产党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侵略者抓捕入狱,遭到穷凶极恶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坚强的中国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用忠诚践行了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词。在新时期脱贫攻坚战场上,1 800多名党员干部用生命践行着对党忠诚的责任担当。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积极成果。面对十年前管党治党宽松软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万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这一件件一桩桩,凸显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

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分析

通过章节融入,在找准了伟大建党精神与“纲要”课内容契合点的同时,还需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探索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将伟大建党精神进课堂、进头脑的目的,进而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

(一)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纲要”课教学中,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深入浅出地阐释出来,让学生乐于接受,需要下功夫探索,找到恰当的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方法,至少有以下几种: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自主式学习以及四者的相互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不负人民”科学内涵时,可辅之以中国抗疫故事和脱贫攻坚故事。讲故事时方法不一而足,可以选取播放央视视频,也可让学生收集材料,现场说故事,还可让学生自主表演故事,等等。

笔者基于安庆地区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尝试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在“纲要”课教学中探索了“现场教学·课堂展示·角色体验”的实践教学方法。比如,在讲授“纲要”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时,组织学生去瞻仰陈独秀陵园和安庆烈士纪念馆,了解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建党历程,学习陈延年、陈乔年两位烈士的光辉事迹,挑选学生制作的优秀课件,让其在课堂上展示汇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表演简单话剧《陈门两烈士》。同学们在角色体验中,了解了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的赤诚之心和勇于牺牲精神,在感情上接受了洗礼,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弘扬了伟大建党精神,提升了“纲要”课教学效果。

(二)样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的教学设计

当前,年轻人中间出现“躺平”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些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在“纲要”课教学中,可以运用伟大建党精神“坚守理想”“担当使命”“英勇斗争”这一利器反驳或纠正此种现象。本文选择“纲要”第八章“抗美援朝”知识点和第十章“脱贫攻坚”知识点进行专题研讨。教学设计如下:

1.教学目的

(1)通过讲授,让学生深刻理解“坚守理想”“担当使命”“英勇斗争”精神实质。(2)使用案例教学和对比手法启发学生运用伟大建党精神思考“躺平”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当代年轻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去学习、工作和生活。

2.教学重点难点

该专题的教学重点是让大学生认识到“躺平”的颓废,当代大学生应该有心怀理想、责任担当、敢于奋斗的精气神。该专题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大学生认清“躺平”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

3.教学要点

(1)当前“躺平”现象存在,有些人认为社会压力大,内卷比较严重,所以要对此现象予以包容。我们知道哪一件事都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可以办成的,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这需要我们“坚守理想”。可以运用抗美援朝时期英雄的志愿军将士靠着坚强的理想信念,在零下40多度的恶劣环境下英勇作战经典案例,运用《血战长津湖》等红色经典影片进行讲解分析。

(2)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许多年轻的扶贫干部选择了担当、选择了奋斗,将这样的事例运用到课堂上,对当前年轻人“躺平”现象有所启示:如果我们选择了奋斗,幸福美好的生活可以获得,全面小康社会可以建成,所以当前年轻人应该继承“担当使命”、永远奋斗的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在“躺平”中自怨自艾。

(3)可设计以“脱贫攻坚”为背景,运用伟大建党精神,对“躺平”现象展开辩论,将学生组织成正反双方。辩论时,其他学生也可在学习通等现代教学技术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记录并总结明晰。

总之,这样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具体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理分析,具有理论价值;第二,列举年轻人出现的“躺平”现象,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具有现实意义;第三,运用了讲授法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有利于学生情境融入、情感共鸣,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五、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须注意的几点事项

(一)在融入分寸上谨慎把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要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找准融合切入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生搬硬套,出现“硬融入”;也不可只顾在“纲要”教材第四章谈到伟大建党精神时,“肤浅”地融入,对其他各章节不愿思考怎么融入,出现了“不融入”现象。

(二)在联系贯通上认真思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处于统领地位。为此在“纲要”课教学中,要将建党精神与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抗疫精神等一批伟大精神联系起来,与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联系起来,在内涵上下功夫深思考,真正做到贯通起来。

(三)在案例选择上与时俱进。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习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善于运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鲜活材料和生动案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建党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